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07:41 中国青年报

  

  E38晏春华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晏春华,女,45岁,吉林省洮南市永康街道永军社区居民。

  晏春华原是洮南市第一毛纺织厂临时工,2000年,71岁的婆婆突患脑血栓,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当时公公也已70多岁,身体不好,没有能力照顾生病的婆婆。晏春华觉得作为子女有责任和义务来照顾老人,作为妻子应该为丈夫分忧,于是辞去心爱的工作,照顾婆婆。从此以后,不论寒冬酷暑,晏春华每天早上5点骑着自行车到婆婆家,先是为婆婆接大小便,擦洗身体,给老人按摩,帮助老人活动肢体。做好这一切,她又要给老人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吃完。由于老人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常常是晏春华刚洗干净,她又弄得全身、满床都是,可是晏春华从无怨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

  2001年秋天,晏春华的小姑子精神失常,整天到处乱跑,晏春华又把小姑子母子俩接到了婆婆家,一起照顾。这样,她每天既要照顾婆婆饮食起居,又要看护小姑子,还要风雨无阻地接送小姑子的孩子上下学,辅导孩子学习。小姑子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也把晏春华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2004年5月,75岁的公公也患上了脑血栓,晏春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伺候公公吃喝洗漱不是什么难题,可是伺候他大小便却成了难题。刚开始的时候,公公说什么也不让,一定要等到儿子回来。晏春华对公公说:我是晚辈,您是父亲,女儿为父亲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在她的劝说下,公公打消了顾虑。有一次,公公便秘,晏春华二话没说,戴上手套为老人抠便,老人顺利地便了出来,她则累得满头大汗,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为了排遣老人的寂寞,她还经常推着公公婆婆到户外晒太阳、看秧歌,和周围的老人交流。有时她看到老人的心情不好,就想方设法逗老人开心,直到老人乐了为止。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两位老人虽然长时间躺在床上,可是从未生过褥疮,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小姑子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2005年晏春华一家被吉林省妇联命名为文明家庭,2003年晏春华被洮南市老龄委评为尊老敬老孝老星。

  E39徐长霞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徐长霞,女,56岁,河北省昌黎县安镇后所营村农民。

  10年前,徐长霞毅然冲破世俗,用脆弱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带着83岁的老公公一块改嫁,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中华传统美德。在徐长霞夫妇的尽心照料下,如今已93岁的老公爹身体一直很好。老人逢人便热泪盈眶地说:“我前世不知积了什么德,修来这么好的儿媳妇。长霞这样的儿媳,亲生儿女都比不上啊。”

  提起徐长霞,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们无不感慨,“伺候老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一年两年容易,做一辈子难。自己的亲爹亲妈都有伺候够的时候,可徐长霞夫妇十几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走样的时候。这样的孝媳真少见,这在古代都得给立牌坊啊。”

  孝者存百善。当丈夫的儿子离开20多年、一无所有从外地跑回家时,徐长霞这个后妈二话没说,就接纳了这个22岁的小伙子,还让自己的亲儿子带着这个哥哥去认亲戚,为他张罗娶了媳妇,并把全部五间房中的三间让给了这个儿子,自己和丈夫带着老人搬进了剩下的两间。儿子泣不成声地跪在徐长霞面前说:您是我的亲娘啊!徐长霞以自己的仁爱之心,使这个特殊家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昌黎县安山镇党委书记说,有了徐长霞这个好典型,这一带的家风、村风、乡风都正。徐长霞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家的德行。徐长霞所在的村,多年没发生一起因为赡养老人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安山镇三十几个村的村干部在解决赡养纠纷时,也常拿徐长霞做例子,遇见难办的,就干脆叫他骑上车去看看徐长霞是怎样善待老人的。

  徐长霞的事迹先后被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秦皇岛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道德与观察”节目组专门录制了介绍她事迹的专题节目,感动了全国成千上万个家庭。她先后被授予秦皇岛首届感动港城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被民政部全国敬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E40徐雪莲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徐雪莲,青海省海北宾馆餐饮部经理。

  徐雪莲4岁半时,在煤矿工作的父亲胸椎粉碎性骨折,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高位瘫痪。13岁时,她母亲又离开了家,她用稚嫩的双肩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照顾弟弟和瘫痪父亲。母亲刚出走时,幼小的她洗衣服很费劲,父亲让她把盆拉到床边帮她把最难洗的地方搓干净。对幼小的雪莲来说,挑水更是艰难。她挑不动两大桶水,只好半桶半桶地挑,挑满一缸水,肩膀又红又肿。为了父亲,她学会了理发、刮胡子、喂饭、照顾病人等技能,放弃了与同学聚会,放弃了花季少女应有的欢乐。20个寒暑,她几乎未睡过安稳觉,精心照顾着父亲。

