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民间工艺“添碟子”濒临失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9日12:07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长安民间工艺“添碟子”濒临失传(图)

  薛全荣老人家里的添碟子已经破损不堪。记者尚洪涛实习生房晓朋摄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杏仁,被竹棍嵌接,“嫁接”在由几个瓷碟子叠架起来的物体上,最后构成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些多层“楼阁”中,有飞禽、走兽、花朵、昆虫,还有一个个按照故事或戏文情节用面团彩塑出的各种小人儿……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近日,记者走进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添碟子”艺人薛全荣家。在他家后院一间废弃的房子里,记者见到了两座落满灰尘的楼阁状“添碟子”。各种嵌接着几层碟子的支架堆放在斑驳的土墙边,当年的影子依稀可辨。记者得知,老人不久前刚刚去世,村里又少了一位能做“添碟子”的老艺人。

  食物做成艺术品

  “添碟子”造型华丽繁复,精致程度令人惊叹,但除了碟子和支架,全是用食物等材料堆砌成的。如被染上彩色的瓜子壳排成一溜溜屋檐,五色豆子拼成戏台或小阁楼。面团捏成的人物与四周点缀的花鸟走兽相映成趣,牌坊、大小戏楼、花、树、蝴蝶等一应俱全。而粘合剂就是面粉和鸡蛋清。艺人们都掌握着一些传说或典故,为每座“添碟子”都赋予一个鲜活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场景,讲起来源头头是道。旧社会里他们常做的是“三娘教子”,“天仙配”、“慈禧观花”等,解放后也做过“兄妹开荒”、“李双双”等。据介绍,“添碟子”的立意构思、艺术造型没有什么固定模式,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发挥创造,可以充分显示出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和文化水平。

  “添碟子”实为祭祀供品

  其实,“添碟子”就是庙会里上供用的一种祭品。87岁的“添碟子”传人赵思才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每年正月十三都要过庙会,上供品。在他爷爷那一辈儿,上供的供品每桌要摆12盘,盘中有腊肉、冻肉、点心、鸡蛋等。管祭祀的“神头”们每到正月初五都聚在一起“说会”,说成后正月初八要到西安来办货、采购祭品。有一年,他一个本家爷爷当“神头”,结果因为喝酒误了办货大事,只好来找赵思才的秀才父亲赵锡恩想办法。天寒地冻,村里只有萝卜、菠菜、玉米等蔬菜,怎么才能拿出像样的12盘供品啊?

  聪明的赵锡恩会给庙里塑像,还会画画。他将红、白萝卜等剁成末末,在盘子里摆成很美的图案,再用些黄豆、玉米围成各种花样加以点缀。结果,这样凑成的12碟供品倍受好评。第二年有了经验,赵锡恩在花碟供品制作方面深加工,加上了面人和动物。第三年就插起竹棍架起第二层碟子。后来经过多才多艺的供奉人的逐渐改进,花碟又加到了3层4层。逐渐地,这种观赏性很强的“添碟子”取代了供品,并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添碟子”技艺面临失传

  不过这种美丽的“添碟子”现在几乎难得一见了。目前仅市群艺馆存有4件展品,而且有些“添碟子”的某些部位已经生虫,急需修补。寺坡村里除了薛全荣老人家落满灰尘的那两件,基本上见不到“添碟子”的实物。赵思才老人能提供给记者的也只是当年展出时的照片。

  75岁的“添碟子”老艺人陈伟回忆到:解放前后,“添碟子”还曾一度红火,几乎每年都组织庙会上供。上世纪80年代,村里也还零星地做过几次,到90年代就几乎绝迹了。2000年后,基本上就没人再做了。

  据了解,“添碟子”作为一种象征五谷丰登的祭祀用品,它的用途就是上供,并在正月十三那天的庙会上祭祀神仙、让群众观赏。一旦过了正月十三,“添碟子”就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已很少举办庙会了。离开了庙会祭祀这样的环境场合,“添碟子”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而且,“添碟子”不易保存,陈伟老人说:“‘添碟子‘的原材料都是食物,特别难保存。所以,村里‘添碟子’的实物几乎都找不到了。”

  “添碟子”虽然美观精致,令人赞叹,既然没了用处,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手艺面临失传。据介绍,寺坡村现在仅有的几位“添碟子”老艺人均年事已高,传承后继无人。

  “我们独有的民俗民间文化和手艺得不到保护传承,这太令人痛心了。”老艺人陈伟动情地说:“如果能用耐腐蚀的现代材料来制作‘添碟子’,再加上精美防尘防潮的包装,制作成可以保存的纪念性产品,这也许是‘添碟子’的一条出路。”

  也许,这真是“添碟子”这门传承了百余年的民间民俗手工技艺的一条出路呢,但愿它能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重新焕发迷人的光彩。记者职茵实习生房晓朋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