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07:41 中国青年报

  

   E18杨怀保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杨怀保,男,24岁,中共预备党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杨怀保家境贫困,父母体弱多病,12岁便操持家务,10多年来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弟,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

  杨怀保出生于陕西勉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饥饿、病痛中度过的。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母亲身患重病在西安动了大手术,手术后保住了生命却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家也因此债台高筑,年仅13岁的杨怀保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他背着干粮、带着咸菜,坚持读书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上高中三年级时,杨怀保的家中又遭不幸:父亲在打工时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由于手术后遗症身体状况更差,弟弟读书也需要照顾。各种压力让他的学业几乎不能进行下去,可他仍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

  2003年9月,杨怀保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进入大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做兼职挣钱。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后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利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兼职。身心的疲惫与压力让他多次晕倒并患上了神经衰弱,但他仍执着地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但为了照顾好家人,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边读研究生边照顾家人。

  尽管杨怀保每天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他数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义务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他立志广泛传播孝道,近半年来到各地做了多场励志报告。2007年7月,他在长沙组织举办了国内首家“孝行天下”夏令营。他积极响应学校的爱心义卖、海啸捐款等号召,并组织了多次募捐活动。他还先后撰写了30余份策划书,走访了省内外100余家企业,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2007年,杨怀保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E19杨桂贞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杨桂贞,女,52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蓝田镇三合村村民。

  1976年冬,21岁的杨桂贞与本村小伙子杨广煜结婚。1977年冬,在杨桂贞的鼓励下,杨广煜报名参军。1979年,在自卫还击作战中,身为班长的杨广煜带领全班冲锋。在枪林弹雨中,他的颈椎神经和腰部神经部位不幸中弹,被确诊为第五颈椎中枢神经断裂,这意味着他将终生瘫痪。接到确诊通知书后,夫妻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丈夫不愿拖累她,劝她改嫁。杨桂贞拉着丈夫的手坚定地说:“广煜,你才26岁,我不能让你一个人过一辈子,我要让你像正常人一样过家庭生活。相信我,我能照顾你一辈子!”

  1981年,杨广煜由部队医院转到遵义荣军疗养院。杨桂贞抱着不给国家添负担的想法,来到遵义疗养院,告诉医院领导要把丈夫接回家乡。领导将可能遇到的困难一一向她摆明,并且说明按照国家优抚条例规定,杨广煜应由国家来承担护理工作。但她仍然坚持将丈夫接到侗乡山寨,由自己照顾,至今已28个年头。

  1998年,杨广煜尿路感染,小便排不出。杨桂贞背着丈夫挤上公共汽车,到30多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做手术。住院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一直守护在病床前。2000年,丈夫患尿道结石,手术后又住院一个多月。她积极配合护士精心护理着丈夫,医生和护士感慨地说:“这样的贤惠妻子,真是少见。”遵义荣军康复医院的两位医生专程赶来看望杨广煜,见到杨桂贞在病床前为丈夫抠屎接尿的情景,大为感动。他们询问杨桂贞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她淡淡一笑,回答说:“困难多着呢,谁让他是我的丈夫。”医生们激动地说,杨桂贞这样朴实的农村妇女,真是大家的榜样。

  有人问杨桂贞这么苦,图的是什么?她憨厚地说:“我的丈夫为国英勇作战而残疾,我为他牺牲一切值得!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护理他活得像个人样。”

   E20吾拉音·赛甫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吾拉音·赛甫,男,维吾尔族,43岁,中共党员,新疆吐鲁番地区工商局副局长。

  1989年隆冬的一天清晨,吾拉音刚拉开院门,发现门外不远处一团破烂的棉絮中间裹着一个人。他急忙跑过去,拉开棉絮大喊:“喂,你醒醒,你醒醒!”棉絮中的人坐了起来。原来是一个老人,名叫李业才。吾拉音关切地问:“多冷的天呀,你怎么睡在这儿?怎么不回家里去睡?”老人说他根本就没有住所,平时给谁家打工,就住在谁家。如今没活干了,谁愿意让一位流浪汉住到自己家里去呢?对这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吾拉音和妻子商量:“要不,就让老李长期住在我们家吧。”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吾拉音已有两个孩子,而且家中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顾,如果再加上一个病恹恹的老李,日子自然会很紧张。但是吾拉音夫妻义无反顾地决定,把李业才接进自己的家里,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员。

  一个晚上,李业才腰疼病犯了,疼痛难忍,吾拉音决定立即送老李去医院。此时天黑了,戈壁滩上正刮着风,就是去最近的卫生所也有2里路。大人都走了,孩子怎么办?妻子将孩子们抱到炕上,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说:“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妹妹,爸爸妈妈一会儿就回来”。随后,吾拉音和妻子扶起李业才,消失在刮着大风的黑夜中。到了卫生所输液、观察,整整忙了半夜,老李终于在病床上睡着了。