  父亲大便干结时,她就用手和棉签把大便一点一点地抠出来,为父亲换上干净的床单。每次换床单时,她费力地挪动高位瘫痪的父亲,往往要花上一个小时。父亲常年卧床造成褥疮发作时,她就半跪在床上给父亲用灯泡烤,再用棉球小心地擦。20年如一日,精心护理着父亲。

  生活的拮据,妻子的出走,儿女的年幼,使瘫痪在床的父亲徐明喜自暴自弃,想放弃生命。在女儿耐心的劝导下,父亲打消了放弃生命的念头,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并不时鼓励儿女们坚强生活。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徐雪莲放弃复读高考,专心侍奉父亲。1996年,组织上把她安排到青海省海北州政府招待所上班,这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幸福。她在单位勤奋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被单位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她在家悉心照料父亲,照顾弟弟,精心打理生计。2003年,她结婚后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撑着这个家。由于她把主要精力放在父亲身上,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她放弃爱情选择了更需要她的父亲。

  徐雪莲,数十年如一日地做了常人难以坚持做的事,映照出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她把传统孝道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孝老爱亲之歌。

   E41高永惠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高永惠,女,44岁,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四街村村民。

  1993年,高永惠的丈夫因车祸不幸身亡。她强忍悲痛,一边拉扯孩子,一边靠种地生活。1995年高永惠认识了有着相似经历的宋凤友。宋凤友的爱女在车祸中不幸身亡,不久身患白血病的妻子又撇下年迈的母亲及瘫痪在床的哥哥离他而去。命运将两颗受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婚后,他们将自己的七间大北房腾出来,让给高永惠的前公婆住,自己带着儿子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内。几天后,夫妻俩一起去拜访宋凤友的前岳母。一进家门,高永惠就深情地说:“妈,您的闺女走了,我就是您的亲闺女,凤友还是您的女婿,您和哥哥有病我们来侍候。”就是这几句普普通通的承诺,高永惠坚持了十几年。为了给“母亲”补充营养,平时逢年过节才吃肉的高永惠,经常买来羊肉给“母亲”包饺子吃。老人感冒发烧,她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今年89岁的“母亲”,耳不聋、眼不花。乡邻们都说,老太太有福气,续了一个比亲生女儿还要亲的“闺女”。“哥哥”瘫痪在床十几年,高永惠夫妻就每天坚持给他翻身,擦爽身粉,每天推他出去晒太阳,“哥哥”从未生过褥疮,也从未穿过一件尿湿的衣服。

  2006年初,“母亲”想重新翻盖一下自己住的三间北房,需要临时租房住。永惠和丈夫商量:“不如将咱家隔壁的一间房租过来,装修一下,把‘妈’和‘哥哥’接到咱家,我们照顾起来还方便。”同年夏天,瘫痪在床的“哥哥”病情加重,为了不让丈夫分心,高永惠辞去月薪500元的临时工作,全身心照顾他们娘俩。“哥哥”临终时嘴张了又张却又发不出声音,永惠明白他的心事,安慰他说:“哥,您放心,只要我们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妈饿肚子。”听完永惠的话,“哥哥”的眼泪夺眶而出,安然地离去。

  如今,宋凤友的前岳母也把高永惠认做了续闺女,逢人便讲:“这闺女好,有这样的闺女和女婿,俺这老太婆真是前世烧了高香啊!”

  一个人要始终和颜悦色地面对父母很难,要这样面对丈夫前妻的父母更难,但是高永惠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高永惠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永远贤惠、高尚。

  2004年,高永惠的家庭被北京市铁路局党委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E42唐戈隆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唐戈隆,一个普通的湖南来粤打工青年。不普通的是,他还带着外婆,一位85岁的农村老人。

  熟悉他的人知道,唐戈隆从农村到城市里打工拼搏,已经有十来个年头了,惟一让他和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不同的是,无论到哪里漂泊,他始终带着他的外婆,精心照顾、细心赡养。现在,外婆已经85岁了,唐戈隆依然天天为外婆做饭洗衣、洗脚擦身,帮她治病求医。唐戈隆自小与外婆相依为命,因外婆年老体迈无人照顾,他便从湖南老家把外婆带出来了。十多年来,他换了很多的地方,广州、东莞、惠州,也换了很多工作,但不管自己再苦再累,都一直带着外婆。

