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件国宝书画亮相保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07:38 北京日报

  

24件国宝书画亮相保利

  

24件国宝书画亮相保利

  宋徽宗的《瑞鹤图》、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唐寅的《悟阳子养性图》……上周末,作为新保利艺术博物馆开篇之展——《旷代风华》,将24件常年“养在深闺”的国宝级书画作品首次集中展现在市民面前,为京城送来一股幽幽墨香。

  24件展品估价近20亿元

  上周六新保利艺术博物馆新馆揭开面纱,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一直在展厅徘徊,流连于每件展品前。他是这批国宝的娘家人——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戴立强。

  “24件展品件件堪称国宝,总估价近20亿元。其中1级品16件,其余全为2级品。”戴立强介绍,其实此次展览经过二轮申报才得以举办。第一次由于一级品数量超标“严重”,国家文物局8月初专门派专家小组,亲赴辽博确认审核最终出访文物名单,并特批了它们的京城10日游旅程。其中唐代画家周

  的《簪花仕女图》就被迫撤掉了。

  如此精彩的展览为何只展10天?

  “年岁大了,东西自然金贵。”戴立强风趣地比喻说。这些展品涉及唐、宋、元、明四代,最老的手卷快1400岁了,最小的也近500岁。如此高龄对温湿度很敏感,对紫外线、红外线等标准几乎‘苛刻’,所以不适应长期展览。

  “这些珍品一年出来的次数都有严格要求,有些连我平时在馆里也看不到,机会难得。”戴立强说。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争议多

  每件国宝背后都有美丽的故事,其中两件的作者至今无从考证,因此更显得扑朔迷离。它们是北宋的《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和南宋的《寒鸦图》。

  东晋顾恺之是画家四祖之一,他按三国曹植名篇《洛神赋》创作的“连环画”真迹早已杳无音信。目前仅知存世6件摹版,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故宫三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一卷及辽博一件。

  “这件展品自清初修补后,就一直保存原状。”戴立强指着长635.3厘米的长卷,一一解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指人与山的比例失衡,人物显得比山还大,江河之水面没有波浪,不会泛出江河边),这与唐人记载的魏晋书画风格十分吻合,画面上脱落部分的白色是清初补上的托底衬绢。因为这是目前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所以甚至有学者猜测这就是原作。”

  南宋《寒鸦图》的作者也是佚名。由明至清,一直流传此画为李成之作,但近代学者认为此画为范宽或其流派的精品。这幅南宋初年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无定论。

  手卷纵观字画演变史

  “除了偶尔出去抽根烟,实在舍不得出展厅。”戴立强兴奋地说,“这次来的24件展品均为手卷,他们串起了唐、宋、元、明四代书画史。平常在‘家’不舍得一次都拿出来,这次借着‘护宝’进京,当然要多看两眼。”

  专家一边讲述绵长的历史,一边拿展品作例子:中国书法发展到魏晋,篆隶草行楷5体基本定型。唐尚法、宋尚意、元出新。也就是说,唐人规范笔法结构。比如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飘洒写意,成为“模板”;宋代,书法家开始注重审美情趣,比如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卷》气势一气呵成,如长江奔腾;元代新人辈出,比如鲜于枢草书《草书王安石杂诗卷》恣意洒脱,别有一番韵味。

  唐前,中国绘画以人物为主;之后逐渐形成人物、山水、花鸟逐科并行风格;至宋构图严谨、设色精致的院体画兴起,代表作是宋徽宗真迹《瑞鹤图》;元代文人活跃画坛,《皇象急就篇卷》的作者赵孟頫就是代表之一;明时,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并行不悖,唐寅、沈周等大家影响深远。

  圆明园4肖首长期展出

  乔迁新居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原有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佛教造像精品陈列,在充实近30件珍贵文物后,也一并重新对外开放。

  曾被英法联军掠走,昔日圆明园海晏堂前12个铜生肖兽头中的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重新亮相新展厅。

  “除了这些原来的镇馆之宝,此次新馆又充实了一批文物,绝大多数是罕见的珍品乃至孤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保利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如商代墉方鼎铭文多达37字,是极少见的商代长铭铜器,且明确标明铸造于商纣王二十二年,可据此补充排定商代“周祭”的历谱,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一:《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图二:《元人秋猎图》(局部)

  图三:北宋宋徽宗赵佶所绘作品《瑞鹤图》。 方非摄RJ195

  图四:唐寅代表作《悟阳子养性图》(局部)

  图五: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图六: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局部)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