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侨批:饶宗颐千金之言引发侨批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14: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世情变幻、乡情絮语无所不包———侨批魅力一经大师慧眼洞穿,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文/图本报记者杨媛

  1949年汕头寄香港侨批总包封竟以33万元拍卖成交!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海外潮人汇款凭证———侨批,到底魅力何在?以前深藏在侨眷家中的“亲人来信”,到底包藏着怎样的世情百态?它又是如何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以上种种,从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一句话开始有了答案。

  饶宗颐一语催生侨批馆

  其实,潮汕侨批近10年才备受关注,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海外亲人来信的收藏价值。其得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有推荐之功。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侨批文物馆馆长王炜中告诉记者,2000年11月,饶宗颐教授在一个潮学讲座上对著名侨乡的特殊产物———侨批,作了如是论述:“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潮州(潮汕地区)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王炜中说,饶宗颐教授这句“画龙点睛”的评价,更加确立潮汕侨批“侨史敦煌”的地位。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虽然早在1994年4月就开始征集侨批,但真正启动“侨批文化工程”则是由饶宗颐教授这一千金之言促成的。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馆副主任沈建华介绍,当时发动各地侨联征集侨批,并派人到乡下侨眷家里收集。比如,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逐户摸查、有偿征集,就收集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和香港等地寄来的侨批原件1090封;汕头电信部门的麦保尔无偿提供4万余封侨批电脑资料,陈坚成等集邮界人士也有偿转让近2万封原件……据说,当年每收购一麻袋侨批,往往要耗资十四五万元,资金来自陈伟南、林百欣、陈汉士等华侨的热情襄助。

  2004年4月,侨批文物馆落成,馆藏侨批10万封,其中原件3.6万多封。专家称,饶宗颐教授对侨批的肯定催生了全国首家侨批文物馆的诞生,并无形中带动了民间侨批的收藏,侨批的价格也随着水涨船高。

  

潮汕侨批:饶宗颐千金之言引发侨批热

  图:侨批由互相关联的批信和批款构成。

  它是潮人社会“百科全书”

  如今在国内的邮票类拍卖会上,侨批被广为看好。不过,有专家认为侨批的邮票、邮路等仅仅是其属性,侨批重在侨史文献价值。据王炜中介绍,侨批是“侨史敦煌”,饶宗颐教授早在2000年就说过:“我们的侨批非常值得研究。到底有没有明代的?至少有清代的。这些资料如果把它公布出来是很新的。可以看出那时潮人在哪些国家及其活动,还可从潮人的活动看到那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而在当时,世界上侨批的珍贵价值还很少有人知晓。

  王炜中认为,潮汕侨批必须从文献价值上作进一步研究。他认为,潮汕侨批的民间特色鲜明,是原生态的“草根”档案文献。从时间上,它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形成自然链接,系统反映社会演进;从空间上,又涵盖侨胞踏足的国家及潮汕各县乡。与内容较单一、格式化的徽州契约相比,潮汕侨批的内容更为丰富:潮人远渡重洋,涉及到海上交通;到异国他乡落脚,涉及到国际关系;侨批局要经营,涉及到金融业;家属寄回批要通过邮局,涉及到邮政部门……大到“世情”、“国情”,小到“乡情”、“亲情”,无不囊括。

  王炜中举例说,泰国侨胞陈绍林于1953年写给妻子的侨批中写道:“各地发生暴动,政府立即肖(宵)禁”,反映的是海外局势。泰国侨胞林圣源1937年10月31日写给侄儿的侨批如此描述18万日寇攻陷上海的惨状:“眼下阐北一带,悉遭敌人焚烧,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已痛心,现沪上难民闻达百万之众,诚属可怜。”说的是日寇侵华的国情;1967年泰国华侨陈曙浩夫妇寄给儿子、儿媳的侨批中写着:“叔婶居为长辈,应该尊重……凡事达观,则精神愉快,虽苦也乐。”说的是亲情。而潮汕侨批中流露出的絮絮亲情,正是侨批较徽州契约更独特之处。

  另外,徽州契约突出刚性诚信,重法律约束力;而潮汕侨批的恪守诚信,则突显行业“潜规则”,更多出自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当时绝大多数分批员家贫如洗,但守得住诚信底线。极好的一例是,当年日寇侵占汕头时汇路中断,和祥庄代理陈植芳冒死开辟广西东兴汇路,使得百多万濒临绝境的潮汕侨眷生活有着。“总而言之,潮汕侨批是海内外潮人社会的‘百科全书’。”王炜中下了如是定论。

