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07:41 中国青年报

  

   E08田秀英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田秀英,女,42岁,山东省肥城市安站镇冯杭村村民。

  田秀英的儿子蔡振国3岁时被大火烧伤,面部变形,双手致残,失去了自理能力。那时的田秀英只有23岁,丈夫蔡相坤性格内向,儿子的烧伤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只有初中文化的田秀英用“哭也是活着,笑也是活着”的乐观精神支撑起了险些破碎的家,始终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鼓励儿子,引导儿子正视自己的身体残缺,激励儿子成为身残志坚、对社会有用的人。再苦再难,田秀英从来没在儿子面前掉过一滴眼泪。在田秀英的教育下,蔡振国变得坚强而乐观。他八岁又重新学会了走路,用两个“肉球”一样的残手学会了吃饭、穿衣、洗衣服等,直至实现生活自理,后来又学会了用两只手抱笔写字。八岁时,蔡振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进入小学,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在2005年的高考成绩超过重点本科分数线,被山东轻工业学院提前录取。

  田秀英的公公1995年患上了脑血栓,婆婆也70多岁了,都需要人照顾。公公换下来的尿布都是由田秀英来洗,多的时候一天要洗30多块。田秀英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悉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直到2003年老人去世。

  田秀英一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她也始终胸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2006年3月,她将湖南烧伤女孩谭一芳接到家中,帮助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并将济南中心医院为儿子蔡振国提供的免费整容机会让给谭一芳,蔡振国也把自己的奖学金送给了这位来自湖南的姐姐。在田秀英的关怀下,谭一芳克服了心理障碍,变得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006年,田秀英在家里开通“蔡妈妈”热线,为因烧伤而丧失生活希望的人提供援助。如今,田秀英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电话,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还有些烧伤烫伤患者亲自到她家里寻求帮助,田秀英都把他们送到医院,寻求治疗方法。她还积极参加各项亲子教育义务活动,为学生家长讲述自己的教子经验。2006年6月,田秀英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省分库的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田秀英被山东省妇联、山东省文明办联合授予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荣誉称号。

  E09白雪梅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白雪梅,女,35岁,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花庄村农民。

  1989年,白雪梅经人介绍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嫁到了红古区花庄镇花庄村的苏家。丈夫苏长盛的母亲瘫痪在床,父亲患有白内障,家里只靠承包的4亩薄田度日,日子过得很艰难。看到此情此景,白雪梅曾多次偷偷流泪。但她想到,公公婆婆辛辛苦苦拉扯大自己的丈夫,十分不易,应该和丈夫一起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让两位老人家安享晚年。18年来,她默默地承担起照顾二老的重担。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有时看什么都不顺眼、爱唠叨,白雪梅依然无微不至地照料她,心平气和地安慰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婆婆大小便失禁,屎尿经常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公公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又闲不住,总想帮家里做点事,常将家里的东西碰倒,早上刚刚收拾好的家务,转眼被弄得一片狼藉,面对这样的情形,她总是默默地重新收拾好,从没抱怨过一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日子过得非常舒心。

  白雪梅不但孝敬老人,而且还是一位体贴丈夫、关心女儿的贤妻良母。丈夫常年在地里干活,为了使丈夫安心劳动,家中里里外外的琐事她从不让丈夫分心,把一切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完家务,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干农活,一起筹划如何增收致富。借助这几年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他们家建起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收入逐年增加。几间土坏房变成了大瓦房。在教育孩子上,她身体力行做榜样,教育、引导女儿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如今,就读于花庄学校的女儿不仅学习在班上名列前茅,思想品德方面也同样出色。

  白雪梅一家和睦幸福,被兰州市妇联评为和谐家庭示范户,白雪梅也先后多次被市、区、镇评为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E10冯香岺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冯香岺,女,52岁,天津市汉沽区茶淀镇太平村村民。

  冯香岺5岁时和姐姐一起随母亲改嫁来到冯家。1969年,母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对两个女儿说:“我没给你爸留下后代,你们要好好伺候你爸啊。”15岁的冯香岺流着眼泪答应了母亲,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孝敬赡养继父冯竹增,在当地传为美谈。

  为了照顾好继父,她很快学会了针线活,亲手做衣服、织毛衣,继父的脚比较大,买不着合适的鞋,冯香岺就一直给他做鞋穿。继父爱吃饺子,冯香岺就挤出时间包饺子,即使在农忙时,继父的饭桌上也经常有饺子。

  姐姐出嫁后,冯香岺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谈对象只有一个条件,就是男方要入赘到冯家。很多男青年望而却步,婚事好长时间都没有着落。继父对冯香岺说,“闺女,有你这份孝心爸爸就知足了,你就别管我了”。但冯香岺始终坚持,她说,“继父也是爹,不养爸爸的女婿我不能嫁”。终于,一个叫高录奎的小伙子被她对继父的孝心感动,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爱心和孝心结合在一起,并共同约定勤劳致富,赡养好继父。

