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乡”为何也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2日09:53 燕赵晚报

  在城市无法生存下去,回乡之路又举步维艰,部分来自农村的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他们戏称自己是“三无人员”,被来自各方的压力“挤得扁扁的”。

  本报记者 刘青/文图

  由教育部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495万,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预计2007年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000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拥入,给原本就紧张的就业市场增添了很大压力。近日,记者采访了省会部分高校2006年、2007年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对他们在就业当中遇到的困境进行了调查。

  “三无”毕业生城市择业难

  毕业于承德医学院的郝琴家在农村,她在总结择业屡屡碰壁的原因时,笑称自己是“三无人员”,即无背景、无资历、无财源。采访中,记者接触到很多像郝琴这样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承担的压力远远大于城市学生,新形成的失业、打工群体中,涌动着他们无奈的身影。

  “如果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我愿意回到家乡去发展。”25岁的王鹏告诉记者。2006年6月份从省会某高校中文系毕业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了。自去年1月份考研结束后,王鹏开始关注各种渠道的就业信息,开始四处跑招聘会。王鹏回忆,仅去年冬季,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他跑了近十场,投出了几百份简历。最初得到招聘方的通知,他总是激动不已,以为离找到一份工作的目标不远了,但几乎都是带着满腔希望去,失望而归。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友谊大街上的图书批发市场帮一个老板进图书,月薪不足四百元。后来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策划,两个月后辞去工作,到一家私立学校当老师。今年夏天跳槽到一家报社,但只是卖了一个多月的报纸,试用期未满,已付不起房租的王鹏决定返回家乡发展。

  回乡之路也辛酸

  回去以后工作怎么找,一年的求职经历让王鹏清醒了许多。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没有什么背景和资历的农家子弟,回乡发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在他毕业后不久,亲朋好友已经开始在家乡帮助他联系合适的工作单位,但一年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

  王鹏说,县里的机关单位进不去,乡镇政府不招人,后来考虑进中学当老师,结果仍让他感到十分惊讶。虽然县中学已经连续三年没有编制了,还是有许多人挤着要进。他去找校长询问情况,校长打开柜子,他看到满满的一柜简历,有应届毕业生的,也有往届毕业生的。包装精美的简历中,有黑龙江、吉林、太原等各地高校毕业生的资料,每份都附着厚厚的一沓证书附印件。学校对这些简历一一筛选后,过了笔试、面试等重重关卡的优胜者还要交纳数额不菲的“进门费”。

  求职道路上屡屡受挫的王鹏在日记中写道:“不要说自己受不了,总还有更糟的在等着你。”交不起“进门费”的王鹏在县里一家私营小企业当行政助理,“就是打杂,负责接待、浇花和打扫卫生。”王鹏说。几经辗转,他终于在县城一所小学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每天都在积极地背课本,写教材,为9月1日的开学作准备。

  王鹏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城市难以寻找到就业机会的农村学生除了困守城市,也在积极寻找回家乡发展的机会。然而,在县、乡镇就业的工作难度同样在增加,相比之下,就业机会比城市中少得多。

  8月28日,记者对近日返校的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的3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小型的问卷调查,在30人中,有7人正准备回家实习,还有6人表示如果在市里不好找工作,会考虑回家乡发展,这13人共同的特点是来自石家庄周边各县(市)。17人表示会把职业选定在大、中城市,4名家在石家庄市区的学生则说,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宁可在家呆着,也不会考虑离家到县里工作。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趋向冷静与务实,尤其是竞争力不太强的普通高校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不再非大城市、大公司或外企不去,如果有可能,他们甚至更愿意选择到生活压力较小的小城镇发展。河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比较困难。

  县里企业

  无法容纳众多毕业生

  鹿泉市劳动人事局的吴先生分析说,学校扩招使毕业生的人数大大增多,就业形势似乎预示着城市无法容纳的未就业学生会分流向周边县市,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想,实际情况是回来报到的学生越来越少。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通常情况下,本科毕业的学生到县里发展,大都想进入政府机关部门工作,但政府部门大学生们基本进不来。大专毕业生回县里的要多一些,主要选择在企业发展,但是,当地企业少,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已经把档案转回本地的毕业生选择外出打工。

  吴先生说,大学毕业生的报到期限是两年,这两年是择业期。现在找工作由学生自己选择,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具体人数非常不好掌握。毕业生们既有把档案留在省、市人才市场后回来工作的,也有档案在当地,人到外地打工的。2007年来报到的毕业生仅有十几名。

  县里紧缺的是高级人才

  平山县劳动人事局的胡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是把毕业生推向市场,人事部门主要从事人事代理。毕业生要进县里的事业单位,需经过省、市的批准,主要是聘用制,签3-5年的合同。在平山县,能够吸纳部分毕业生的主要是教育系统,到目前已吸纳了近100名回到当地的毕业生,应该不会再多,因为县里也在考虑财政开支的问题。企业主要是河北敬业集团,已有1000多名毕业生在那里就业。

  对于毕业生回乡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第一,很多学生专业不对口,在县里,农、林、科教等专业比较好找工作,法律、金融等专业就不好就业。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高级人才,如钢铁、计算机等紧缺的专业人才回来的人数少。第二点是,想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多,但事业单位公务员需省、市以上部门考录,大学毕业生在近几年内分流到乡镇发展的可能性也极小。针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在考虑给回乡毕业生制定优惠政策,比如给毕业生免费代理档案等。现在未登记就业的毕业生档案有两三千份,县里是吸纳不了这么多的。

  鼓励高校毕业生

  到基层发展

  石家庄人事局毕业生就业指导处有关人士介绍说,基层不缺乏人才的看法是一种误区,恰恰相反,基层人才非常匮乏。河北省对大学生到基层发展非常重视,在2006年开展了“三支一扶”活动,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河北省计划在5年内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且给予这部分毕业生相应的优惠政策。

  2006年石家庄市接收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有平山县、赞皇县、行唐县、灵寿县和市内的部分社区。今年报名到基层发展的学生有几千人,大大超过了去年。今年8月28日,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团省委、计生办专门在河北会堂召开了2007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誓师电视电话会议,对奔赴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专业对口、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各部门共同努力,正在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基层的干部队伍结构和人才结构,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建功立业。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章处长说,大学毕业生不好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什么样的工作。以往,大学毕业生首先选择大城市,使城市就业压力增大。随着学生就业观日趋理性,向往到中小城镇发展的学生增多。对此,包括高校、政府、社会都要重视起来,系统地对返乡学生情况进行调研和培训,对这一群体进行定性分析,有针对性地推介。地方企业对接纳毕业生不应当认为是负担,而应让他们成为企业的“财富”,使这部分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才干。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就要培养向社会推介自己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融入群体。

  ■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