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磨刀无数 理发剪最磨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8日16:13 厦门网-厦门晚报
钝得太厉害的刀,要先铲,铲好后要使用不同粗细的磨刀石将刀磨锋利。 弹棉花、打铁、磨剪刀、做斗笠、做灯笼、做竹椅竹床、刺绣……我们的日常生活曾经多么离不开这些手工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不少手工活已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封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这些技艺往往体现着巧妙的智慧和超强的动手能力,不同于机器的冷冰冰,它们带着一份人性的温暖,令人备感亲切。如今,我们在商店就能买到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但如果自己动手制作这些东西,或许能体会到别样的快乐。如果您是或者您知道这一类“手工达人”,请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我们将记录您或他们的巧手经验。 今天,我们向大家说的是磨刀这项老手艺和传承它的人,以及一家老剪刀店。 木棍顶住剪刀尖,在磨刀石上磨一下,用食指抹一抹刀锋,看一眼,接着又磨。思明北路的李有利剪刀店里,郭怀志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套单调的动作。 自从20年前投身于剪刀店掌门人李明辉门下,安徽人郭怀志磨过的刀数不胜数,如今是这门手艺的惟一继承人。 这家店也许是厦门惟一的一家磨刀店了。 手术刀有时也送到这里磨,有的台胞清明回乡带着刀剪来磨 昨天,记者来到剪刀店时,只见店里堆满了待磨的刀具。女主人骆女士说:老厦门人都知道这家店,许多人专程从前埔、湖里、同安、海沧送来磨。这手工活是马虎不得的,工序一道也少不得,如今又只有他们师徒俩在磨,所以活多得做不完。瞧,这堆剪刀是同安的服装厂送来磨的,那堆菜刀是湖里的菜馆送来磨的,这些刀则是用来剪轮胎的。 “全厦门,开菜馆的、开理发店的,几乎都知道我们这家店。”骆女士说。医院的手术刀有时也会送到这里磨。 正说着,来了一位家住海沧的阿姨。“从我婆婆那辈起,我们家都在这儿磨刀。他们磨出的刀,使用时特别轻巧利索。”她说,街上有些流动的磨刀摊子,每次虽只收一两元,但磨出来的刀用不了几天又钝了,在李有利的店,费用要5元、8元甚至十几元,但生意依然火爆。每年清明前后,甚至有回乡扫墓的台胞带着刀剪来磨。 磨一把刀要用好几块磨刀石,不同的石头,粗细、力度都不一样 店里有一台电动磨刀机,郭怀志将刀架在上面,开动机器,火花闪闪。他说,这是磨刀的第一步,比起从前有所改进,从前是用脚踩着砂轮磨刀,但接下来的程序就坚守上一辈的做法了。他指着磨刀凳边的一个圆盆说:你看,仅磨刀石就有几十种,磨一把刀要用好几块磨刀石,不同的石头,粗细、力度都不一样。 剪刀最难磨的是里面,磨多了剪刀不合缝,磨少了又不锋利,另外,敲打剪刀开合点也很有讲究,松紧都要适度。 理发剪最不好磨,稍有磨不到的地方,头发可能就剪不断了,人家会觉得难受。特别是剃头剪,难度最高,因为剃头剪有密密的“齿”,若有一齿磨不利,剃发时也许就有一根头发剃不断。而菜刀是最容易磨的。 磨刀也是有程序的,如果口刃已经钝得太厉害,就要先铲,铲好后要使用不同粗细的磨刀石将菜刀磨锋利。 “你看,我磨出来的是一道直直的白线。”记者一看,果然磨出了一道雪白发亮的白线,刀锋闪闪。 这门手艺没人继承,估计没有发展前景,以后可能只卖刀剪,不磨刀了 “李有利”是骆女士公公的名字,早在建国以前,李有利就以磨剪刀闻名厦门。经他磨过的剪刀,剪起布料、线头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即使是使用很久钝化了的剪刀,经他磨后,又有如新刀般锋利。 李有利有三个儿子,早年都子承父业,如今却只有老三李明辉带着徒弟郭怀志,还在坚守老本行。李明辉经常外出到工厂指导制刀制剪,磨刀的业务大都由郭怀志来做。 骆女士说,继郭怀志之后,可能不会有人继承这门手艺了。如今都是独生子女,谁也不想做力气活。为了对得起“李有利”这块金字招牌,他们也不会随意招收徒弟。“子孙后代即使不干这行,以后提起:我爷爷曾经是有名的磨剪师傅,也足以自豪。如果他们做得不用心,砸了牌子,以后怎么对老祖宗交代?” “刀剪用钝了,人们就买一把新的。这门手艺估计没有发展前景了,我们家以后会变成纯粹的卖刀卖剪店。”骆女士说。 文/图 记者 刘丽英 通讯员 许雅真 陈凤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