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07:41 中国青年报

  

   D44汪来九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汪来九,男,57岁,安徽省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

  汪来九从安徽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任教。从那时起,他就孤身一人担负起毛田小学的教学工作,同时给六个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教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所有课程。36年来,汪来九克服孤独,一心投入教育,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他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乡里两次准备调他到条件好的中心小学任教,他都婉言谢绝。

  在毛田小学,汪来九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助加热;学前班里年仅三四岁的幼儿,在学校洗脸、揩鼻涕、上厕所,样样都得他帮。每逢雨雪天气,他总是护送孩子到家。36年来,毛田小学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36年来,毛田小学考上大中专的学生达70多人,是全乡考出去学生最多的小学。毛田小学搬迁了6次,从土墙危房搬到村里的仓库,最后搬到自己建的校舍,汪来九都是自己动手,没有向上级伸手要一分钱。

  为了山村孩子的未来,汪来九自己的家庭牺牲了很多。2002年,汪来九年迈的父亲患直肠癌病重,可是他却因为忙于带学生复习迎考,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家探望。当得知父亲生命垂危,他趁着夜色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了人世。

  汪来九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省先进工作者,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和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事迹。

   D45张云泉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张云泉,男,59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4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张云泉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曾被错误下放的胡克明常年上访,张云泉18年中数百次去他家给予关心。2004年,病中的胡克明又要上访,张云泉赶过来,亲自为他洗脚,胡克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嘱托子女不要再上访了。在张云泉的帮助下,丧失独子的李庆余重燃生活希望,跟着患病母亲上访11年的“野丫头”方小娟最终成了他的女儿,做了10多年代课教师的王德元恢复了公职,蒙冤16载的王友德讨回清白。他还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称赞,“张云泉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三个代表’”。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次,一家改制企业老板与原企业职工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危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到:“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而面对情绪失控的群众,即便是受气挨打,他也是耐心说服,平息事态。为此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左手拇指受伤至今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误打视力从1.5下降到0.15。但他理解群众,无怨无悔。

  张云泉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因公出差都住简陋旅店。他妻子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好的单位当服务员,他从没利用权力托人找关系。

  张云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D46张丽君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张丽君,女,49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与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和自治区环境工程技术评估特聘专家。

  张丽君1982年内蒙古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站,开始从事环境保护监测和科研工作。当时,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她利用自己大学所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特长,和同事们从零开始艰苦奋斗,组建了环境监测科研实验室,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展成国家环境监测网的一级站,具备了省级环境监测站应有的监测科研能力。张丽君也成长为内蒙古自治区监测、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资深环保专家。

  张丽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25年,在环境保护监测、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经她亲手分析测定和技术审核出具的环境监测数据、专业技术报告、主持和负责完成的环保科研课题和重大环保业务项目,在自治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预防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丽君先后荣获1991—1995年度内蒙古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98年度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记二等功)、1999年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1999年全区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先进个人(记三等功)、2004年度全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2006年4月被评为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先进工作者,2006年12月被授予全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荣誉称号。

  D47陆永康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陆永康,男,59岁,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

  有人这样评价:“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陆永康出生9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别人学走,他学跪。2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开始漫长的跪着教书的生涯。

  陆永康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所在的孔荣小学没有老师,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跪行”感动了村民,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50名。3年后,这所小学破天荒有了150名学生。36年里,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匍匐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他也创造了水族乡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

  坚持家访,对陆永康来说异常艰难。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他得跪着走上3个小时。跪行在崎岖的山道上,手脚并用,稍不小心便摔跟斗,没人搀扶,他“蹭”起再继续往前“走”。1985年,陆永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在他破烂寒酸的木板房里,贴满了儿子获得三好学生和各种比赛优胜的奖状,甚至还有妻子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的奖状,属于他自己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张,那就是1998年县政府颁发给他的“光荣任教三十周年纪念”奖状,小小的奖状见证了陆永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跪着将全部心血奉献教育事业30多年的岁月。

