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全域对流 均衡教育体制破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05:01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需要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人才等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动。2004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教育资源的硬件配置基本实现了均衡。

  硬件投入基本到位了,但城乡教师之间的区域壁垒还没有真正消除,城乡之间还在事实上存在着待遇不均、农村教师住房困难等现实难题,城镇的优秀教师要到农村去,也还存在诸多担忧。农村教育和城区教育在师资配备上的“起点”不公平,制约了城乡均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要进一步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格局,就需要打破妨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助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的体制机制——

  案例描述

  都江堰市:城乡教师均衡配置 兼顾三极普渡众“生”

  从地理位置上看,都江堰市位于成都的第三圈层。而随着自身的发展,都江堰市实际上也形成了三个圈层:都江堰市城区,城郊及其延伸段,边远农村和山区。都江堰人把这三个圈层称之为“三极”。三个圈层的教师资源配置很不均衡,大量优秀的老师集中在城区的好学校里。上个世纪,农村地区的不少家长哪怕自带桌椅板凳,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去上学。都江堰市的教育发展历程,从而成为了成都发展均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新学年,都江堰市将开始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内容涉及教育管理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而这正是在教育改革中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从9月1日起,都江堰市的全体教师和校长将在都江堰的三个圈层内流动起来,换言之,每个教师和校长都将经历城区—城郊—边远地区学校的轮回。

  “这是一次‘普渡众生’的改革。”都江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俊林说,均衡教育资源,其目的就是让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公平配置,让城乡的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如果社会的人才结构是一座金字塔的话,我们不是要做大金字塔的塔尖,而是要做强金字塔的塔身,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

   新闻背景

  教师全域流动:我市探索城乡教育的“起点公平”

  随着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入,成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各区(市)县推进城乡均衡教育的探索早已铺开。在此之前,武侯区实施了把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捆绑来改善薄弱学校教学资源的举措,武侯区提出,下一步,他们会将增强了造血功能的农村学校逐渐独立出来,优化区域教育布点布局,实现全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零距离共享。今年4月,金牛区也提出,条件薄弱学校的教师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时要实行有偿“转会”,即由调入教师的学校给予调出学校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帮助薄弱学校再培养教师。

  不久前,市教育局出台的有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探索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教师全域流动,寻求打破教师“一校所有”的路径,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方面建立保障机制,逐步过渡到“同城同酬”,探索建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据悉,为缩小各学校之间的差距,从今年起,我市教师队伍将实行全员流动,采取9年一换的方法,全面推广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工作。9月1日起,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职工档案将移交成都市人才流动中心教育分中心集中管理,让老师成为系统人在教育系统内流动。

  从项目推进到制度完善实现教育硬件均衡;从政策引导到着眼长效实现教育软件均衡;从整体提升到重点扶持实现教育投入均衡——一个全新的成都均衡教育格局正在形成。

   新闻解读

  五带连通三极

  让教师流动起来 让教育均衡起来

  2007年7月,在都江堰市幸福镇小学,一项教师基本素质测评试点拉开了都江堰市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的序幕。测评考题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常规知识和说课测评。可信息一公布后,幸福镇两个村小的教师们都有些不理解了:“这是不是要把我们弄来晾起?”

  一些教师找到都江堰市教育局领导“理论”:以前都没有这样搞,现在为什么这样搞?教育局领导告诉他们:测评不是给教师论资排辈,给教师分等级,而是为了了解教师的基本能力、文化结构,为知人善用和以后的教师培训做准备。

  测评终于顺利地开展下去了,结果也出来了:意见最大的恰恰是测评成绩最差的。都江堰市教育局局长张庆坦陈:城乡均衡教育改革,最难的就是人事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

  近年来,都江堰市的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村小调整后,全市小学从8年前的149所撤并为40所;从2004年以来,都江堰市在成都市教育局的帮助下,又完成了初中和小学标准化建设;同时,都江堰又开始构筑了以都江堰中学为龙头,一中、四中为两翼,外国语学校为支撑的普高教育框架和都职中“一校三部”的职教联合体。

  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整合,可城乡优秀教师不均衡的事实还存在。农村教师想着法子要往城里调动,城里的一些教师不愿意下乡:我生来就是城里人,为什么要到乡下去工作?

  按照都江堰市干部的理解,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都江堰市,也可以分为一二三圈层,即上面提到的“三极”。让城里的优秀教师下乡,将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

  城乡教师对流,既要让城里教师流动到农村,也要让农村教师流动到城区。都江堰市在原有的学校片区架构的基础上,构建了青城沿山传统文化教育走廊、岷山西岸生态教育走廊、成灌高速综合素养教育走廊、沙西线寄宿制教育走廊和山区艺术教育走廊等五大学区学校发展群,构成了五大教育发展带。每一个学区都纵跨一二三圈层。在学区之内,教师满6年就要进行交流互动。五大学区学校发展群纵跨三极,将城乡学校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都江堰市的初衷是:由此实现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共同发展,从而构建纵横贯通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新机制。

