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省博新馆方案备受关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07:46 大众网-大众日报
自8月21日起,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的四个建筑备选方案面向社会公示,到8月31日,方案评选的进展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6868张选票凸现社会关注度 8月31日下午,省博物馆大厅里人来人往。大厅中央的四个新馆模型前,不断有人驻足观赏,一番评头论足之后,不少人会走到旁边的投票箱投上一票。 一群来自韩国的年轻参观者,也对此发生了兴趣。一位会说中文的韩国小伙儿说:“来到一个城市,先要参观博物馆,它能告诉你很多。”他表示在韩国就听说过山东的儒文化,于是也在现场填写了一张选票,放入了投票箱中。 据省博物馆新馆基建办公室统计,截至8月30日下午5时,通过电话、信件、网络和现场接受等渠道,已收到6868张选票。 “这些选票来自社会各界,有离退休干部职工、大学老师、现役军人、大中小学生和在济务工的农民。”工作人员介绍说,“还收到了意见建议信397封,写得都很诚恳。”在省博新馆的方案评选活动中,省城人民对建设文化事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度和关注度,令工作人员们惊喜。 四个备选方案都不完美 同样是8月31日下午,在博物馆大厅旁的会议室里,另有一群人,正带着“苛刻”的目光讨论省博新馆的建设。 “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标志性的。我希望最后选择的方案,不仅能展示过去,还要能交给将来。”会议室研讨席上的山东建筑大学老教授张润武说。和他坐在一起的,是来自省文化界和建筑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围绕着省博新馆的建设,他们在专家座谈会上各抒己见。 省出版总社党委原书记张合孟说:“四个方案的评选有了明显的成果,但是实话实说,在我的脑海里,这四个方案都不能让我感到满足。我认为,新馆要更加突出地体现齐鲁文化特色,让人一看就是山东味儿的。”张合孟的观点代表了在场专家的一种看法,不少专家指出,齐鲁文化是凝重而大气的,在山东建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要反映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经专家分析,四个备选方案都不完美。其中一号方案被多数专家投了反对票———虽然该建筑用两个合扣的U字型暗示齐文化和鲁文化,但似乎过于牵强。二、三、四号方案,也因为存在或过于繁琐,或过于呆板,或设计不够人性化等问题,都被专家挑出不少毛病。烟台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大文表示,他理想中的省博新馆,应该是几个方案优点的嫁接。 至于新馆内部八馆四厅的构造,专家们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省社科联主席刘德龙提出,能否把民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让民俗馆不再是陈列室,而是用民间艺人的绝活让它活起来。“八馆四厅应当是灵活的,要留有调整的余地。”省人文促进会会长于德普说。 地势问题如何解决 在专家座谈会上,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受到全体关注——新馆选址在济南市燕山立交桥以东、经十东路以北,毗邻二环东路的东部新城中心区域,与经十东路以南的奥体中心相望。由于济南是丘陵地形,南高北低,新馆恰坐落于经十东路以北地势较低的位置,建筑地表呈下坡状。 靠山而居的建筑便于因势而建,面山而居的建筑则容易给人下沉之感,新馆的建设便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究竟是另选他址,还是通过技术弥补,这在专家中引起讨论。 省社科联主席刘德龙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新馆的位置定在经十东路以南,遵循济南人建房因势利导的传统观念。省博鲁文生馆长则提醒,路南的山势是南北走向,若将新馆建在路南,还有可能面对东西向高低不平的问题。 博物馆是占地面积大的建筑,问题似乎陷入两难。山东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赵学义表示,这个问题可以从建筑技巧上加以解决。方案一和二就体现了对地形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备选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即使无法选择更合理的地形,也有可能营造出和谐的建筑平衡。 “博物馆要能起到引领东部新城面貌的作用,它一定要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张润武教授认为,要体现新馆的壮观,需要周围建筑景物的烘托,设想一座博物馆坐落于零散的住宅区中,其文化气质将会受到很大削弱。 从环境到细节都要贯穿人文理念 随着对新馆方案研究的深入,专家关注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建筑本身,还包括周边环境和细节的设计。 齐鲁文化研究所所长朱亚非认为,博物馆周边的广场,最好不要建成单调的水泥地,多种植一些植被,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能够使这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建筑,充满更多生机。 “远观宏大,近观精细。”赵学义院长认为,评判一个建筑好坏,细节处见真功夫。如果合理地布局一些小型雕塑,不仅可以使建筑与外围空间更和谐,而且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 “如果像我一样是位老人,或者是位残疾人,他能不能爬上这么高的台阶呢?”张润武教授指出,建筑不能只讲究外观的宏伟,还要考虑人性化的细节。“博物馆内部的走向也很重要,要便于参观者选择科学的参观路线。” 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有没有供游人休息的场所,有没有方便车辆停泊的场所……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对于每个游客来说却决定着他或她对整个场所,乃至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在新馆方案还未敲定时,这些关系到人们切身体会的“小问题”,已经被考虑在内,进行着反复的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