  “既然让老李住到了家里,就要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吾拉音对妻子常说的一句话。每逢春节,吾拉音为了让老李过好年,也像汉族人一样忙碌起来,采购鸡、鸭、鱼,准备新衣、鞭炮。到了中秋节,吾拉音总不忘给老李送几盒月饼、几箱水果,一家人还要跟老李一起共度团圆节。同样,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也成了李业才的节日。每当夏天,吾拉音的妻子就会把一套崭新的夏装放在他的床头;到了春节,一套全新的冬装又会出现在床上。如今李业才盛衣服的木箱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辈子也穿不完了。他更忘不了,吾拉音每月都给他零用钱,月月如此。

  2005年,吾拉音·赛甫被国家老龄委、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十佳孝亲敬老楷模。

   E21吴新芬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吴新芬,女,32岁,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干部。

  199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新芬结识了在西藏某部服役的王俊景,并建立了兄妹般的情谊。1997年,王俊景在抢修驻地高压电线时因公致残。半年后,当吴新芬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到了王俊景治疗的医院。当她看到失去双臂、左腿严重致残、浑身被纱布包裹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王俊景时,她毅然选择了留下:“即使你有1000个让我离开的理由,我也会找出1001个理由留下照顾你,因为你是为群众和战友的利益而负伤的!"

  照顾残疾病人是一项既苦又累的活,何况吴新芬当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未婚姑娘。由于王俊景伤势严重,加上长期卧床不能动弹,肚子经常胀得难受。一天上午,吴新芬见他难受的东张西望,猜想他是想解大便了,于是急忙把便盆塞到他的屁股下面。可他怎么也解不出来,吴新芬红着脸在他的肛门处抹上清油,可依然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吴新芬开始用手指帮他抠,每抠出一粒大便,肠内的胀气就随着大便往外涌,在抠出10多粒后,王俊景才顺利地排出了大便。

  医生曾对王俊景下了“在床上度过余生”的结论,可吴新芬不愿相信,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王俊景重新站起来。每天晚饭后,她就抱着王俊景的腰练站立,有时候就跪在地上扶着他的左脚练。为了增强王俊景的肌肉力量,她还照着书本学会了按摩技术。在吴新芬的精心照护下,1998年6月,王俊景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惊喜过后,站立起来的王俊景又常常为自己的残疾而自卑,并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吴新芬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述英雄人物身残志坚的故事,鼓励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吴新芬的鼓励下,王俊景终于走出了自卑,找回了自信,后来他不仅能自己开门、写字,还能用嘴咬住特制的小棒编发手机短信、操作电脑。2002年8月1日,他们在西藏军区驻错那高原某部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2003年之后,在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时候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回报社会。吴新芬在禹州市开通了“军嫂热线”,还在自己生活用的三轮摩托车上喷上“军嫂服务”字样,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今年8月,夫妇两人将部队捐献的10万元全部捐给安阳县铜冶镇学校。

  吴新芬先后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授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光荣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军民共建先进个人。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E22宋成英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宋成英,女,46岁,辽宁省辽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工人。

  在辽阳市文圣区武圣街道办事处福民社区,有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好嫂子宋成英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高位截瘫小叔子李聚堂。

  1984年,20岁的李聚堂游泳时不慎将颈椎摔断,造成胸部以下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冷酷的现实使他想到了死,心地善良的嫂子宋成英不断地开导他,帮他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每天,宋成英用轮椅推着他到武圣道边上卖雪糕、卖饮料,水壶、尿壶分别放在轮椅两边,吃饭时宋成英再把他推回家。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宋成英帮助年迈的公婆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瘫痪的小叔子。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1994年,公公患上了肝硬化,1996年婆婆又突发脑溢血,好儿媳宋成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她每天忙个不停,要同时照顾老少三个病人。

  现实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面对人生的不幸,宋成英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为了方便照顾小叔子李聚堂,她办理了停薪留职,在仅47平方米的居室里腾出一块地方,开了个小卖店,守着李聚堂做起了出售烟酒糖茶的小生意。由于多年卧床不起,李聚堂身体特别虚弱,小病不断,宋成英几乎成了专职护工。夏天,李聚堂经常身患褥疮,宋成英打听到用白糖敷在患处有效的偏方后,每次用完消炎药后,她就为李聚堂再敷一次白糖,从不嫌烦。李聚堂大便干燥,宋成英就给他注射开塞露,实在不行就用手抠。李聚堂多次被感动得泣不成声,发誓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嫂娘的恩情。为了减轻嫂子的负担,要强的李聚堂坚持每天在武圣路边摆摊卖雪糕、卖饮料,他说:“我哥我嫂不容易,我侄上学,家里用钱的地方多,他们为我付出的太多,我无以回报,我要尽我所能,帮哥嫂减轻点负担。”

