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影乐宫那儿是我家的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00:17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刘良玉 实习生张璠

  60多年来,石家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位68岁的石家庄人王俊来,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他眼中的石家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60多年来石家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子东北角是今天的北国商城

  王俊来,棉六小学的退休教师。8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王俊来的家里,听他讲述了他眼中“飞速成长”的石家庄。

  王俊来是休门村的,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1939年出生,解放时他才8岁,如今他都68岁,已经退休。王俊来说,小时候,他记得自己村庄的周围都是地,村北就是现在的中山路,原先叫解放路(从铁路东到现在的北国商城那儿),当时它只是一条一下雨特别泥泞的小路,而村子的东北角也就到北国商城那个位置,再往北都是地了。“像影乐宫那个地方,当时是我们家的地,我们家就在北国商城南边那块住,我还常到地里看水车浇地。”王俊来不无感慨,60多年来,石家庄变化实在太大了,仅城市面积的扩大就出人所料,许多原先是庄稼地的地方,现在都成了市中心。

  王俊来说,那时石家庄的主要街道有解放路(现中山东路)、朝阳路(现中山西路)、新华路、南马路(现裕华西路)。当时的桥东并不繁华,解放路的两边全是小平房。桥西的朝阳路,也就是从铁路到人民商场一段,两边商铺较多。石家庄当时最繁华的地方是西花园,也就是火车站西边朝阳路到南马路之间的一大片地方,现在的永安街、南小街是当时西花园的一部分。“当时的西花园就像北京的天桥,有说书的,有唱戏的,有杂耍的,戏院中新新戏院、同庆剧院、新世界戏院、中华戏院挺有名,人们看戏一般都到那儿。我比较爱看戏,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我常跟着哥哥步行从桥东到桥西,穿过火车站西南方向的杨树胡同去看戏。”王俊来说,解放前,石家庄较大的工厂有铁路大厂、大兴纺织厂(即现在的棉七)等。

  我最早教书时挣20元钱

  “我1948年开始上小学,那时我都快9岁了,不像现在的孩子6岁上学。”王俊来说他小学是在休门小学上的,现在这个小学还存在,就在学堂街那里。1954年小学毕业后,一直想做教师的王俊来想考师范学校,“那时有初师班(也叫前师班),还有后师班(也叫中师班),前师班是小学毕业后考的,相当于初中水平;后师班是初中毕业考的,和现在的中师差不多。结果特别不凑巧,1954年我小学毕业时,前师班不招生了,只能报考了石家庄市第三中学,1957年我初中毕业时,后师班也不对外招生了,只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无遗憾的王俊来初中毕业后在解放路二校(也就是现在实验小学的位置)做了一年代课教师。由于他特别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想报考师范院校,“当时桥东区教育科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就保送我上了中师,也就是石家庄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王俊来先是在师大附小当教师,后来到棉六小学当教师,一直到退休。就收入而言,王俊来说,最早时他每个月也就挣二三十元钱。

  王俊来说,棉六小学是石家庄第六棉纺厂的子弟学校,他是1965年来到棉六小学的,直到1998年退休。“2003年到2004年的时候,棉六小学像其他厂办学校一样,慢慢移交到了地方,现棉六小学叫石纺路小学,归校东区教育局管理。”

  原来我们住的平房已变成高楼

  王俊来说,60多年来,他感觉现在的生活水平一天天提高,“我1973年刚结婚时,自己没有房子,兄弟姊妹又多,休门的家里就挤出一间房子给我们住。1974年,双胞胎女儿出生,我们仍这样住着。1978年,厂里(棉六)听说我住房困难后,负责分房的干部还专门到家里调查,后来给了我一间半平房。”王俊来笑着说,“平房原先就在现在的棉六小区,现叫石纺小区里,这一住就是10年。1988年,我们家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楼房,一家人别提多高兴了。现在,我们曾经住的那片平房都已变成高楼了。”

  “棉六离市区较远,那时周围也都是地,我们看电影、看戏什么的,主要在棉六礼堂。”王俊来说,棉六礼堂已没有了,如今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没有人再像他们以前那样迷恋于看电影、听戏了。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