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07:41 中国青年报

  

  E28陈巧云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陈巧云,女,42岁,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双拥办副主任。

  22年前,这位普通的农村姑娘,冲破世俗偏见,嫁给了特等伤残军人闫绍田。22年来,陈巧云用真诚的爱让一个瘫痪之人奇迹般地重新站立起来,用坚强的爱创造了一个美满的“光荣人家”。

  1985年,21岁的闫绍田在祖国南疆的一次战斗中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双腿和左手。医生说:“这位英勇的战士,可能要终生与床为伴了!”然而,英雄却打动了同乡、同学陈巧云的心。1986年,陈巧云抱着“陪着他,照顾他一辈子”的执着想法,毅然与还在医院治疗的闫绍田结为连理。

  结婚是漫长考验的开始。陈巧云怀着对丈夫真切的爱,一边护理闫绍田,一边到村办厂、建筑工地打工挣钱。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米的她,要照顾70多公斤重的丈夫,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康复期间,为了让丈夫尽快学会用假肢走路,她制订了丈夫的锻炼计划,当起丈夫走路的陪练员。训练初始,丈夫的体重全靠她支撑。为了保护丈夫,她时常摔得鼻青脸肿。奇迹一点点到来:丈夫慢慢地由挪几小步变成挪几大步;由挪又变成了走,开始走几米,到后来的几十米、几百米;由依扶着人练变为搀扶着练,再变为后来的独自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闫绍田终于可以甩掉拐杖自己行走了。接着,他开始学做家务。如今,扫地、拖地板、煮饭、烧菜等他都能操持了。

  日常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陈巧云鼓励丈夫走向社会。在省残疾人运动会上,闫绍田荣获过铁饼比赛的银牌、射击比赛的铜牌。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陈巧云夫妇从乡下搬进了城里。闫绍田创办了搬运公司,吸纳了20多名下岗工人再就业。公司创办以来,上缴社区管理费5万多元。闫绍田还积极关注国防事业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担任校外辅导员,应邀为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报告百余场。

  陈巧云感动了江都,感动了江苏。她多次被授予省、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拥军模范称号;2005年11月,她的家庭荣膺全国十大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今年5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将陈巧云作为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

  E29林静端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林静端,女,57岁,中共党员,福建省厦门市食品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虽然已经退休了,林静端却一刻也闲不下来,家中还有101岁的婆婆需要照顾。一起生活了30多年了,林静端从未同婆婆拌过嘴。去年3月,婆婆不小心在房间滑倒了,脊椎骨摔裂,只能卧床,林静端更忙了。喂老人吃药,老人说苦,林静端就把药碾成粉末,调了蜜水,哄小孩一样地哄老人喝。婆婆摔伤后,小便失禁,林静端便每天陪婆婆过夜。她在婆婆床边装个铃铛,只要铃铛一响,她就爬起来,为婆婆整理被褥,端茶送水。婆婆逢人便夸自己有个好儿媳。为了让婆婆吃好,林静端还为婆婆制定了“婴儿食谱”,早上豆浆,中午瘦肉汤煮面线,晚上稀饭配炖蛋,既营养,又容易消化。老人的三餐,林静端亲自煮,亲自喂。在林静端的精心照料下,高龄摔伤的婆婆精神气色日见好转。

  林静端是个好母亲。林静端的女儿先天脑瘫,出生时气若游丝,林静端抱着女儿用体温焐热她,一焐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将女儿从鬼门关夺回来。女儿长大后,行动不便的问题显现出来,林静端夫妇带着女儿到处寻医问药。女儿7岁那年,行动能力每况愈下,膝盖越来越弯曲,最终竟弯到近乎与地面平行。20多年来,林静端反复带着女儿到专业医疗机构针炙、按摩,在家陪女儿做康复运动,希望帮绝望的孩子寻找到一片晴空。她时常对丈夫说:“我们的一丝希望就是孩子终身的幸福。”在林静端和家人的照顾下,女儿如今已经能够扶着椅子在屋里走路,并料理自己的部分生活。

  林静端以无微不至的爱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行,实践并播撒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2006年,她和婆婆被厦门市妇联评为第二届十大好婆媳;2007年,她被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妇联评为和谐家庭好妈妈。

