做个听客,重新把耳朵唤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00:50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薛明贾大雷

  “去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听评书、听相声、听广播剧、听译制片剪辑……是“前电视时代”的一切文娱生活之所在。当进入多媒体时代,当视觉冲击力一统天下的时候,做一名“听客”却显得完全与众不同。用耳朵聆听、用心感悟、让思维展开想象,另类的“听客”们用一种行为艺术似的方式,在重新审视着自己的生活和意识形态。

  用最新鲜的方式怀旧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对评书的宠爱,成了一代人的“声音标志”。《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也绝对是那个时候的大明星。童年时,守在广播前等评书连播开始的场景,成了很多人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也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在机关工作的赵雨婷出生在评书大热的末期,不过她仍然难以忘怀边写作业边偷听评书连播的愉快时光。最近,她新买了一台大容量的IPOD。这时尚的MP3播放器在时下的年轻男女手中,一般都是下载最新潮的流行歌曲。可她却把20G的存储空间,都载入了评书MP3,这可让她花了不少精力。她告诉记者,在网络上找流行歌曲容易,要想下部评书,还真有些难度。由于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以致下载速度也较慢。她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收集到了现在这么多有关评书的音频文件。她说,在上下班的通勤车上,耳机一插一章章地听下去,还真有趣。有一次坐车时,同事看她边听边笑,问她听什么好歌呢?她说是评书,同事都很吃惊。谁都没想到,她会用如此新新人类的设备,去干这么怀旧的事情。她笑着说,这才叫我的地盘我做主。其实,我听着评书,时常会想起小时候在家长的看管下想方设法偷听的情景。一转眼,评书没变,可自己都快成家长了。

  在媒体工作的申先生是个译制片迷。他之所以对译制片迷恋,是因为老译制片中那些配音演员的声音让他无法忘怀。那些带着磁性的声音,曾给他带去过如此多的激情与梦想。不久前,央视崔永元的《电影传奇》栏目中介绍译制片的配音,重新唤醒了他的“声音记忆”。于是,他开始四处搜集译制片中的配音资料。为此,还为自己的电脑增配了刻录机和音频采集卡,从互联网上下载的配音选段被他刻成了光盘,还成了配音网站的注册会员,并定期参加活动。他喜欢下了班后躺在沙发上,播放一段自己刻制的配音CD,用声音把自己带回到那些影片当中,也带回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

  用耳朵去怀旧,大家总是先想到音乐,但这部分“听客”不同,他们在收集更为庞大、更加系统的“声音”,那些声音相比于音乐来说,更有连续性和趣味性,以语言为主的声音也让他们觉得更具贴近性。

  听出来的“慢生活”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高速运转阶段。“快些!再快些!”——每个人就这样被裹挟着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奔忙。但是,“快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于是,有一个新兴的字眼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慢生活”。对于那些眷恋声音的人们,他们正试着用听觉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

  37岁的刘宇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家里的几个孩子一齐守在收音机前等待评书《三国演义》的日子。他说,那个时候只为听上一段评书,可以舍弃许多其他活动,纹丝不动地坐上半个小时。而在时长大约半个小时的收听中,是真实的全情投入,耳朵在听,心里在想,任由思绪在语言的空间发散开去。刘宇说,他现在有时间也会听评书,可是却没了当年的感觉。听的时候有一搭无一搭,这只耳朵听那只耳朵冒,一样的评书而心境的变化怎么如此之大?

  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刘宇想找回曾经的生活节奏,试着让自己越来越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一起。于是,他在音像店里买了全套的《三国演义》和许多评书CD,从耳朵开始让自己能够集中精力。他告诉记者,刚开始重听这些经典评书的时候,是边玩电脑、边翻杂志时进行的。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确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太多的东西分散着人们的精力,人们很难再专注地做一件事,所以总是心里慌慌的。而慢慢听进去了,每天坚持听,发现自己又找回了原来被评书吸引的感觉,跟着章节的脉络,思维也在跟进着,好像找回了从前的自己。

  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觉”训练,刘宇觉得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生活节奏。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克制各种外界的纷扰,在他看来不再是难事,因为他从“聆听”中找到答案,是“声音”让他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他正给很多朋友推荐自己的方法,每天专注地听半个小时东西,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对影视霸权的反击

  这绝对是一个被影视统治的时代,所谓“多媒体”也是由视频作为主导的感觉认知体系。电视在现代人的文娱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和比重,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和撼动的。但也有人开始反感电视生活了,反感电视带来的模式化、脸谱化和了无生趣的娱乐方式。

  刘先生为5岁的儿子买了很多童话故事CD,并从网络上下载了很多世界名著和古典诗词的朗诵音频文件。他对儿子整天守在电视机前的生活反感透顶,他认为,长期看电视不但对身体有害,最大的坏处是容易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非常影响孩子的智力。他正培养孩子的听觉乐趣,用声音开启孩子的想象之门,让孩子能沉浸在用语言营造的想象空间中,自己去联想,去分析,去琢磨。而且他希望通过用这些优美的声音让孩子爱上朗诵,因为朗诵是“思维体操”,非常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他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培养孩子的听觉乐趣,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而成人们换“看”为“听”的理由,大多来自于厌倦。有人给近段时间的电视做了个总结,就是“白天《家有儿女》,晚上《重案六组》,双休日超女快男”,而且这套组合拳几乎占据了每个频道。刚参加工作的小耿重新爱上评书,就是觉得现在的电视太无趣了。“上下翻滚地放那么几部电视剧,根本谈不上什么经典,甚至连精品都算不上。可怎么就能长年占据着屏幕呢?算了,对电视越来越失望,也不跟它叫劲儿了。我回去听评书,听听郭德纲吧。”小耿说到做到,除了现场直播的球赛。他半年没看其他节目了,一有时间他会打开电脑在线听评书或听郭德纲的相声。换了这种娱乐方式,他并没觉得不看电视就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薇认为,与“看”相比,“听”虽然抽象一些,但却自有它的美感,就像国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影视作品就给人以填充的感觉,让你被动地接受了一切,也占去了你的思维空间。人们在经历了几十年电视生活后,已开始理性地看待电视,也说明我们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了,可以比较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很多人回过头选择去“听”,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怀旧,而是在不断地尝试更适合自己、自己更喜欢的信息接受方式,来满足自己交互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需要。人们更加重视事物的内涵,而不是它有多么漂亮或丰富多彩的外表了。其实,电视节目也正在满足着人们有关“听”的需要。像时下非常受欢迎的“百家讲坛”等节目,主讲人都是借鉴了很多评书的表现形式。如果有心人试一下,例如“百家讲坛”这种节目,是完全可以不看画面,只用来“听”的电视节目。“听”是一种行动方式,但它所反映的却是人们正在变化的心态和对品质的一种追寻。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