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联系院士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08:00 解放日报

  上周,到新疆参加一次沪疆两地科技合作的活动。其中一项,是上海石化、能源领域的院士专家到乌鲁木齐市的新兴工业园区米东区,为园区内煤矿、石化企业的节能减排“出招”。长方形会议桌,一边坐着园区内各企业负责人,一边是上海的专家。最初的拘谨过后,随着话题深入,双方共同语言越来越多。

  突然,一位企业负责人“怯怯”地问主办方:“今后,我们还可以联系这些院士、专家吗?”———之所以用“怯怯”这个词,是因为至少在笔者看来,发问者的语气,是如此的不确定、不自信。也许他们担心,等会议一散,院士一走,所有的问题将会“不了了之”?也许他们以为,和上海专家建立长期联系,还是一个遥远的不敢企及的“梦想”?

  在场的不少上海专家立即留下了个人联系方式,上海科技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可以为两地的合作立项支持。

  但是,那位企业负责人的“怯怯”,恐怕也不是没道理的。国内合作中,风风火火的洽谈、签约热闹无比,等人走了摊子撤了,具体的落实工作却无人过问,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效果又能有几何?

  笔者以为,“服务”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一条通道,告诉别人,我们的资源是共享的,我们的合作是长期的,大可不必“怯怯”。

  如果说孔子时代人们对“天下大同”的理想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么这个理想放在今天,就应该是消除资源不平等而带来的“怯怯”。而这远非一两次“见面”、“洽谈”就能轻易实现的。


章迪思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