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烈士英气长存哈尔滨市街名特色鲜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2日10:18 生活报

  

牢记历史烈士英气长存哈尔滨市街名特色鲜明

  兆麟街

牢记历史烈士英气长存哈尔滨市街名特色鲜明

  尚志大街

  在哈尔滨市,有四条街道名字特色鲜明,那就是以民族英雄命名的四条街道:兆麟街、靖宇街、尚志大街、一曼街。这是一个城市的纪念。七十多年前,以李兆麟、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为代表的抗联勇士们,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气质。四条默默无闻的街道时时刻刻在告诫人们:现今的幸福生活,曾经的志士之血。

  了解历史才是最好的怀念,这几日,记者走访了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哈尔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等部门,重温了四条街道名字的由来。

  兆麟街:

  将军牺牲在这条街上

  兆麟街原名水道街,形成于1903年,全长1.2公里。据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张伟处长介绍,中东铁路建设初期,为了解决哈尔滨机务段给水塔的水源,在现在的兆麟公园北侧临江处,即现在的井街,修建了铁路水源地,并在水道街的下面埋设了水道管路,一直通到哈尔滨机务段。这条街故而被称为水道街。然而,也有资料说,因为当时这里地势低洼,高处积水流入此地,这里常常积水,所以被称水道街。

  不管这条街道原来名字是因何而有,但有一点不能改变:李兆麟将军的出现,让这条街有了如今的名字并遐迩闻名。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8月28日,抗日将领李兆麟将军率领抗联干部战士来到哈尔滨。成立了抗日联军驻哈办事处,李兆麟将军担任了办事处主任,接着又担任了原滨江省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李兆麟,曾用名李超兰,1910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32年参加共青团,不久就转为中共党员。1933年8月被派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委员。1945年,根据《雅尔塔协定》,我党我军机关和武装力量撤离哈尔滨,把政权交给国民党政府。但是李兆麟将军仍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公开身份在哈活动,惹怒了抢夺胜利果实的国民党特务们,他们列出了暗杀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名单,李兆麟的名字被列在第一位。

  1936年2月28日,军统女特务、中俄混血儿孙格玲利用在市政府开会的机会认识了李兆麟将军。此后多次找机会与将军接触,称自己是烈士子弟,对国民党的作法很不满,并表示对将军很敬仰,愿意为将军做些工作,获得了李将军的好感。之后她约请李兆麟将军,如有机会去其家坐坐。李将军考虑到此时正是联合各方面力量的时候,于是答应前往。3月8日上午,孙格玲又发出邀请,李将军见她态度诚恳,便同意9日去孙家。

  9日一大早阎钟璋等特务和其所雇的杀手便急急忙忙地赶到现场进行暗杀前的布置。下午4时,李兆麟将军从中苏友协只身来到水道街9号院内,刚向邻居打听孙是否住在这里,女特务就急不可耐地迎上去,将李将军引进二楼室内。这个人面兽心的女特务,竭力装出副笑容可掬、毕恭毕敬的样子,未等李将军坐稳,便去厨房倒茶。走进厨房,孙格玲便急忙将早已准备好的毒药放入茶内。李将军喝完茶后,还没谈几句,便呕吐不止,旋即便晕倒在地。孙格玲见李将军昏倒,立即叫来阎钟璋等3人,丧心病狂的高庆三心狠手辣,用匕首朝不省人事的李将军连刺7刀,其中一刀割断了将军的气管。

  年仅37岁的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就这样被国民党特务残酷地暗杀在水道街9号院内。噩耗传来,举市悲痛。3月24日,哈尔滨十万群众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道里公园,并将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水道街也改名为兆麟街,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李兆麟将军。

  尚志大街:长存志士英灵

  尚志大街原名新城大街,1900年形成,全长1.7公里。在这条大街上,曾有过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些机关,比如1925年8月我党最早创办的《东北早报》,就在尚志大街与西十四道街交口处。

  赵尚志,曾用名赵子和,1908年10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1919年随家迁居哈尔滨,1925年进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第二年返回哈尔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反日会负责人。1932年5月被派到抗日游击区,先后担任巴彦游击队参谋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

  赵尚志与新城大街(现尚志大街)有很多联系。1933年初,赵尚志从巴彦回来。当他到一毛钱饭店(在尚志大街与西四道街拐角处,是我党的地下组织)与金伯阳接头时,被日本特务发现并逮捕,他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一口咬定自己是要饭的,敌人无奈,后来只好把他放了。

  1942年2月初,赵尚志轻信了“张玉清”提供的梧桐河警力空虚的假情报。2月12日深夜,当赵尚志率部潜入梧桐河时,中了埋伏。经过激烈战斗,次日天明,赵尚志含恨而死,享年34岁。据悉,赵尚志的首级被割下,送往长春,遗体被沉入松花江。