  2007年1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6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当开奖嘉宾侯耀华宣布陆永康获得2006年度奉献奖,陆永康拄着双拐上台领奖时,侯耀华迎了上去。“谢谢您,在孩子心目当中,对老师的尊敬可能比对父母的还要重。说心里话,我知道要给您颁奖的时候,我只想着一件事,您跪了36年了,今天我应该给您(跪)。”侯耀华说着,“咚”的一声单膝着地跪了下来,“我代表所有的孩子们,说一声谢谢您陆老师!”颁奖结束时,陆永康动情地表示:“我要告诉大家,从事乡村教育大有作为。”

  一茬一茬的学生走了出去,陆永康却一直留在大山深处,他曾说,“即便是跪着上课,只要自己的学生能考上学校,有出息,这比什么都让我有成就感。”

  近年来陆永康先后荣获贵州省优秀教师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D48陈刚毅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陈刚毅,男,43岁,中共党员,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陈刚毅参加工作20年来,一直工作在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交通建设,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内武黄、宜黄、黄黄、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各项工程建设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勤耕不辍,刻苦钻研技术,逐步成长为设计院的青年技术骨干,成为一名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2001年开始,他多次技术援藏。2001年,担任湖北省重大援藏项目山南地区“湖北大道”市政工程建设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部主任,创造了当时西藏城市道路建设中建设周期最短、建设管理最规范、质量监理最到位、各项资料最完整等十个“第一”,被称为雅砻江畔的“无字丰碑”。2002年该项目被全国道路运输总工会评为公路建设优质工程。2003年4月,受湖北省交通厅委派,陈刚毅担任交通部重点援藏项目、西藏昌都地区国道214线角笼坝大桥项目法人代表。他带领项目组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生活上的诸多困难,艰苦创业,精心管理,大胆创新,狠抓质量,优质高效地推进大桥建设工作。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超负荷工作,给陈刚毅的身体埋下了隐患。2004年春节,陈刚毅被检查出结肠癌中期。他一面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一面心系大桥建设,在手术后立即回到了西藏工地,拖着病弱的身体,白天上工地进行施工调度,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严格质量管理。晚上,查阅技术资料、研究技术方案,与同事加班到深夜。就这样,在手术后接受化疗的10个月里,7次化疗,他先后4次进藏。

  在4年援藏的实践中,陈刚毅心中始终装着藏汉人民的情谊。2003年9月,一辆载着藏民的卡车掉下了100多米深的山谷,陈刚毅立即组织现场抢救,最终9名伤员全部脱险。2004年春节前夕,项目办的藏族司机旺久突然胃部大出血,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得知消息,陈刚毅不顾山高路险、天下大雪,连夜摸黑赶到施工单位组织人员去医院献血,把旺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陈刚毅用自己的真情为藏汉人民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金桥。

  2006年6月,陈刚毅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D49陈建霞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陈建霞,女,47岁,中共党员,福建省仙游县福利院院长。

  关爱弱智弃婴和孤寡老人,是陈建霞的人生选择。1992年,32岁的陈建霞主动请调到县福利院。仙游福利院有100多名院民,大多是孤寡老人、身体严重缺陷或者智障儿童,还有一些是弃婴。年纪最大的97岁,最小的才8个月。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陈建霞却整天笑呵呵地忙着。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双目失明,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陈建霞不怕脏累,常年累月地护理她。老人身故,陈建霞梳理、整容、穿寿衣、收尸入殡,打点得妥妥贴贴。老人的儿子眼泪夺眶而出:“院长,你尽了我们儿女难尽到的责任啊!”

  在福建省举办的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夺得100米短跑和铅球两块金牌的小院民仙民英,由于先天没有耳朵,出生36天便被父母抛弃在仙游福利院大门口,是陈建霞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拉扯大的。7岁那年,小民英缠着陈建霞,想上学了。为这事,陈建霞从民政部门跑教育部门,从教育部门跑学校,不知跨过多少门槛,求过多少人,最终让她进了校门。今年5月,已经离开福利院的仙民英早早地提了一只公鸡赶到福利院,来给陈建霞过“母亲节”。

