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昌:在“三江”地区发现宝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07:20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昆明9月9日电(记者伍晓阳 王研)“探明资源储量经济价值超过4200亿元,这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使‘三江’地区崛起为一个新的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李文昌如此总结“三江”找矿项目的成果。

  李文昌是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他主持的《西南“三江”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项目,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去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说的“三江”地区,是指我国西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区域,这里山川壮美,世界自然遗产举世闻名。而在地质科学家眼中,这里还是全球地质构造最复杂、成矿流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潜力的矿产资源富集区。20多年来,李文昌扎根在“三江”地区,为寻找宝藏而艰苦跋涉。

  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李文昌是在野外从事地质调查。他去的地方往往人迹罕至,午餐是自带盒饭,或者馒头加咸菜,渴了就掬一捧山泉,晚上有时点一堆篝火在野外露营。野外生活还伴随着危险,比如在深山密林中迷路、一脚踏空跌下悬崖、甚至被野兽攻击……李文昌形容说:“野外调查就像带着任务的探险,队员们必须具备很强的野外生存技能。”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三江”找矿一度陷入停滞,被公认为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竟然找不到矿了!地质科学家们分析,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指导。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安排“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和“三江特别找矿计划”等项目,在“三江”地区开展大规模找矿行动。

  李文昌主持的《西南“三江”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项目,成为这场找矿战役中光彩夺目的一仗。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野外调查,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分析研究,创新地提出“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转换成矿论”,成功揭示从古生代到新生代两亿年间“三江”地区的成矿机理,解决了到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李文昌带领团队针对不同成矿背景和矿床类型,探索总结出5套勘查评价集成技术,为地质找矿快速高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新的找矿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找矿效率,因此为国家节省的资金数以千万元计。

  在新理论和技术指导下,“三江”地区深埋地下的一个个宝藏相继被发现。李文昌介绍,“三江”找矿项目发现并探明大型超大型矿床12个,探明资源储量铜779万吨、铅锌1002万吨、银8047万吨、金492万吨。据2005年初金属交易价格折算,这些资源经济价值达420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为数更多的中型小型矿床。

  目前,这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都已投入规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资源紧缺的局面,同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在地质找矿领域的杰出贡献,李文昌去年还被授予我国地质科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