  1997年,冯竹增不慎把腿摔伤住进医院。冯香岺每天从10公里外的家里给继父送来可口的饭菜,还亲自给继父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同病房的人得知她并非老人的亲闺女时,都羡慕冯竹增有福气。

  冯香岺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而且还时常陪着继父说说心里话。继父喜欢听广播,她就给买了一大一小两台收音机,小的随身带,大的放在家里听。继父爱看戏,就专门买了一台电视机放在继父屋里。当儿女牙牙学语时,她就先教孩子喊“爷爷”。身教重于言教,冯香岺的儿女对爷爷也非常孝顺,参加工作后,经常从城里给爷爷带回好吃的,前年又给爷爷换了一台新电视机。

  冯竹增今年整80岁了,身体十分硬朗。冯香岺总是嘱咐老人:“您别为我们操心,您的任务就是享清福,健康地活到100岁!”继父逢人就说,香岺就是我的亲闺女。2004年,冯香岺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2005年,她家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她的事迹也被媒体广为报道。

   E11 任霞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任霞,女,31岁,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城村农民。

  任霞1993年从湖南岳阳高中毕业后,来到深圳打工,认识了同在深圳打工的海南青年陈青雄,并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回到海南农村,她十一年如一日精心护理着瘫痪卧床的爷爷、婆婆,照顾95岁高龄的奶奶及四个弟弟。

  1996年,一场特大台风夺走了任霞公公的生命。1998至2002年,爷爷和婆婆相继瘫痪。而摆在她面前的窘境是,公公为买船留下的30万元债款,爷爷、婆婆瘫痪,奶奶年事已高,弟弟们还小。丈夫对她说,小霞,为了不连累你,还是早日离开我这个家吧!爷爷也拉住她的手说,孩子,我们这个家无法让你呆下去了,早一点回到你爸妈身边,那里有亲人照顾你。湖南老家的亲人也多次来电话劝她回去。目睹丈夫家的困境,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决心与丈夫共同撑起这个家。她支持丈夫到深圳打工,自己一人留在家中侍候爷爷、婆婆,照顾奶奶和培养4个弟弟。

  从小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任霞清楚地知道,面对眼前的情况,她必须做一个好媳妇。为了与家人沟通,她努力学习本地方言,为了不让老人生活寂寞,她用自己打工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供老人收看。在她家的墙壁上总贴着料理两位瘫痪病人的日程表。8年来,她每天给老人推拿按摩、熬药、喂饭、洗擦身子、端屎端尿、洗衣服,从不嫌弃。4个弟弟都在校读书,两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一个读中专。为减轻家庭负担,丈夫想让三个弟弟辍学,但遭到了任霞的反对,她对丈夫说:“家中我们排行老大,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让四个弟弟把书读完。”就这样,她每天省吃俭用,把亲人帮扶的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掏出湖南老家父母和哥哥先后寄来的5600元钱,全部用于四个弟弟读书学习。如今,四个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提高。

  任霞于2006年获得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

  E12 刘霆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刘霆,男,21岁,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刘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

  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考虑再三,经得浙江林学院同意后,毅然带着母亲来上大学,一边求学深造,一边悉心照顾母亲。

  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紧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被他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和知恩感报的爱心、孝心所感动,纷纷给予援助。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逐渐康复。

  为感恩、回报社会,刘霆将母亲治病剩下的5万元钱重新捐献出来,在浙江林学院设立了首个全国高校大学生“爱心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资助那些家境贫困并同样富有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到部队、大学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还被塑成了雕像。

  刘霆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他还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农村新闻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儿女。

  E13刘芳艳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刘芳艳,女,23岁,中共党员,湖北省电信有限公司荆门市分公司员工。

  刘芳艳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母亲自小两眼失明,父亲一人担起了养活妻子和儿女的重任。1998年父亲病倒了,经医院诊断,父亲患的是食道癌。为了给父亲治病,刘芳艳向亲戚、朋友求救,但亲人也大都因贫困而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她的脑子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到县政府借钱帮父亲看病!14岁的刘芳艳鼓起勇气敲了县长办公室的门。在了解了刘芳艳家里的困难后,时任隆德县县长当即让民政部门给了刘芳艳1000元资助。不幸的是,父亲最后还是因病去世。从那一天起,14岁的刘芳艳和比她大18岁的哥哥就担负起了赡养母亲的重任。

  2003年,刘芳艳考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她带着暑期打工挣得的600元钱走进大学。得知她的家庭情况后,学校减免了她的全部学费,她也在学校勤工俭学,周末还跑到大街上做推销。不懈地劳动加上平时省吃俭用,她以每个月90元的开销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2003年11月,刘芳艳的哥哥在为母亲准备了粮食和柴火之后,外出打工去了。从此,两年多没了音讯。