  原先的仙游福利院,是利用三座摇摇欲坠的旧庙改成的,院内杂草丛生,晴天太阳照不到,雨天走过一身泥。1997年,陈建霞被聘为副院长并主持工作,她打算做的第一件事,是盖一座院民大楼。凭着一颗乐善好施的慈母心,陈建霞感动了千千万万善良的人,先后筹资700多万元,建起了配套齐全的新福利院。

  陈建霞先后被评为感动福建2006十大人物、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是党的十六大代表。

  D50奉崇权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奉崇权,男,58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敬老院院长。

  奉崇权二十一年如一日,先后照料过25位孤寡老人。敬老院里百岁老人郑杨氏一生坎坷,无儿无女。奉崇权在获悉老人尚有一位远房外孙女后,为实现老人见一面的心愿,背着老人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徒步30公里山路寻亲。他为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端屎端尿18年,老人没生过一次褥疮。

  奉崇权为敬老院创造了数十万元财富,至今仍领着每月120元的工资。他在工地、市场与敬老院之间来回奔波,四个多月里步行1200公里,迁建了敬老院。他为悉心照料孤寡老人,动员妻子帮忙,一干十几年,荒废了自家的生产经营。他先后失去了两个亲生儿子,小儿子患骨癌因延误治疗不幸离世,大儿子外出打工不慎落水身亡。

  为改善老人生活,保障医疗开支等费用,他带领职工垦荒种地,扩大生产,大力发展院办养殖业。到1999年,他带领职工把敬老院周围的荒山开垦出稻田麦地、菜地果园,还开挖出了鱼塘。他摸索出了现代生态养殖新思路,塘里一年循环养鸭五批1000余只,年产鱼1000多公斤,鲜猪肉1000多公斤,总资产达15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院养院”的发展新路子。

  奉崇权1999年获南充市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7年获蓬安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和南充日报等媒体对奉崇权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D51 林丹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林丹,女,58岁,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在林丹的心中,居民永远是第一位的。2005年10月2日,“龙王”台风登陆福建。那一天,林丹感冒发烧,医生建议挂点滴。林丹却挂念着南营巷平房中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么大的雨,老人们的房子恐怕会进水!她叫上保安,趟过没膝的深水,直奔南营巷。此刻,大水已经快漫到了床沿,老人们蜷缩在床上,一脸慌张。林丹组织人员把老人们一个个背出去,安置到社区其他居民家中。

  林丹说,群众的事再小,也要想方设法做好。居民杨某,3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后,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的他郁郁寡欢,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时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扰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林丹主动与他“结对子”,四处奔走,为杨某申请了低保,还每个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50元资助他。冷了,林丹掏钱给他添衣;瘦了,为他增加营养;病了,带他看医生,甚至冒着被打的危险给他喂药。在林丹的管护下,杨某的病情大为好转,人干净了,脸也红润了。

  “不让一名下岗职工陷入困境”,林丹想方设法拓展社区就业。5年前,居民刘永淦下岗,一家人没了收入。在社区的帮助下,他和亲戚开起“青科豆业”早点铺子。现在,小店生意十分红火。他说:“刚下岗时,生活无着,十分烦闷,是林丹主任为我们联系工商、卫生部门,找店面,办理再就业证。”在织缎巷,像“青科豆业”这样的社区服务站有27家,安置了86名下岗职工。夫妻店、姐妹店、兄弟店……“再就业一条街”已成为军门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事社区工作36年,林丹制作了大量“社区书记、主任联系卡”分送各家各户,建立了“一人一员一岗”党员模范岗位工作机制,培养了大批乐于奉献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组织开展了“十佳邻里”、“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了传统美德进家入户;建立“社区帮教帮困组”,捐助患重病的特困群众,为特困户子女牵线结对助学,引资建起“许栋义诊所”,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达3800人次;开辟了“就业一条街”,社区内的就业率达98%。

  林丹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D52金桂兰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金桂兰,女,50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宁安法院东京城人民法庭审判员。

  金桂兰在法庭已经工作了15年,审理各类民事案件1200件,90%%都是以调解方式结案,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审限,无一起上访缠诉,无一起违纪案件,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服。