  津贴补贴倾斜

  打通教师流动关节 保证教师留得下来

  今年7月,都江堰市的教师们从网上获知了都江堰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内容。对于这项即将在新学期实施的改革,大多数教师表现平稳。“流动到边远地区去教书,我们心里肯定不坦然。但是我看到改革方案中边远地区的教师津补贴比城里的高了不少,这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都江堰中学的老师徐晓涛说。

  城乡教师交流,教师最大的担忧是收入问题。从2004年起,都江堰市就实行了全市教师“同市(县)同薪”制度,消除了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此次改革,都江堰市又根据不同学校所处的位置和现状,提出了以“工作成本核算”为依据制定不同的财政投入政策和教师待遇标准的政策,试行以教师工作成本为要素的绩效考核机制。

  张天云是虹口九年义务制教育学校的教师,现在居住在都江堰市城区。开学后,他还是要和往学期一样,早晨6点40出门,花3元钱乘坐公交车,赶往学校上班。从2005年开始,像张天云一样的边远山区教师享受到了每个月200元的交通补贴。

  据介绍,今后,都江堰市城乡学校的津补贴将由教师工作量、工作成本、工作业绩三大要素构成,构成比例为3:3:4。教师的工作成本包括交通成本、在校生活成本、在校工作时间成本等。按照区域学校分布格局,三极教师工作成本的构成比例为1∶2∶3,而津补贴发放原则上向第三极倾斜。拿张天云来说,以后他的工资中,不仅会有交通补贴,还有吃饭补贴。一年的补贴可以增加4000元。而城区的老师,由于少了择校费收入、学校额外发的各项补贴,每个月的收入可能下降300元左右。

  培育教育中介

  委托管理政府抽身 职能转变提升服务

  政府埋单服务,由非盈利中介机构对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教育质量评估进行委托管理,这是都江堰市教育局今年来的一次大胆尝试。张庆的理解是,由非盈利中介组织来负责教师的基本能力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一门心思当裁判员,考虑教育发展的规划、教育法规的执行和服务质量提升等“大事”了。

  2004年,都江堰市教育局与都江堰市财政局联合建立了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加大了资金统筹和运行的调控力度。教师从原来的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近年来,都江堰市还拿出资金,建设教师集中居住小区,教师从过去的学校居住逐步变为集中居住,为城乡教师可持续流动提供了条件。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内优秀教师的选择性使用?教师资源的基础性数据库又如何建立?

  试行教师能力测评,目的就是建立教师优选机制和退出机制,为激活和优化教师队伍提供依据和动力支持。能力测评投入大,仅凭都江堰市教育局的力量,要完成全市5000多教师基本能力的直接测评,成本很高。这催生了都江堰市教育局的一个想法,委托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服务基地”项目组或社会非盈利中介机构,开展都江堰市教师优化调配的课题研究,研发都江堰市教师基本能力测评软件。

  从今年开始,都江堰市9个教育中介机构陆续成立。由都江堰市教育学会牵头,建立“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评估中心”,实施对都江堰市内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的评估。由北街小学、塔子坝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牵头,培育小学、初中、高中管理评估中心,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实施对市内小学、初中、高中的管理评估。与委托管理机制配套,由进修校和教研室牵头建立“教师专业化素养评估中心”等专业评估机构,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张庆介绍说,教育评估管理的中介组织工作成本由财政埋单,合理回报用于自身发展,以后将逐渐从学校中剥离出去。但教育中介机构委托管理教师的能力评估,教育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制度又如何跟着调整?职能如何跟着转变?都江堰市提出,在今年10月完成全市教师基本能力的测评,建立和完善教师基本能力信息数据库,为校长行使学校人事考核权、配置权、聘用权提供依据,以此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在人事管理上,由学校公布岗位,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学区内的教师竞聘上岗,学校择优选聘。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一律不超过六年。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从直接管理到委托管理,从行政任用到平等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岗位,可以更多地凭自己的本事说话了。都江堰市委副书记、市长森林认为,都江堰市在教育改革中探索管、办、评联动机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使教育服务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更加优质,提升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将极大地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即时评论

  创造人才良性流动的政策坡度

  □刀刀

  成都市教育局在前不久出台的有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探索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

  城乡均衡教育,包含了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内容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包括城乡统一教育制度;二是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被认为是城乡差距最明显的方面之一,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此,地方政府早有清醒认识,关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诸多探索正经历从“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引导型”转变的过程。

  在教育资源中,教师资源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在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等硬件问题逐一解决以后,均衡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城乡教师资源流动上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各种体制政策都向城市倾斜,教师资源呈倒梯形向城市大量聚集。近年,许多地方曾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但在管理、待遇、住房等方面并未同步跟进。在政策坡度依然倾向城市的大背景下,仅仅靠行政命令来鼓动优质师资支援农村的做法显然不可持续。要让人才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关键是消除人才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讲的是规律。人才资源向什么方向流动,取决于政策环境创造了什么样的坡度。近年来,许多区(市)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教师同区(县)同薪,变“学校人”为“系统人”等一系列新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了城乡教师在管理、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为师资流动创造了初步的政策环境。但要引导优质师资主动向农村地区流动,包括采取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薪酬,甚至高于城市教师薪酬的一系列措施,将是不错的选择。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