  宋成英的事迹在古城广为传颂,她的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宋成英家2004年被辽宁省妇联评为特色家庭,2005年被评为辽阳市第二届十大美好家庭,被文圣区评为文明家庭、优秀残疾人家庭。宋成英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称号。

  E23宋丽平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宋丽平,女,32岁,中共党员,首都经贸大学密云分校教师。

  1995年,宋丽平与爱人相识。由于爱人的姐姐和弟弟都是弱智,还有身体不好的公婆需要照顾,他们的相爱遭到了宋丽平父母的极力反对,但是她瞒着家人毅然嫁给了心爱的人。婚后的生活与她憧憬的完全不同,他们只能和公婆、小叔及外甥一起生活。白天教课,晚上回来照顾公公婆婆,关心严重弱智的小叔子,辅导上学的外甥,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一天晚上,公公突然吐个不停,恰逢爱人出差在外,婆婆一着急犯了高血压。她毅然把女儿交给邻居照看,将公公送进医院并守护了一夜。好在第二天婆婆的高血压很快得到控制,可以到医院照顾公公。那段日子,她一下班就往医院跑,给公公端水喂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出院了,但因脑血栓后遗症,从此生活不能自理。

  由于大姑姐智力有缺陷,外甥自幼与婆婆一起生活,婚后尚未做母亲的她就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开家长会,辅导学习,料理外甥的生活。她把外甥看成自己的孩子。在她的辅导下,外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如今已经读高三了。生下女儿后,宋丽平要带三个孩子:女儿、外甥、小叔子。小叔子今年36岁,可智商就像两三岁孩子,每天宋丽平都哄着他吃饭、睡觉。除了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还经常带他出去转,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

  2005年的一天,有些智障的大姑姐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砍伤,生命垂危。她和爱人赶快把大姑姐送到医院,深夜丈夫在医院看护姐姐,她就奔波于家庭与医院之间,取钱、拿生活用品,安慰老人。大姑姐出院后,宋丽平毅然把姐姐接回家。公婆看着大女儿进门的那一瞬间,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他们庆幸有一个好儿媳。

  外人看来,宋丽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幸的,但她却觉得很幸福。丈夫疼爱、女儿依恋、公婆待她像亲闺女、大姑姐和小叔子视她为亲姐妹、外甥叫她妈妈,这么多的角色不是每个女人都能享受到的,当然,也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好的。宋丽平喜欢用这样一首歌表达心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2006年,宋丽平被评为北京市密云县十大好媳妇。

  E24沈利萍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沈利萍,女,50岁,中共党员,宁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1993年宁夏银川“7·23”空难,造成沈利萍年仅12岁的儿子王嘉鹏下肢截瘫,丈夫也身受重伤。在医院陪护儿子的5年中,她以善良、宽厚的品格和无私的母爱,帮助儿子战胜残疾。在与婆婆生活的十几年里,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婆婆,照顾饮食起居、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在她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儿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老奶奶享用。她经常告诫弟弟妹妹,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亲历亲为,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父母眼里,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在孩子眼中,她是一个善良、智慧的母亲。

  沈利萍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艺术创作,先后有十多幅作品入选国际、国内大型画展及画集,荣获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金奖、当代中国青年画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五省自治区美术作品展银奖等奖项。她在完成创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中国首届功在千秋扶贫大展”和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以科学战胜非典、用艺术振奋精神——全国著名艺术家捐赠义演活动”捐赠作品。

  2001年,沈利萍赴挪威成功举办《神秘东方》个人画展。2003年应邀赴北欧艺术中心进行中国绘画艺术讲座,其间,为促进挪威桑费郡与宁夏缔结友好省发挥了积极作用,被桑费郡文化部部长誉为友好使者。2006年应美国俄亥俄州邀请,举办“中国书画家沈利萍个人画展”。

  沈利萍2001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4年荣获中国十大巾帼英才称号。2003年9月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妈妈再生你一次——我与空难的儿子》,在全国发行,受到读者好评。她还担任“关注未来·关注孩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传播行动”形象大使。她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挪威NIK国家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报道。

   E25 张晓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张晓,男,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长年卧床的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的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毫无生活来源的张晓家生活一直十分艰难,在政府、武警官兵、邻居、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渡过一个个难关。家里再困难,日子再苦,张晓也不愿给好心人增添负担。有的人留下电话,让他有困难时联系,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打电话提要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张晓把每位好心人的帮助记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张晓忙着洗衣服、做家务、照顾母亲,还要抽时间给洗车行打工、捡垃圾贴补家用。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在学习上,他和同学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是同学们和老师对张晓的评价。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小学阶段的张晓,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张晓学习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贪黑,忙于学习和照顾母亲;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亲从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脸、梳头,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就赶忙去上学。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家先侍候母亲方便,再做饭,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然后又骑着破自行车赶到学校。张晓靠着自己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以《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为题刊登张晓事迹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随后作了报道。张晓先后获得平凉市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一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E26张玲兴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张玲兴,女,47岁,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双庙村的一位农家妇女。

