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之间需要结成密友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2日07:00 中国青年报

  

  编前: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闺蜜”的存在理所当然,却对男性之间是否需要密友意见不一?有人说,几个男人黏在一起,多腻呀;有人则说,想到他们心里都会感到温暖踏实;还有人说,青春期时需要,成年以后再也无法延续从前的亲密……

  那么,究竟是性别角色决定了一个人的交友倾向,还是性格因素占了更大比例?

  需要:想到他们心里都会感到温暖踏实

  李强

  有人会说,男人不需要密友,几个男人黏在一起,多腻呀。我说不然,“密友”不是“蜜友”,而应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一种情感上的支撑。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密友。

  高中时代,学习占用了太多精力,总有一种压力过大的感觉。同学之间可以在一起玩,却缺乏深入的交流,至少我是这样。

  高三时,邻班来了一个新同学晖。一天课间,他突然找到我说,听说我作为班里的学委正在组织“结对子”帮扶活动,他也想加入。他说自己是复读生,希望今年不再落榜。我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我俩结成“对子”。既是“对子”,自然得负起责任来。晖挺聪明,但工夫下得不够,比较贪玩,闷的时候还躲在角落里抽烟。对于这些,我都不留情面地指出,虽然他有他的道理,但也不得不听我的。

  一次下大雪,晖整整一个上午没来上课。我去问他的班主任,班主任说他没请假。这回我真的生气了,暗想再也不管他了。下午,晖来找我,我不理他,他逗我,我也不乐。他默默走开了,搬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脚翘在栏杆上,点了根烟,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或者说是他故意让我看在眼里。我控制不了自己,冲到走廊里,把他的烟掐掉,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这才对我说,早晨他遇到一位老大妈摔倒在雪地里,于是搀着她去了医院,做了检查。我的心里惭愧极了,这事若发生在我身上,我未必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从那时起,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那时候学校对我们几个尖子生提出了争当“状元”的要求,这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压力。可是晖很会帮我减压,比如带我去护城河边的小树林摘桑椹,到烈士陵园背书,去小摊吃煎饼果子……他还把我一纸信手写来的小散文寄到了日报社,竟发表了。高考结束,我没有当上“状元”,也没有考入心仪的北大,见到晖时,他安慰我,“这张通知书要是我的多好”,本想复读立志考北大的我,安安心心地去上自己的大学了。

  大学时代,学习不再是一种消磨心智的重负,这时候的“密友”就更多了些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成为相互间个人身心发展的良师益友。

  一次,初学游泳的我刚刚游到深水区边上,突然想打嗝儿,我一下子慌了神,手忙脚乱就往水底沉,亏得玮正好托住我,把我拉到了池边。我躲深水区远远的,再也不敢去了。这被玮发现了,他问我,“怎么?怕了吗?”我不答,他对我说,“别怕,跟我来,我就在你旁边游。”

  在他的带领下,我游到了深水区。他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始终伴在我的左右,这样我便放心地游起来。一天,玮说浅水区有他的一个同学正在学游泳,要去指点一下。说实在的,我怕他离开我,可是又没有理由不让他去,他看出了我的胆怯,问:“这么长时间,你出过什么危险情况吗?”我摇摇头。“就是的,你游得已经很好,你先游着,我去去就来。”我信服地点了点头。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次只是找了一个托词让我独自去应付深水。

  这件事以后,我的自信心开始增长起来,个性也开始独立起来。正是有了这种自信和独立,我才有了更多的朋友。因为对于成熟的男人来讲,朋友不是简单地在一起,更不是成天吃吃喝喝、打牌侃大山,而是相互独立的,有着自己的个性、思维、观点、见解,在相处的过程中,交流、碰撞甚至争吵,使自己得以完善,得以发展,得以成长。

  玮成了我的密友。那时他正在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正在读《白鹿原》,后来我们不但交换了书,更交流了对书的认识,相同的爱好更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时我正在学校办广播站,在他的提议下,我们办了“大学生看社会”专栏,常常是我俩一起出去采访,一起写稿子,看法不一致时甚至会争执起来,但是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候的急赤白脸,对我们日后进入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还有很多这样在成长路上的密友,他们现在也许不在我的身边,但是,友情却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思想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似乎就从来没有分开过,想到他们,心里都会感到踏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事,都能去从容应对。