  E30欧阳名友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欧阳名友,男,中共党员,70岁,湖南省宁远县中和镇新开村农民。

  欧阳名友刚出生3天,父亲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3岁时母亲又改了嫁。成了孤儿的欧阳名友,在叔父等好心人的关心照顾下长大,从小就感受到了人间的至爱真情。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把孝敬长辈、回报亲人当作了自己一辈子最大的责任。

  15年前,欧阳名友岳父去世后,他把岳母蒋金玉接到自己家里,像侍候亲生母亲一样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他总是嘘寒问暖;稍有病痛,他到处求医问药。一日三餐,他悉心为老人安排;一年到头,他处处让老人舒心。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精神愉悦,延年益寿,至今已达92岁高龄。

  欧阳名友的叔父欧阳石庆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长期瘫痪在床,生活无依无靠。欧阳名友把这位73岁的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早晨他为老人接屎倒尿,晚上为老人脱衣盖被;夏天他把老人背到树荫下乘凉,冬天他把老人背到炭盆边烤火,悉心照料老人16年,直到老人含笑离去。

  孤寡老人张顺荣因患高血压不幸中风瘫痪,欧阳名友夫妇就把她认作义母,接到家里悉心照料。为给这位77岁的老人治病,夫妇俩卖了自家的两头大肥猪和一条黄牯牛。后来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妇俩及时进行清洗。老人卧床1200多天,从未生过一个褥疮,临终时泪流满面地对欧阳名友夫妇说:“我这辈子不能报恩,到来世也不会忘记你们的大恩大德。”

  44年来,家庭并不富有的欧阳名友为照顾和赡养10位亲友长辈,贴工7000多个,贴粮8000多公斤,贴钱2.46万多元。有人对欧阳名友说:“这些人又不是你的亲爹亲娘,何必买个老子瞎操心,去当个蠢子?”欧阳名友憨厚一笑:“钱是身外之物,这样的蠢子我甘心当。”

  欧阳名友2005年被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为中华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被湖南省老龄委、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评为湖南省十大孝星。

  E31周美香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周美香,女,67岁,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桥南办事处白云居委会居民。

  她有一位同母异父的姐姐吴红花,今年74岁,自幼智残,不仅没有听力,不会说话,无法交流,而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7年前,父母双亡。周美香用大半辈子照料着生活不能自理、同母不同父的姐姐。她的这种行为一度被左邻右舍称作“傻子”。曾有邻居们劝说周美香自己出嫁。周美香却义无反顾地带着姐姐一起生活,并表示就是嫁人也要带着姐姐。1960年,邻村的庄稼汉子张仁和自愿来到她家,不久,丈夫不幸去世。原本完整的家再次破碎。周美香并没有因此被打倒,一个人又默默挑起照顾姐姐支撑家庭的重任。

  每天清晨,周美香做好早饭后,先给姐姐用热水洗过脸接着再喂饭。姐姐的消化系统不好,不能吃太硬的饭,她每次做饭的时候特别小心。姐姐常常大小便失禁,她每天都要给姐姐换干净的衣服。从小残疾的姐姐没有说话功能,生病也无法表达,她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知道。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姐姐突然不吃东西,显得很烦躁,她在给姐姐换衣服的时候,发现姐姐可能是拉肚子了。扶着姐姐去了好几次厕所,最后姐姐干脆蹲在厕所不愿离开。面对四面都透风的厕所,她用被子裹着姐姐在厕所过了一夜。她坚持每天给姐姐擦身、洗澡,天气好时还领着姐姐到屋外走动,晒晒太阳透透气。多年来,姐姐身上夏天从未长过一个痱子,冬天从未生过一次冻疮。

  周美香除了在自家地里种些时令蔬菜外,周美香每天凌晨3点就出门步行到市场兑些蔬菜,6点之前还要赶回家给姐姐做早饭,然后一直在路边卖菜到11点,风吹日晒,从未间断过,为的仅仅是一天能赚上三四块钱补贴家用。

  47年来,周美香大都是一个人坚强面对,一个人背负着姐姐穿越生活的坎坎坷坷,无怨无悔。

  E32罗映珍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E33罗雪华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罗雪华,女,39岁,浙江水晶厂下岗工人。

