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材 应事先听取公众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06:55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编写教材应事先听取公众意见
几乎没有哪一次有关课改的消息不会引起舆论的倾情关注。从2005年金庸小说 《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刘翔进入上海小学教材,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一些地方课本中删除,及至今年《许三观卖血记》、《雪山飞狐》等选入北京高中教材,而鲁迅、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却在渐渐淡出下一代的视野,乃至世界大战不再列入高中历史必修课等,莫不引起舆情关注。

  其实,舆论的关注根本没办法改变什么。在我们起劲论争前,课改已经完成,教材已然编定。不论你是否赞成,它都将成为孩子们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也就意味着,自始至终,课改与社会舆论之间,成了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教材编写者从没想过要应付课改所引起的舆论反响,而舆论似乎也从来没有影响着教材编写者的意志。难道教材编写不应向公众征求意见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关注的吗?

  教材是用来教育的,什么样的教材决定了孩子们将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公众关注课改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在教材编写方面,一直缺乏畅通公众意见的制度管道。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编、审、用一体化的集权型体制,教材编写机构编什么,学生就得接受什么,即使是对教材的审定,也仍是一种体内循环机制。这种教材编写模式的结果是,我们只可能有一本教材,学校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显然,在一个有着越来越多公众表达的时代,这种自闭式教材编写模式,没得到重视与警惕。

  很有必要参考一下别国在教材编写与使用方面的做法。在一些欧美国家,教材的编写工作大多由民间出版社完成,然后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进行严格比较和挑选后,才进入使用。这种竞争态势使教材编写与出版者,不得不时刻密切地关注教育的发展,真正与时俱进地提高编写水平,当然也迫使他们不得不更多地听取公众尤其是学生及家长的意见,也不得不十分注重各方面代表对教材编写的参与和论证。

  一种民主、开放式的教材编写,必然极大地降低教材已进入使用后才引起社会争论的风险。当然,这里面有着国情不同的原因。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公众的意见将最终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与改革中。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