  2005年初,母亲在摸索着上山砍柴时,摔下了山崖。得知消息后,刘芳艳立即向学校请假,奔回家中。为了照顾母亲,她向学校请求休学一年。在母亲病情好转后,她又带着母亲到天津打工,准备赚钱照顾母亲,完成学业。

  2006年春节刚过,刘芳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母亲回到学校,边打工求学,边照顾母亲。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陪母亲,刘芳艳养成了做事麻利的习惯。她说,每次上课的时候,她都会提醒自己:“你一定要听懂,下课了就没时间再来学习了。”刘芳艳的故事广为流传,源源不断的资助送到刘芳艳手中,但她分文未取。她把捐款交给学校,请学校把钱捐给贫困的学生。她说:“我靠自己的能力能够照顾好母亲,我希望能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2006年刘芳艳被中宣部、教育部、全国老龄办等6部门评选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E14刘建国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刘建国,男,44岁,上海市南汇区惠南镇海燕新村居民。

  1996年上半年,刘建国的妻子周虹不幸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复原的概率很低,就如同癌症,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药可以治好。刘建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残酷的事实,当时,周虹才29岁,儿子6岁,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将会变成什么样?

  不过刘建国咬咬牙挺住了。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听别人说新疆有家医院治这病好,他就义无反顾地带上妻子,去遥远的新疆就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花完了全家7.5万元的积蓄,不过周虹的病情总算有所好转。

  11年来,刘建国对妻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天热了,就每天帮妻子擦洗;天冷了,又怕她冻着,就给她暖手脚,每天晚上都要帮她盖好几次被子,帮她翻身。由于肌无力,妻子三餐都要人喂,大小便更是不能自理,刘建国不怕脏,不怕累,11年如一日。为了让妻子的身体有所好转,他给妻子买鱼买肉补养身子,宁愿自己吃咸菜下饭。有一次,他自己身体不好,昏过去了,医生说他长期营养不良,要给他挂盐水,可是他拒绝了,他说:“我没问题的,休息下,吃点药就好了,我还要照顾我的妻子,还得回家给孩子做饭、洗衣服……”

  因为得这样的病,周虹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她心疼丈夫,心疼儿子,不忍心拖累他们,起初有好几次都想到了死。刘建国耐心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不断鼓励妻子要勇敢面对,同疾病作斗争。他说,“只要你活着,我们一家就会有希望,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妻子病后不久,刘建国遇上了更加艰难的处境,妻子不能再去上班了,他自己也下岗了,一家没有了经济收入,生活举步维艰。从此,他们靠吃低保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粗衣淡饭,一日三餐仅能吃饱,刘建国说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了,“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E15刘惠芬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刘惠芬,女,31岁,中共党员,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检察院书记员。

  2004年7月26日,福建省永安市翔鹭工贸有限公司麻岭蚊香厂的一场火灾,打破了刘惠芬新婚才7个月的幸福生活。刘惠芬的丈夫、永安市消防大队参谋谢晓晖,在这次灭火战斗中冲在最前面,伤势最严重。医院的烧伤鉴定报告显示:谢晓晖全身烧伤面积达75%%,其中Ⅲ度烧伤面积高达50%%。曾有医生断言:谢晓晖活下来只能靠奇迹。但刘惠芬不离不弃,3年间陪同丈夫经历了351次植皮整型手术,帮助丈夫重新站起来,用爱心感召出了奇迹。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重病监护室一般不允许家属进入,刘惠芬对医院领导说:“我不能让我丈夫在身受伤痛折磨的同时还要再忍受心灵的煎熬。”她感动了医院所有人,医院为她破了例。在真情的感召下,昏迷近一个月的谢晓晖苏醒过来了!

  治疗阶段,由于丈夫不能说也不能动,为了不让小便感染他烧伤的腿部皮肤,刘惠芬和丈夫约定,想排尿时就上下齿磕碰出“吱吱”声。为了及时让丈夫排尿,她每晚都不敢熟睡,稍有一点动静就惊醒过来,到最后,连她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丈夫发出了声音,还是自己感应到了丈夫的声音。

  出院后,需要定期清创换药,拆洗绷带。为了换药方便,减轻丈夫痛苦,刘惠芬经常在床上一跪就是两三个小时。康复阶段,为了不让丈夫整型后的鼻子和嘴巴萎缩,她用软胶管做了鼻塞,用纱布包裹铁丝做了撑口器;为了恢复丈夫的抓握能力和左脚、左腿的功能,她用拉力器的抓手做了握力器,用木板做了脚力矫正;为了恢复丈夫的手劲和臂力,她用棉布缝制了一个小口袋,装上大米让他锻炼。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终于站起来了。如今,谢晓晖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能骑摩托车,不仅能端碗抓筷,还能打乒乓球,甚至能举起6公斤的哑铃。