  每天不管再晚,他都要和外婆聊上一阵,把一天的见闻说上一说,有时间的话,也定会拉上老太太散步。于是,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伙子,一个小脚老太,常手拉着手,在大街小巷漫步。外婆年岁大了脾气变得有点怪,平常总是絮絮叨叨。对此,唐戈隆有自己的秘诀,就是一个字——“哄”:经常给外婆说些顺耳话,让外婆白天过得开心,晚上睡得踏实。

  唐戈隆带着外婆四处打工,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天,一个同事对唐戈隆说,“你把外婆送到养老院去吧!”他回答道:“我能照顾好外婆,我是外婆惟一的贴心人!”外婆81岁生日的时候,唐戈隆还给她过了一个隆重的生日,请了好几个同事、老乡参加,外婆高兴得像个小孩一样大呼小叫。

  因为带着外婆生活,唐戈隆曾错过了一段爱情,但他并不后悔。他说,“外婆是我所有亲情的寄托,我离不开外婆。而且如果把外婆抛在一边,自己去筑安乐窝,我将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同事们议论说,一个小伙子,能够坚守住一份孝心,牺牲自己的时间照顾老人的生活,很难得。现实中许多人做不到,而他却每天重复着做同样的事情,尽着自己的孝心,不容易。

  2007年8月,唐戈隆带着外婆来到了惠州,虽然打工路坎坷漫长,但他决心要将孝道进行到底。唐戈隆2006年4月被选为广州十大孝子候选人,2006年12月获广东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

   E43益西松姆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益西松姆,女,藏族,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于西藏昌都县,1981年毕业于中央政法干校,现任昌都地区司法处劳教科正科级副科长。

  益西出生在农牧民家庭,自幼家庭贫困,但她勤奋好学,养成了良好的品格。20多年前,她与在昌都行署工作的驾驶员阿旺共结连理。因为丈夫在地区工作,离左贡县200多公里,照顾疾病缠身的婆婆和抚养两个年幼小孩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她数年如一日,每天在忙完工作后,就给婆婆喂水喂饭,洗脸擦身,安慰婆婆与疾病作斗争,使病中的老人十分欣慰。老人逢人便说:“益西不是我的亲生女儿却胜似亲生女儿”。

  丈夫阿旺在异地工作且经常出差,工资花下来所剩无几,因此家庭开支仅靠益西一人的工资支撑着,经济异常拮据。为了给婆婆买到更好的药,增加营养,她在工作之余,自己养猪,增加一些收入。对于婆婆的病,益西从不放弃,经常带她到医院检查治疗,同时找专家、收集偏方,一心想把婆婆的病治好,直到婆婆病故。

  丈夫阿旺的小姨膝下无儿女,晚年又瘫痪在床,无人照顾。为了让老人能安享晚年,2000年,益西毅然将小姨接到自己家中,担负起了赡养义务,一直到去年老人过世。丈夫的侄子年幼时父母亲相继去世,家又在牧区,生活异常艰辛。为了让小孩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益西也将其接到家中抚养,这使她家的经济更加困难。她多年来坚持省吃俭用,从未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从未乱花过一分钱,对侄子悉心照料。在她的精心培养教育下,侄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今年已毕业参加工作。

  在益西松姆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两个儿子从小礼貌懂事、健康活泼,小小的年纪就能为大人着想,在家中能抢挑重担,任劳任怨。前年,她的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藏大学,小儿子正在地区高中上学,成绩优异,邻里对她的家庭称赞有加。

  益西松姆孝老爱亲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家庭的担子多么重,生活多么艰难,她都坚强地承担起来,从不影响工作,也不拖丈夫的后腿。她的事迹在昌都被传为佳话。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她的家庭也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

  E44 黄萍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黄萍,女,44岁,中共党员,江西省九江市社会福利院职工。

  1986年8月,黄萍认识了高位截瘫的特等革命伤残军人彭长浔,通过一年多的书信交流,黄萍决定嫁给他。家人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反对,一向通情达理的父亲也告诫她要慎重考虑,嫁给彭长浔将来可能会苦一辈子。黄萍哭着回答父亲:“女儿知道将来会很艰难,但我一定不会后悔!”就这样,黄萍毅然放弃青岛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独自一人来到异乡成为彭长浔的伴侣。