  有的案件仅靠证据很难认定案件的事实,对于这些案件,金桂兰不辞辛苦,深入调查,不让每一位当事人蒙受冤屈。2007年8月,她接手一起民间借款纠纷案。原告起诉被告欠6000元钱,并提供一张有被告签名的借据。然而在庭审调查时,被告辩称钱早已还给原告,当时原告说借条被妻子洗衣服时洗了,所以没有把借条还给原告,但同时被告却提供不出任何证据。按原告出具的借条完全可以判决被告给付原告6000元钱。但细心的金桂兰却没有草率定案。当时她因为疾病正接受化疗,胳膊肿得很粗,她不顾沉重的病体,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了100公里外已经与原告离婚的妻子付某,但付某却不愿出庭作证。回来后,颠簸了一天的金桂兰辗转反侧,为案件没有结果而焦虑。她知道本案的关键在于付某的证言,如果付某不说实话被告很有可能受冤枉。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又找到了付某。看到一大清早又病歪歪站在自己家门口的金桂兰,付某被打动了,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再次开庭时,面对付某的证词,原告无言以对,承认了错误,还给了被告一个清白。

  金桂兰深深体会到,要做到公正司法,必须两袖清风、一尘不染。1999年,她在处理外地客商李某诉本地一木器厂货款纠纷一案中,李某怕法庭倾向本地企业,便给她送去3000元钱,并许诺办成之后另有重谢。虽然此案李某百分之百能胜诉,但是金桂兰并没有收他的钱,经过公正裁决,法庭为其追回了全部货款。李某又一次拿出一沓钱恳切地对金桂兰说:“金法官,上次我给你钱是怕货款要不回来,这回货款全回来了,这点钱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金桂兰能够看得出李某是诚心诚意的,但她绝不允许法官形象被玷污,坚决予以拒绝。

  20年前,金桂兰就因患阑尾炎、腹膜炎做过两次手术,1981年做过肠粘连修补术。1998年,她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做了切除手术。面对病魔,金桂兰并没被吓倒,而是忍受住疾病的折磨,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金桂兰先后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2005中国法官十杰,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D53周宪梁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六)

  周宪梁,男,44岁,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

  2005年,周宪梁主动报名援疆,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周宪梁的妻子正在国外留学,孩子还在上小学,但他毅然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来到新疆阿克苏市。

  短短几天,“来了北京名医”的消息在周边地区迅速传开,不少群众搭着马车,连夜从郊县赶来求诊。看着乡亲们热切期待的目光,他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脑后,马上开展工作。阿克苏市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卫生基础薄弱,群众看病不易。周宪梁想,不能仅仅坐诊行医,还要送医下乡。周宪梁积极组织各科骨干,成立了“医疗大篷车”,走进乡村,走进患者家里,到最偏远、最艰苦、条件最差的地方去,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2005年7月,周宪梁要到和田地区给当地维吾尔族患者会诊。途中要经过500多公里的禁区沙漠公路,夏天路面温度高达70—80摄氏度,汽车容易爆胎翻车。周宪梁不顾兵团领导的一再劝阻,还是坚持上路。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晚8点到达了和田。匆匆吃了一点面,他就开始了紧张工作。最后一个病人看完已是凌晨5点多,精疲力竭的周宪梁,眼前发黑,满头虚汗,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12岁的维族小姑娘努尔古丽患上了右面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当她来农一师医院求医时,血管瘤已危及生命。治疗这个病至少需要2万元钱,而努尔古丽的家由于父亲患病、母亲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东西都卖光了。周宪梁在农一师医院发起了为努尔古丽捐款的活动,不但自己带头捐款,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不到半个小时就筹集资金近3万元。努尔古丽的母亲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感谢党!感谢农一师医院!感谢党中央派来这么好的医生,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如今,努尔古丽经过精心治疗,已经痊愈。

  从2005年起,周宪梁和阜外医院门诊部的同事们连续两年开展向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一中和二中的10名贫困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两万多元,不仅为10名贫困生交了学杂费,还给每名学生买了衣服、书包和文具。周宪梁说,以后每年他们都将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直到这些孩子考上大学。

  周宪梁先后获得2006年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和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等荣誉称号。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