  丈夫烧伤后,婆婆整天以泪洗面。刘惠芬安慰婆婆说:“妈,您别伤心,我会照顾晓晖一辈子的!”就是这句话,温暖着婆婆走过了最难熬的3年时光。

  3年多来,刘惠芬承受了太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伤痛,但她的爱心与亲情非但没变,反而愈久弥香。她和丈夫结婚的卧室里,“喜”字仍然鲜红;她和丈夫“牵手走一生”的承诺信守不渝;在她身上,爱情亲情依旧……

  2004年,刘惠芬被福建省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被福建省消防总队和省妇联联合授予十佳消防军人好妻子荣誉称号。

   E16 李荣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李荣,女,43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镇林业站站长。

  1982年,李荣和山东林校同学王德刚喜结连理,扎根在鲁西南郓城县陈坡乡,融入了一个兄妹5人、婆婆常年患病的贫困家庭。1994年丈夫因车祸身亡,备受心灵煎熬的李荣把所有家产留在了郓城,领着孩子回到故乡高密。4年后,她与现在的丈夫仲兆礼组成了新的家庭。李荣虽改嫁了,却从没忘记远在郓城的一家,经常打电话询问或去探望。郓城的公公突发脑血栓,她揣上家里仅有的1万元钱,赶过去悉心照顾直至公公痊愈,后来又把他接到高密居住。对高密这个家里的公婆,她也像对待亲生爹娘一样细心周到。婆婆生病住院,她白天上班,晚上陪床照顾,十几天没睡一个囫囵觉,感动得婆婆逢人就说“我这儿媳妇比亲闺女还要亲”。

  1984年王德刚久病的母亲去世,临终前攥着儿媳妇李荣的手说:“李荣,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这些没成人的孩子,以后,弟弟妹妹们就托付给你了。”李荣含着泪水做出了一生的承诺:“娘,您放心吧!我会尽全力照顾好弟弟妹妹的……”为了兑现承诺,她做起了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的“嫂娘”,照料弟妹们生活和学习,操持着给他们都成了家。对待现任丈夫的儿子,李荣以心换心,亲妈该怎么做的,她就对继子怎么做,家里有什么好吃好穿好玩的都先给他。继子初中毕业后想进厂打工,李荣坚持让他继续考学,继子技校毕业后被企业录用,他给李荣写信说:“虽然我不是您亲生的,但我喊您妈妈的时候,流出的是幸福的眼泪。”

  李荣在用爱心编织幸福家庭的同时,也向社会无私地播撒着爱。她利用积累的林果专业知识,几年时间就带出一批苗木、林果种植大户。李荣所包的工作区村里有两个儿子不养老,她在登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养着,终于感化了老人的儿子儿媳主动奉养;工作区的东于家庄村因资金缺乏无法维修,李荣就去娘家借了4万元垫付了资金,自家的农用车也义务出工修路半个月,赶在雨季来临前修好了路,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2006年10月,李荣被山东省潍坊市妇联、老龄委评为孝亲敬老之星。

  E17李远红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二)

  李远红,女,43岁,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铝厂工贸实业总公司电解铝分公司职工。

  1988年国庆节,李远红和许士强结为夫妻。1991年7月,一场意外事故造成了许士强瘫痪,全身除了头部能动弹以外,四肢和全身都失去了知觉。面对瘫痪在床的丈夫,李远红毅然承诺照顾他一辈子。1994年,李远红带着许士强改嫁,和现任丈夫蔡德全开始共同抚养幼女,照顾瘫痪前夫。

  在许士强瘫痪在床的16年里,李远红不仅要赡养婆婆,抚养女儿,更要照顾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前夫。为了避免许士强患上褥疮,李远红每隔4个小时就要帮他翻一次身,每两三天就要给他擦洗一次身体;一日三餐每一顿饭、每一杯水都要一口一口地喂进嘴里;每天为许士强刷牙,洗脸,照顾他进行大小便……为了不让许士强感到寂寞,李远红将电视机的遥控器固定在床头,把一只长筷子放在许士强嘴边,只要他咬住筷子往遥控上一点,就可以随时看上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为了让许士强能随时找到自己,李远红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存在话机里,许士强要找她时,用嘴叼着筷子,点电话上的重拨键就可以了。16年来,李远红尽心尽力,没有半句怨言地照顾着前夫,使整整卧床不起16年的许士强思维敏捷、情绪乐观稳定,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照顾好瘫痪前夫的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李远红精心培养养女和亲生女儿一起成才。在李远红的教育和引导下,两个女儿相处融洽,积极上进。2005年,养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2007年,她的亲生女儿也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

  李远红带夫改嫁、辛劳持家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人民网等广泛报道,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