  2001年4月,罗雪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毅然收养了她,取名陆陆。不久后,陆陆被查出患有“铁粒幼红细胞贫血”,血中铅超标正常人近千倍,自身制造的血完全不能用,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而陆陆还有其他并发症。

  为保住陆陆的生命,罗雪华对丈夫隐瞒了实情,停下手头生意,带着陆陆寻医问药治病。6年来,她几乎天天带着孩子泡在医院,输血输液,打针熬药。就在收养陆陆两年后,她有了身孕,为了照顾陆陆,忍痛割爱舍弃腹中的亲骨肉,并为陆陆办了独生子女证。

  当她听说广州有一家医院能医治陆陆的病,就带着借来的一笔钱直奔广州。专家诊断的结果是,陆陆必须做骨髓移植,才有生的希望,但要找到配对的骨髓很难。就在这时,她听说陆陆的生母怀孕了,罗雪华似乎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她马上把消息告诉主治医生,她知道只有新生儿的脐带血可以医治小陆陆的病。可没有想到,一开始就遭到孩子亲生父母的拒绝。后来,罗雪华专程前往江西,找到陆陆的生父生母。在答应支付1万元的“补偿费”后,他们才同意进行脐血配对。然而,此次配对还是以失败告终。陆陆只能继续靠输血输液来维持生命。

  这些年,罗雪华花光了所有的家产,还欠下一身外债,为了给陆陆筹集药费,原有的一栋四层楼房只好出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罗雪华说:“只要陆陆能好起来,我愿意牺牲一切。”

  罗雪华纯朴善良,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浙江大地。以罗雪华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娘》,不久前摄制完成,即将在全国公映,再现这位台州女性伟大无私的母爱。罗雪华先后被评为浙江骄傲——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05十大感动台州年度人物;台州市十佳慈善之星;首届浙江慈善奖(个人奖)。中央电视台、文汇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E34和学英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和学英,女,51岁,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西安街道寨后社区居委会寨后上村村民。

  和学英自1980年嫁到寨后上村以来,27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疾病的公婆,大家亲切地把她称做“寨后村的好儿媳!”2006年10月,和学英在云南省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被授予云岭十大孝星称号。

  和学英的丈夫是一名护林员,经常上山巡逻,特别是每年的护林防火季节,不论白天黑夜都要坚守岗位,无暇顾及家里的任何事情,儿女也在外面工作。因此,照顾两位老人,盘田种地及所有家务都落到了和学英身上。和学英刚嫁过来时,家里很穷,全年收入只有两三百元,而她的婆婆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生病,需要寻医问药。和学英除了在生活中细心照顾婆婆外,还拿出自己父母给的私房钱,给婆婆看病。每当婆婆要走亲串户时,她就把自己的嫁装拿出来给婆婆穿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和学英多方筹措资金,买来电动机、磨面机、面条加工机等,办起了全村第一个粮食加工作坊。由于她待人诚恳,服务周到,讲信用,很快吸引了远近村民前来碾米、磨面,进行粮食加工。她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事情也越来越多,但她从来不让公婆操劳,常对公婆说:“您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老了,要多保重身体,我们还年轻,累点没什么。”

  2000年,和学英的公公不幸患痛风,双脚不能行走,常常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每当这种时候,和学英总是非常耐心地给老人擦洗秽物,把干净的衣裤找来给老人换上。公公行动不便,她就买来一辆三轮车,并在车上装了一把椅子,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就蹬车把公公送到老年人聚会的地方,一起说说话,谈谈心,消减公公患病后产生的烦闷。到吃饭时,她又蹬着车把老人接回家。她很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不断变换口味,让老人吃得好,吃得舒服。

  和学英的婆婆由于年纪大了听力减退,稍微不顺心就发脾气,甚至还动手砸东西。对此,和学英从来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从不在外人面前说公婆的一句坏话。她常说:“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也可能会像公婆一样唠叨,不要和他们计较。”

  和学英的敬老爱老举动感染了全家,影响了村民。全村人都以她为榜样,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寨后上村先后荣获敬老先进村、全国先进星光老年之家、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E35洪战辉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E36 姚敏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姚敏,女,47岁,中共党员,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师。

