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打捞正跨越“黄洋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09:22 南方日报

  “南海Ⅰ号”打捞正跨越“黄洋界”

  海底穿针引线难关重重,打捞专家为底梁加装高压“水炮”

  ■“南海Ⅰ号”打捞全程追踪

  本报讯 (记者/李培 通讯员/邹炜)自5月份沉井投放入海以来,“南海Ⅰ号”打捞现场不断出现的新难题。昨天,笔者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方健宏,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等人再次登上“南海Ⅰ号”打捞平台,直击“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难度最大的一环——穿底梁工程。

  打捞现场专家告诉笔者,原以为9月5日第一根底梁穿引完毕后,其后35根底梁的操作会如驾轻就熟,但从目前第二根底梁的穿引情况看,并不顺畅。景李虎用一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概括了目前“南海Ⅰ号”所进行的打捞。

  广州打捞局副局长邝镜明说:“接下来35根底梁穿引过程中的难题可能层出不穷,我们预先为此改造了底梁、更新了工艺,‘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跨越最艰苦的时刻。”

  最大难题

  “穿针引线”难度逐步升级

  打捞现场,驳船“重任201”上数十根底梁整齐码放,“南天柱”巨大吊机于前天下午向海底投放了第二根底梁,目前仍未穿引完毕。

  王仁义告诉笔者,由于“南海Ⅰ号”底部泥沙的硬度大大超越原来预期,使得整体打捞方案不得不作出许多调整,4个月的打捞进程中,一共遇到了两大难题:首先是沉井迟迟不能下压到位。二是目前的穿底梁工程,这一环节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整个打捞方案的成败。

  由于3个台风的干扰,首根底梁的穿引前前后后用了22天才最终完成。尽管打捞局专家事先精心布局、预埋了钢索,但穿底梁的过程并不顺畅。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告诉笔者,第一根底梁穿引完毕后,随着穿入的底梁数目逐渐增多,沉井底部的泥沙区会被挤得越来越实,这就意味着以后每穿一根底梁的难度会不断加大,接下来35根底梁的穿引工作将可能越来越难。眼下,每一根底梁都可能要想不同的对策。

  王仁义则告诉笔者,要将每根6吨重15米长的底梁从一端穿过沉井底部,准确插入沉井另一端80厘米左右的孔内,这对在海底只能摸黑作业的潜水员来说,难度远远超过盲人穿针。

  有关专家告诉笔者,“南海Ⅰ号”底部的含沙淤泥就像未凝固的水泥,异常坚硬;也有人说就像铁板沙,粘在底梁上,用木棍铲都铲不掉。笔者在现场见到了这种泥沙,颜色呈灰绿色,捏上去粘性十足,好似橡皮泥,其中因夹杂着较多的泥沙而非常坚实。如何穿透这层又粘又实的含沙泥层,成为目前打捞局专家正合力攻克的难关。

  最新对策

  为底梁加装高压“水炮”

  王仁义向笔者分析了第二根底梁穿引时遇到的困难,他说:“首根底梁穿引完毕后,对沉井内的泥沙整体造成了挤压,导致穿第二根底梁时,含沙层一边紧一边松,使得底梁歪向一侧。”王仁义告诉笔者,由于反复调整未果,打捞专家不得不将第二根底梁抽出,重新再穿。

  连日来,打捞专家组对底梁进行了全新改装。昨天,笔者在“南天柱”号上看到,底梁已经加装了两根手腕粗的高压喷水管,喷水管头部是6个不同朝向的小管,作为沉井深入坚硬淤泥层的“水炮”。王仁义介绍说,当底梁穿入沉井底部后,高压水枪将通过喷射水柱的方式把前方的泥沙层射松、稀释。而这条高压喷水管直接连接到海面作业船上,通过作业船上的高压水泵加压,据说喷射的强度相当于消防水枪喷射到70、80层楼高度时产生的压力。

  王仁义介绍,借助这种“水炮”的作用,第二根底梁已经穿引过半,择日风浪好转后就有望顺利穿引到位。而这种“水炮”的强压会不会对沉井内的古船造成影响?吴建成解释说,目前穿底梁的位置与“南海Ⅰ号”船底至少保留了50厘米以上的距离,由于中间这层加沙泥层既不像混凝土那般坚硬,也不像稀泥那般松软,刚好为古船提供了厚实底座,不会受到“水炮”的丝毫影响。

  水晶宫、海上码头身形毕现

  本报讯 “南海Ⅰ号”打捞前线如火如荼,而在阳江海陵岛后方的“南海Ⅰ号”登陆点——“海上码头”及安身之所——“水晶宫”都已完成大半,昨日记者特别前往了解工程最新进展。

  水晶宫三周后请古船入瓮

  记者在阳江十里银滩看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巨型身形毕现,高25.5米、跨度达40米的“水晶宫”穹顶气势如虹(如上图,严亮摄)。“水晶宫”工程总负责人黄星俊昨天告诉记者,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水晶宫”就能具备迎娶“南海Ⅰ号”入馆的条件了。

  如今,“水晶宫”两侧各60米长的“透明观光走廊”已基本建成。“透明观光走廊”分两层,上层供专家用,下层供游客游览。未来走廊上将安装透明的亚克力胶板,游客步行其中将犹如置身海底,近距离感受这艘沉没了800年的古船的尊荣。而据了解,“透明观光走廊”将使用400余平方米的亚克力胶板,造价接近1500万。

  海上码头将建成观光码头

  “水晶宫”外如今已延伸出一条360米长的“海上通道”,“海上通道”共分三段:用于停靠全潜驳(装载、运送“南海Ⅰ号”的潜水艇)的“海上码头”;后方从海里直通“水晶宫”用石子搭成的拉移通道;还要疏浚一条80米宽、90米长的海上航道。

  据工程负责人邓韶辉介绍,为了增强稳固性,“海上码头”呈“T”字形,由11个长6米,高5.5米,重300吨的巨大沉箱按照“3,3,5”的次序,分三排拼装而成。目前,用于搭建“海上码头”的11个巨型水泥沉箱已经顺利投放了4个,大约三天之内,另外7个沉箱也将投放完毕。

  如今在“水晶宫”外的银色沙滩上,一条墨色的“海上通道”已雏形初现,煞是壮观。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也已计划将加固并永久保留这个临时码头,作为停靠游艇的观光码头。未来,游客可以直接从海上乘坐游艇在码头登陆,进入“水晶宫”参观“南海Ⅰ号”。

  李培 邹炜 发自阳江

  记者手记

  心中默数出水时间

  9月的阳江海域已经刮起东北风,海水也由此前的湛蓝变为墨绿,海浪也更为汹涌。如今,“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已进行了将近120天。

  从最早的“预计9月出水”,到后来“预计10月出水”,昨天,众多媒体还是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水”上。面对这样的提问,昨天,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的一席话引人思考,希望媒体不要再做这样的“预计”。仔细想来,“南海I号”整体打捞之所以被称为前无古人的工程,正是因为这一工程的开创性,其中必有不曾料想的难题、不断进行的破解,而所有这些决不是用某一个时间界限就能框定和预料的。

  面对记者“什么时候才能出水”的提问,王仁义坦言,专家们心中已有一个默数的时间。他也颇为自信地表示,尽管接下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广东省考古所合力设计的整体打捞方案在一个个“难题”攻克之后,如今正慢慢变成现实。每次遭遇“难题”,这个方案其实就经历了一次被充实、完善的过程。而在历次“难题”磨砺之后,“南海I号”整体打捞也正朝着“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水下考古创举之目标逐步迈进。 李培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