  1988年,黄萍随转业回乡的彭长浔来到了九江,先后在几家企业工作,都因经营不善倒闭下岗。很长时间,一家人仅靠彭长浔100元左右的伤残金度日。彭长浔的胸脯以下肢体没有任何感觉,大小便失禁,黄萍每天要为他翻身8次以上,屎尿片是天天要洗晒。彭长浔由于长年卧床,缺少抵抗病毒的能力,经常生病,平均一年住院达9次之多。有时上午出院下午又进院,九江市人民医院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感人画面:一个瘦弱的女人推着轮椅上的丈夫到医院就诊,然后用柔弱的双肩,将90多公斤重的丈夫背上背下。21年来,黄萍已经无法记得背着丈夫走过多少路。

  为了贴补家用,她下岗后在离家十几米的地方摆了个冷饮摊;为照顾彭长浔,每天都要从摊位回家10多次。彭长浔在床上躺久了,心情不好还常冲她发牢骚、摔东西,虽然有些委屈,可黄萍从不和他吵架,总是耐心地安慰开导,有时实在难受就外出走走,等丈夫气消了再回来。有一次,老彭在医院病得很重,对黄萍说:“这么多年实在难为你了,你自己回家收拾收拾,能带走的就带走,带着女儿回青岛吧,不要再管我了。”倔强的黄萍忍不住搂着丈夫哭了。的确,她也想念青岛的老家,但她知道,她的生命中同样不能没有彭长浔。最让她欣慰的是,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彭长浔卧床18个年头,身上没有一处褥疮,没得过一次并发症。

  虽然家境非常贫困,可黄萍通过省吃俭用,硬是从有限的伤残补助金中挤出一部分,无私资助了10名面临辍学的学生完成学业。在福利院工作以来,她视老人为父母,不辞辛劳,不嫌脏乱,精心呵护,得到老人们的交口称赞。

  黄萍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省爱国拥军模范、江西省十大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

   E45黄来女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E46黄柱深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黄柱深,男,64岁,东莞市横沥镇隔坑村村民。

  上世纪60年代,东莞市横沥镇隔坑村村民黄柱深还是个20岁出头的热心小伙子,在村里任生产大队队长。而朱银苏是村里的出纳员,朱银苏住在黄柱深家附近,她21岁结婚,婚后三年她的丈夫去世,她双腿又患了严重的关节炎,病情时不时发作使得行走不便。到了40岁,朱银苏身体越来越糟,经常生病。由于两个人工作上经常接触,两家人也彼此熟悉起来,逐渐就成为了“睦邻”。朱银苏退休后,家里无人照料,黄柱深就义务照顾她。每天抽出时间到朱银苏家拎水、搬东西、干农活、买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慢慢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这习惯一直延续了40年。

  40年里长期的交往和相助,黄柱深已把朱银苏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尊称她为“四嫂”。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接朱银苏老人一起过。黄柱深的子女们过节也会给老人买东西、送吃送钱、跟老人聊天、陪老人逛街;2005年盖了一间新房让老人搬过来住,还给老人安装了电话。

  朱银苏老人患了风湿等老年综合病,有一次大小便排不下来,又发着高烧,起不了床。黄柱深知道后,夫妻俩三更半夜踩着三轮车,把老人送到了医院。老人住院期间,黄柱深让妻子搬去与老人一起住,照料老人。住院治疗花费了5000多块钱,也是黄柱深出的。9年前,老人因患高血压不小心摔倒在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自那以后,黄柱深夫妇担负起了照料老人所有起居生活的义务,甚至大小便也要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为了方便照顾老人,黄柱深在两家之间装了对话机;2004年又为老人请了一个保姆,一年需要6000元,而黄柱深夫妻一年的收入才1万多元。

  40年来照顾朱银苏,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其中也有来自经济的压力。走进黄柱深家,没有什么家具,放在屋正中桌上的一台电视机是老式的,一台冰箱也用了十几年了。但黄柱深没有后悔,也从未想过得到什么回报。

  对义务照顾朱银苏的事,黄柱深全家人都很支持。他的母亲说,“她(朱银苏)很可怜,儿子你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没什么大不了”;妻子40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和帮助丈夫照顾老人;5个儿女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一直把老人当亲奶奶对待。在老人80大寿时,黄柱深跟儿女们在家里摆上了4桌酒席,邀请自家几乎所有的亲戚前来为老人祝寿,没有任何亲人的老人不由得落下泪来。

  就是这种真诚的关爱,让朱银苏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在内心深处,老人早已把黄柱深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她常常动情地对别人说:“不沾亲不带故的,黄柱深能像儿子一样照顾我,我没什么可回报他的,就让我下辈子来做他的亲妈吧。”

  E47曹于亚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五)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