  1997年7月,姚敏的丈夫突发骨癌,当时已经在湖北省黄石市卫生防疫站任主任的姚敏毅然带着儿子来到海口照料丈夫。丈夫一病就是十余年,经历了四次大手术后,他从一位生龙活虎的壮汉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像一块木板搁在床上,吃喝拉撒全要人料理,家里经济困难,请不起保姆,所有的事情都要由姚敏一人扛,还有幼小的儿子需要她照料。每天,姚敏面对的是没完没了的劳作,一进门见到的是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身体早已变形的病人,闻到的是丈夫那久病的怪味,听到的是病人难受的呻吟,每天有清洗不完的屎尿。有时还未进门,就闻到一股臊臭味,不是大便糊了床,就是碰翻了尿壶。丈夫长期卧床,肠胃功能失调,经常解不出大便,又不能移动体位,姚敏就用手指帮他掏肛门的大便,若是遇到拉稀,便用薄膜兜着,双手捧着塞进垃圾袋。她将丈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自己却从青年步入了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丈夫一根根地帮她拔掉,姚敏说:“拔了又长,不拔也罢!”丈夫说:“要拔!除了拔白头发,我还能帮你做什么?“第四次做骨盆置换术时,手术室外的姚敏想象着锯子锯开丈夫骨头的情景,就昏厥了过去,从院里回来,被汗水湿透的衣服能拧出水来。丈夫喜欢写作,她就借来大量书籍,买了电脑,配了写字笔。在姚敏的鼓励和帮助下,在只能仰面斜卧不能翻身的情况下,丈夫写了一部长达50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还写了几部中篇和短篇小说。2004年6月28日,他拄着双拐上班了。

  作为女儿的姚敏还要照顾瘫痪在床17年的母亲。每天半夜帮母亲翻身,直到2005年4月母亲去世。儿子阮兆替她算过,十多年,她夜里起来7000多次,给母亲翻了近7000次身。婆婆近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姚敏经常在假期回到老家照顾婆婆。

  姚敏拿丈夫战胜疾病的精神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儿子阮兆很懂得母亲的辛苦,在很少得到大人照顾的情况下,已经健康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还多次获得省级、市级奖励。

  姚敏的事迹先后被海南日报、新浪网、南海网等媒体报道。她所负责的课题曾获2002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E37 袁鹏

  

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四)

  袁鹏,女,43岁,中共党员,江西省新余日报社副总编辑。

  1998年12月14日晚,袁鹏38岁的丈夫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三次开颅手术,留下了偏瘫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袁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独自挑起重担。由于丈夫大小便失禁,屎尿频繁。十年来,袁鹏每天要为丈夫多次擦洗身子,多次换衣裤。而每次洗澡,才90多斤的她,要背着150多斤的丈夫进进出出。在丈夫卧床不起的一年里,为排遣丈夫的郁闷和寂寞,她为他念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和《胡雪岩》。2000年3月,经过袁鹏的悉心照料,丈夫终于能下床挪动了。为使丈夫恢复得快一些,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她每天陪他到公园晨练。

  病后的丈夫非常烦躁,常常在家里发脾气,乱扔东西,有时甚至用拐杖去敲打袁鹏,但袁鹏总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她清楚地知道,丈夫是个心气很高的人,他绝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虚度,必须给他一个信念的支点。因此,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的自尊,细心寻求让他重拾自信的方式。在尽力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的同时,她积极鼓励丈夫写文章,引导他把病中对人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两年时间丈夫陆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

  丈夫是家中的独子,他生病后,照顾公婆的任务就落在了袁鹏一个人身上。两位老人穿的毛衣,都是袁鹏亲手织就。公婆偶尔拌嘴,袁鹏就两边说和。她还经常给两个老人带他们喜欢吃的菜和烟酒,把家务事全包下来。1996年,婆婆病重住院,袁鹏彻夜守护,为她端汤送饭,擦澡翻身,喂饭喂药,直到婆婆去世。2001年公公住院直到2005年去世期间,袁鹏来回穿梭于单位、医院和住所,精心服侍老人,没有丝毫怨言。

  近十年来,袁鹏悉心照料瘫痪丈夫和家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妇女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她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省十大爱心人物和全市首届十佳记者(编辑)、新余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