  由于日本飞机在飞往长春的途中落地加了一次油,当飞机在长春大房身机场降落时,原兴山警务特务主任东城政雄发现赵尚志冰冻着的头颅已经开始解冻。赵牺牲后,怒目圆睁,被割下头颅后,两只眼睛依然怒目而视。可是,飞临长春以后,眼睛已经闭上了。送到伪满军政部后,由于室内气温更高,所以赵尚志那颗没有被进行防腐处理的头颅,已经有血水渗出。

  3天后,当伪满军政大臣于芷山和一群日本军官亲自查验赵尚志头颅的时候,头颅已经散发出变质的气味,保存已不可能。经请示关东军总司令部,决定将赵的头颅焚烧灭迹。

  就在准备焚烧时,有一位僧人及时赶到了。他是长春市般若寺的主持,当年在伪满新京德高望重。由于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信奉佛教,多次去般若寺拜见过这位僧人,所以,此次当他听说为抗日捐躯的赵尚志的头颅将要被焚毁时,便亲自出面请求将赵尚志的这颗头颅掩埋在般若寺内。关东军最高司令官居然对他的要求破例允许了。

  赵尚志烈士的头颅运到般若寺后是否被马上掩埋,还是被这位同情抗日志士的高僧供奉深藏?后情无人知晓。

  1946年7月7日,松江省和哈尔滨各界20万人士,在纪念“七七”抗战9周年及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由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建议,将新城大街改名为尚志大街,以此纪念民族英雄赵尚志。

  然而,英雄的头颅始终是个谜。

  2004年5月31日,正在组织拍摄大型文献片《东北抗联》的姜宝才不经意间听到一个消息:长春市般若寺在内部施工时,发现了一颗无名头骨。“这会不会是赵尚志的头颅?”姜宝才心中一动。立即与朋友赶到般若寺进行考察。

  6月18日,姜宝才等请来多位专家,对头颅进行科学鉴定。鉴定结果,都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同时根据颅骨造型分析形成的电脑复原像,其相貌也得到了赵尚志的胞妹赵尚文和赵尚志老部下陈雷(原黑龙江省省长)及其夫人李敏(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的认可。失踪62年的抗日英雄的头颅终于找到了。

  靖宇街:不能忘却的记忆

  靖宇街原名正阳街,1890年形成,全长2.18公里。当年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解放前,哈尔滨的银行和金店多集中在这里,有统计表明,当时道外区有金店20家,其中的10家在正阳街上,可见老街的繁华。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派往东北工作。

  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安排他担任满洲反日总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他的部队遭到了日伪军的围攻,队伍被打散,身边的两位警卫员也牺牲了。上午,他一个人来到城西南6公里处的三道崴子,碰上了4名打柴的农民,杨靖宇拿钱要他们帮助买粮食、衣服和棉鞋。其中一人劝他说:“你还是别打了吧。”杨靖宇回答:“我的良心不让啊。”那几个人走后不久,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高声劝降。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这时敌人进一步向杨靖宇迫近,他被敌弹击中。敌人割下其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见到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是没有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他牺牲时,只有35岁。

  也是在1946年7月7日那次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冯仲云建议将正阳街改名为靖宇街。

  一曼街:纪念“我们的女政委”

  一曼街原名石山街,1902年形成,1925年改称山街,1932年又改为市政街。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曾用名李一超。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一个小地主家庭。

  “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大姐夫郑佑芝的影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夏天,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第二年她和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 1932年春,她被派到沈阳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同年秋天来到哈尔滨,先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1933年10月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在哈期间,她领到了老巴夺烟草公司和电车工人斗争。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5年11月22日,她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旧楼)监视治疗。在病房中,赵一曼竟然对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心。在赵一曼伤势见好后,在他们两人的帮助下,1936年6月28日那天深夜,赵一曼带领两人逃离哈尔滨,奔向抗日游击区。然而不幸的是,6月30日,被敌人追上,赵一曼再次落入敌人手中。

  1936年8月1日,敌人把她押到现在的珠河县(现尚志市),在公开处决前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她一路唱着《红旗歌》,沿途许多群众偷偷地流下了眼泪。8月2日,赵一曼就义于珠河县小北门外,时年31岁。那年,她寄养在远方亲属家的孩子才刚刚8岁。

  也是在1946年7月7日那次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上,根据冯仲云同志的建议,将石山街改名为一曼街。

  60余年过去了,这几条以革命志士命名的街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哈尔滨最繁华的主干街道之一,可是,不管时代怎样变迁、经济如何发展,人们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敬仰没有变。如今,徘徊在这些街路上,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在人声鼎沸的喧闹中,似乎还能听见当年的车声马鸣。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