  “最后分批员”话侨批

  回想当年分批光景,老人们仍心生暖意,因为捧上门的是海外亲人拳拳之心……

  文/图本报记者杨媛王漫琪通讯员陈颖陈斯涛杜维发

  听说潮汕侨批将申报联合国科教文“世界记忆遗产”,83岁的潘得勤和88岁的庄雪卿两位老侨批派送员(俗称分批员、批脚)笑逐颜开。虽然老人并不太了解“世界记忆遗产”的来龙去脉,但作为潮汕地区寥寥可数的“最后送批员”之一,潘得勤欣慰不已:他终于看到潮汕侨批重新被世人瞩目的这一天。

  “批脚世家”祖孙三代送侨批

  居住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潘得勤老人如今喜欢拄一把遮阳伞,一个人到处转悠。有时还去看看当年所在的潘合利银信局旧址。说起当年的送批经历,老人就来了兴致。虽然当年送侨批的行头———长柄雨伞、水布(后改批袋)、市篮如今家里一件都没有留下,但所有记忆都藏在他的脑海里。

  隆都镇是著名侨乡,在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人数是全镇人口的1.5倍左右,侨眷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7成。潘得勤说,他家是“批脚世家”,祖辈三代都是分批员。当年送侨批的时候,天亮就出发,往往要到晚上八九时才归家,完全徒步。分批员晴雨天都会带着特殊的长柄雨伞,据说能避邪,有时还能当打狗棒,长柄雨伞因此成了送批人的标志。他靠着双脚将批信、批款送到侨眷手中,然后再将侨眷写好的回批一件件收起,寄回给寄批人作为信款收到的凭证。潘得勤说,听祖辈们说,民国初年送侨批要挑担子,因为那时的批款是沉甸甸的银元。在解放前的国币贬值时期,他每天要挑着两布袋约15多公斤的纸币奔走近50公里路,最多时得送100多封侨批。每天的报酬是两斤米或1元国币,外加几毛钱的过渡、吃饭喝水钱。潘得勤记得,有一次批局多给了他2000元的批款,他把这2000元原原本本交还给批局,这让他自豪至今。

  

潮汕侨批:饶宗颐千金之言引发侨批热

  图:潘得勤仍习惯手持送批行头———一把长柄雨伞。

  女分批员挨家挨户救“死批”

  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统计,解放前潮汕地区的女分批员凤毛麟角,像庄雪卿这样的“最后分批员”已很难寻觅。今年88岁的她从事分批工作30多年,见证了侨批业兴废变迁。

  庄雪卿说,原来是当木工的丈夫“兼职”分批,每次工钱2元帮补家用。后来批局规定分批员必须专职,庄雪卿就试着去分批。认得字,又对附近樟东、十五乡一带乡村熟悉的她总把侨批分得又好又快。有几次,月亮光光,庄雪卿以为天亮,凌晨两三时就跑去上门分批,以致乡人传说庄雪卿这个瘦弱的女人一定练有拳脚防身。庄雪卿说,其时虽有乡盗,但当时潮汕有些村几乎八成以上家庭靠批款赡养,因此乡盗从不劫侨眷的救命钱。

  侨批是海内外亲人感情的纽带,有时,一封侨批就关系到亲人的去向生死,当年批局纪律非常严明,“查无此人”也不允许轻易退批;分批人若侵吞批款更是开除无误。庄雪卿分批从没出过错。她记得,有一次碰上了一封找不到收批人的“死批”。那时,她问遍佛公寨每家每户,大家都说寨里没有这个收批人。这封寄款10元的侨批到底是谁家的?庄雪卿从暹罗的寄批人入手。寄批人的名字中有个生僻字,叫阿(上母下子)庄雪卿把打听到的所有暹罗侨眷又问了一遍,石沉大海。最后她让暹罗侨眷将家里的旧批拿出来找一找。终于,在一户侨眷的白铁盒内找到了一张已被蛀虫啃得斑驳的侨批,上面的寄批人正是阿(上母下子)。

  原来,阿(上母下子)小时候因家中困苦被卖给人家当婢女去了海外。不过,因为其母亲去世多年,村里几无人知其名,家里的小辈既不识字,又一直将阿(上母下子)的名字误读他音,以致于对亲人侨批对面不相识。

  回想当年入村入户分批的情景,她总觉得很温暖。侨眷看到分批人,便如同见了亲人一样,因为分批人送来的是海外亲人的拳拳之心。

  

潮汕侨批:饶宗颐千金之言引发侨批热

  图:庄雪卿深情追忆送批生涯。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