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贵勤老师爱洒孤山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03:21 燕赵都市报

  编者按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国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温家宝总理这样定义教师这个职业。

  教师职业充满了光辉。老师们用才学给学生以智慧,用人格给学生以启蒙。他们创造的是国家振兴的希望。

  教师职业又是寂寞的。老师们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铺就的是民族崛起的基石。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特意截取了普通岗位上部分教师的人生剪影:爱洒孤山下的教师于贵勤、以病残之躯行走10万里山路的教师张春来、用爱匡扶倾斜世界的特教老师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他们致敬,向所有的教师致敬!

  本报驻承德记者 尉迟国利

  从一个只有几十名学生的落后乡村小学,发展成为占地1.3万平方米、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的硬件优良的小学;从教学成绩全县最后一名,发展成全县闻名的优秀小学……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和大山深处的孤山小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爱在这里开花结果。她就是于贵勤,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

  山沟里的一流小学

  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坐落在我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北大山脚下。教师节前夕,记者乘车从市区赶往孤山小学。在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后半个小时是在土路上一直颠簸而行的。

  

于贵勤老师爱洒孤山下

  于贵勤说,这些书大多是一些单位捐的,她将其扛回了学校。

  

于贵勤老师爱洒孤山下

  环境优美的孤山小学。

  然而当记者迈进孤山小学的一刹那,不禁被眼前优美的环境惊呆了:在宽敞整洁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幢两层的教学楼,楼前和围墙两侧盛开着各种鲜花,校园操场中间还有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上缓缓流下。

  走进教学楼图书室,1.5万册图书整齐地摆放着,微机室里排列着20台电脑,在乡镇学校中很少有的舞蹈房,在这所山村小学中也能找到……

  老师们说,这些都是于校长用心血换来的。

  看着优美的校园,谁能想到于贵勤刚到孤山小学时的情境呢?

  从重点小学来到最差小学

  1990年,在老家邓上乡东三十家子小学任教的于贵勤,被组织安排到孤山小学任教。“说实在的,当时我是真不想来孤山小学啊。”于贵勤说,她舍不得老家新盖不久的四间房子,而更让她舍不得的是东三十家子小学,那是一所县教育局的重点小学,教学环境和设施在当地是最好的。

  至今,于贵勤也忘不了报到那天在校园里见到的场景。校园里杂乱不堪,几间低矮的教室残破不全,缺门少窗;三四个学生挤在一张桌子上做作业,有的学生没桌凳,只能站着听课。

  报到第一天的夜里,于贵勤翻来覆去地琢磨,是走开还是留下?

  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把家搬了过来。从原来的4间新瓦房住进了18平方米的小黑屋。

  当时的孤山小学不仅教学环境差,教学成绩在全县、全乡也都是倒数第一。到孤山小学的第一年,于贵勤教毕业班。一上课她才知道,学生文化课的基础太差了。虽然是毕业班,但有的学生仅仅具备小学2年级的知识水平。当时有人说,"你不用下那么大功夫,你就是再下功夫,能有30%上初中,我们就叫你活祖宗。"

  于贵勤却没有听这些"奉劝"。她和班里20多位孩子放弃了寒假,在新盖的、还没有安窗子的教室里为孩子们补课。她和孩子们冻得哆哆嗦嗦,连笔都拿不住。

  后来,于贵勤干脆让20来名学生到自己18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没有黑板,于贵勤就把家里的面板翻过来用,没有板擦,就用毛巾代替。孩子们有的坐在炕上,有的坐在椅子上,座位还不够就到附近林场捡些废木料放到地上当座位……

  冬去春来,于贵勤的心血没有白费,孤山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以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好成绩全部升入初中。

  来到孤山小学的第二年,于贵勤被任命为校长。

  为学校争取来百余万钱物

  教学成绩上去了,可另一件让于贵勤头痛的事摆在了面前:如何改善学校落后的办学条件?

  因为没有院墙,一到夏天,从山上下来的蛇就会出没在校园里。一天中午,教室后面出现一条蛇,吓得学生大叫起来。于贵勤下定决心要改善学校的环境。

  孤山村穷,村委会、村民都指望不上。她决定去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

  利用节假日,于贵勤一个人开始向县里、市里有关部门、企业争取资金。

  1993年的一个冬天,为了到市里争取资金修建学校围墙,她凌晨4点多钟就起来了,一个人去5公里外的志云村赶坐6点的班车。那天夜里下了场小雪,远处的大山黑乎乎的,路旁树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吓得她跑一阵歇一阵,好不容易赶到了车站,车却已经出发了,没有办法只好等下一趟8点的车。

  即便这样,每次于贵勤也都是无功而返,"人家以为我是农村妇女,是要饭的,根本都不理我。"为了争取建围墙的两万元,她跑了近5年,但仍然没有办成。

  最后,她去省里开劳模会时,在当时一位承德市领导的帮助下,得到了承德一些企业的捐助,终于将院墙建了起来。

  10多年来,于贵勤用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跑遍了市、县、乡20多个部门和企业,争取各种资金和物资总价值达百余万元。由此,孤山小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新了教室,购置了桌凳,安装了程控电话,接通了自来水,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买了一万多元的乐器,还成立了30多人的仪仗队……

  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

  在学生眼里,于贵勤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亲人。她也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献出了全部的爱。

  对于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三个孤儿说,一辈子也忘不了于老师。因为父亲车祸身亡,母亲改嫁他乡,当时三兄弟只能和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家里没有生活来源,学是念不了了。老大李德福留下张纸条就外出打工去了。那一年,李德福才13岁。于贵勤得知消息后,连忙派人把老大找了回来。从此,这三兄弟一家就和于贵勤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于贵勤每月领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部分递到三个孩子手中,有时给他们交完各种费用,自己的工资也就所剩无几了。为了不让孩子上学迟到,于贵勤把承德市五交化公司奖给她的自行车送给了孩子,自己步行开会和上下班。为了不让孩子冻坏脚,她把丈夫给自己买的新棉鞋穿在了老三的脚上,自己到集市上花了5元钱买了一双旧棉鞋。可穿了几天就不挂脚了,她只好钉上两根带子。

  在于贵勤的资助下,这三个孤儿读完了小学、中学,现在都已长大成人。老大中专毕业后,于贵勤帮助安排了工作;老二中学毕业考取了唐山一所大学;老三初中毕业后,现在在遵化做买卖。

  "学校有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想办法没有让他们辍学。成就一个孩子,便可能成就一个家庭。"

  10多年来,孤山村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没钱而辍学。

  在山里呆一辈子也值

  从教20多年来,她共获国家、省、市、县奖励50多次。1993年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1995年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今年,于贵勤还光荣地成为了党的十七大代表。

  今年于贵勤已经51岁了,头上长出不少的白发。她告诉记者,原来她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如今她已经不再有遗憾了,因为她的学生们已经替她完成了这个愿望。从这所小学毕业的学生,先后考上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院校。

  不少人对于贵勤说,"你在这当老师,看一辈子黑板有啥出息?"

  可于贵勤不这么想。她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得有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我愿意做一块基石。我想我要是把大山里的孩子都培养成才,我们北大山整个前营村、孤山村、李营村的农民都富起来,我在这呆一辈子也值。"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