  她坚持25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3位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母亲”:一个养母,一个婆母,还有一个“续娘”,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

  张玲兴自小就被人收养,养父善良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她。1976年,张玲兴嫁给了在当地打工的大沙河镇双庙村农民周云亭。1982年,养父去世后,她带着养母跟随丈夫来到大沙河镇双庙村,侍奉起两个“母亲”——养母张凤兰和婆婆周黄氏。1999年初,丈夫前妻的母亲成了孤寡老人。善良的张玲兴见不得别人可怜,就认她当了“续娘”,从此家里便有了三个“母亲”。

  在此期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4万多元的外债,张玲兴独自撑起了家庭重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要给三个“母亲”做好饭,然后才开始劳动。续娘不吃肉,养母不吃鸡蛋,婆婆最喜欢吃油煎馍,张玲兴总能根据老人口味做好不同的饭菜,在帮助老人穿衣、洗脸、梳头后,把饭菜一一端到老人面前。婆婆双目失明,每顿饭都是张玲兴一口口地喂,她从没厌烦过。

  处理三位老人的关系最让张玲兴费心。婆婆周黄氏性情古怪,一天她爬上了房顶,把张玲兴吓一跳:“娘呀,你要干嘛?”婆婆回一句:“我活够了。”就往下跳,张玲兴赶紧去接,结果婆婆毫发未损,自己却被砸得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养母爱耍小孩脾气,“续娘”性格好却软弱。人老如顽童,常会闹别扭,每次闹完后,三人就眼巴巴地等张玲兴回来,然后争先恐后地“告状”,让她主持公道。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张玲兴仍然耐心地听老人的絮叨,然后想办法哄她们开心起来才能歇一下。为了“平衡”老人之间关系,张玲兴还煞费苦心地定了一个原则:关系越亲近,生活“配置”越低。比如,养母的拐杖是树枝做的弯木棍,婆婆的是从集市买的竹子拐杖,而“续娘”用的则是漂亮的龙头杖。

  受张玲兴影响,如今这里孝顺老人蔚然成风。94岁的养母和婆母相继去世后,张玲兴最大的心愿是,争取把今年98岁的“续娘”奉养过百岁,让她再过几年好日子。

  张玲兴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其感人事迹被新华社等媒体宣传报道。2004年,《张玲兴和她的三位母亲》电视专题片被文化部选送到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展播,在国际上引起热烈的反响。

   E27阿布力孜·努来克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三)

  阿布力孜·努来克,男,维吾尔族,73岁,中共党员,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英阿瓦提村农民。

  1997年9月的一个早晨,阿布力孜·努来克在忙完农活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出生不足十天的汉族女弃婴。他等了半个多小时,见没人来领孩子,便将啼哭着的婴儿抱回了家。看着哭个不停的孩子,阿布力孜·努来克夫妇很快买来了奶粉。第二天,他们一边寻找孩子的父母,一边抱着孩子到镇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婴儿患的是肛门畸形,因孩子太小,无法做手术。半个月过去了,仍没有人来认领。他也渐渐下了决心:她就是上苍赐给我们老俩口的亲闺女,一定要抚养她长大成人。他给这个女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阿依布拉克(维吾尔语:月亮泉)。

  由于阿依布拉克肛门畸形,大便时要老俩口轮流抱着,每天花好几个小时。为了保证阿依布拉克的营养,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人买来奶粉,拌上自己亲手磨的核桃粉和羊油喂孩子。老人说,孩子要长身体,还要做手术,不能亏了她。为了积攒手术款他自己却常常吃茶水泡馕。自家的地没有时间管荒芜了,圈养的羊也顾不上喂了,老人却并不在乎。“就是把地和羊全卖了,也一定要为我的女儿治好病,让她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快乐!”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俩口下定了决心,抱着阿依布拉克踏上漫漫3年的求医路。2000年,阿依布拉克做了第二次肛门矫正手术,病情有了一定缓解。3年里,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花去了12000多元钱,用尽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向镇农村信用社借了5000元贷款。

  阿依布拉克在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俩口的疼爱中渐渐长大,但她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有非常疼爱自己的达达、阿娜(维吾尔语:爸爸、妈妈)。但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总让自己学汉语。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依布拉克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扑在父亲的怀里哭了。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人摸着女儿的头说道:“你是汉族,但你也是我们的女儿,我们就是你的父亲和母亲,我们一定要彻底治好你的病,将来让你上汉族中学,把你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2006年6月,阿布力孜·努来克当选2005感动新疆十大人物;2007年3月,被民政部评为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