  不需要:成年以后很难再延续从前的亲密

   盛佳

  青春期那会儿,也曾和一帮男生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一起打篮球,一起做实验,一起拼游戏,一起追女生,那时的亲密,成年以后好像再也无心找回。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成熟的男性,应该有一分从容与独立,在头顶撑起自己的那片领地,不需要别人过多干预介入。

  不可否认,同性的人在一起,可以获得与异性在一起不能获得的感觉,比如共同的志趣,相似的遭遇,职场上的不如意,恋爱中的麻烦……

  但是对我而言,不知是因为工作后的心境使然,还是因为生活的重心使然,我一直没有兴趣结交一两个固定的密友。而且,当对方向我伸出橄榄枝时,我还会苦不堪言,甚至想要给他抛回去,觉得男人之间这样彼此依赖很不习惯。

  两年前,我从一家公司辞职后,同部门的一个同事也随后辞职。在一次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小饭局之后,他频频向我诉苦,比如和女友分居两地,想要买房却房价飞涨,工作也不怎么如意,总有一种漂在北京的感觉。多数时候,听到他的抱怨,我能够安慰一下,或者应邀聚头,但是时间久了,总感觉自己扮演了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只要他有烦恼,无论是周末还是深夜,我都有责任随时出现。因为,我是他最可依靠的那个人。

  女友在外地的他,通常周末没有节目,所以总会在我家逗留。女友虽不是小气之人,但是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周末,我们的二人计划总会因为他突然的到来而泡汤。某次女友接了他的电话,说我们晚上去看电影不在家,他居然赶到影院,和我们看了同一场电影后来到我家消夜。

  不久,他买房子,看中了我们小区新开盘的项目。于是,我更成了专业支持,从看房到交定金,从拿钥匙到确定装修公司,他的问题无数,我的烦恼也无数。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需要平衡的。如果我和他性格雷同,需要在烦恼的时候有所依靠,在困难的时候需要别人伸出援手,那么OK,我愿意把你列为固定的密友。在困难的时候给你提供“避难所”,因为我也需要。你来我往,不失为患难之交。

  问题是,首先,我不是喜欢过于公开自己的人。有些人公开自己无所谓,喜欢把自己的私事拿给密友分享,我则不习惯如此。由于密友之间来往密集,难免你的家事我的过往了解得比较仔细。这种了解是相互的,如果只有一方透明,另一方遮遮掩掩,那么就打破了密友交往的规则。我不想成为遮掩的那一方,所以宁愿别人不要对我透明。否则,自己掌握了对方太多秘密,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你承接了对方的烦恼,肩上自然会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其次,我的求助倾向比较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比如同样是不知道路况,有人习惯于张口就问,有人习惯于求助地图。所以,生活中如果有烦恼,有人喜欢向密友倾诉,以此获得支持和帮助,而我更愿意求助自己。事业上如果有不顺利的地方,我也习惯于自省,最多和亲人或者是正好出现的某个朋友顺便聊聊,这种聊也不是希望别人帮我解决问题,仅仅是排遣压力而已。所以,在危急时刻,我也不需要密友紧急出场。

  最后,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有些人比较感性,觉得即使密友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仍然能够化解心中苦闷。理性的我通常不会受感觉的支配,而喜欢寻找最有效的问题解决模式。我觉得,有些烦恼即使向密友倾诉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密友永远不能代替自己做决定,对方说了再多“放心,以后前途还是光明的”,“哎呀,的确比较麻烦必须尽快解决”,这种不痛不痒的语言只能带来片刻的安慰,最终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解决困境的良方。

  总之,我希望有些事情我自己解决,有些烦恼自己消化,有些责任自己承担,有些隐私自己保留,所以,我自认为不需要和我分享或承担这些的密友。那只会让我觉得不自在。

  朋友?当然不可少。比如小区论坛里约上几个爱运动的邻居,固定每个周末去俱乐部打球;比如同事中某个周末男性大联盟,大家一起酒吧里坐坐侃大山;比如同学好不容易来京,召集一下老朋友聚会……这些都是因为某个契机,身处公共场合的聚会,绝不是你来我往有具体目的的私密碰头。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