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汤熬出财气 杨嫂收徒点招下岗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06:5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她家里有3人下岗,为了谋出路悄然去学艺

  她短短时间内就拼出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

  她愿意出让自己的技术,让更多下岗工分享

  金陵横路街口有一家小店,外面挂了个牌子:杨嫂月子汤。店面很小,仅10来平方米,但里面异常热闹。走到小店门前,就会听见电话铃不停地响,接电话的问:“剖腹产还是顺产?没奶啊?我给你推荐牛鼻子汤,催奶。”小店后面有间小厨房,杨嫂杨贵华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杀鱼、剁鸡块、炖鸽子,“每天凌晨3点钟就起床。”杨嫂说,虽然辛苦,但脸上充满成功的喜悦。

  昨天上午,杨嫂更忙,除了按部就班熬月子汤,还要接待前来拜师学艺的。而此时,杨嫂的故事也让很多人感到惊讶:这名59岁的她,因为家里面有3名下岗工,为了找条“出路”,她硬闯出餐饮业里一条全新的路。

  寻出路

  杨嫂苦思:下岗者如何当老板?

  月子汤,顾名思义,就是给坐月子的产妇喝的汤。有人会说,家有产妇坐月子,熬点鸡汤、鱼汤、鸽子汤,谁不会!这种看法显然错了,不然为啥杨嫂能把月子汤做成了成都餐饮业中一个全新的行当呢!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这家月子汤店,见如此多的人争先恐后地订购,这才发现,这不仅是门新行当,而且市场空间巨大。杨贵华说:“我发现这个路子,也是很偶然的。但我马上行动,没想到一下就成功了!”

  杨贵华老家在阆中市,早年是川剧团的演员。几年前退休,没想到退休后也过得不安稳。她的儿子、儿媳以及女婿相继下岗,丈夫又患有糖尿病,家里的经济日益不济。那么多口人要吃饭,总得找个出路吧?今年6月初,她一个在南京某产科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回家探亲,跟她聊天,聊起了一名叫蒋瑞颖的下岗工,说她通过自己的摸索试验,开起了月子汤店,专门给那些坐月子的熬汤,这个人很快在南京开了20多家连锁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都报道了,她成了全国著名的再就业明星。杨嫂对记者说:“我开始也不相信,熬汤谁不会呀?还能成为职业?”不过她还是去买了一本书,叫《下岗当老板》,里面收录了蒋瑞颖的长篇报道。杨嫂看了,“人家的路也是自己发现的、闯出来的,我也要试一试。”6月8日,她以去朋友家玩为借口,直奔南京。

  苦一回

  杨嫂作徒:到南京拜师打工

  杨嫂在给记者讲故事时,一直没有停过手中的活,接电话的人叫古永鹤,是她的老乡,见她很忙,就每天过来帮忙。每接个电话,老古就朝厨房吼:“鸽子汤一份,要快!”杨嫂听了,马上炖鸽子。她边往高压锅里放药材边说:“我去南京的时候,完全两眼一抹黑。”说着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6月中旬,她去南京拜师蒋瑞颖学艺,一下火车就懵了:南京城这么大,我去哪里找蒋瑞颖?她问了很多人,都说不认识。突然灵机一动:喝月子汤的人不都是产妇么?蒋瑞颖的店肯定是在医院附近。于是她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附近找到了。但蒋瑞颖不收她这个千里迢迢来拜师的老妇人,说她不是下岗工。她给师傅讲了自己家里3个下岗工的情况,就把师傅给感动了,接下来就在蒋瑞颖的月子汤店做小工。一个月后,她就回成都创业了。

  杨嫂对记者说,她在成都考察了一段时间,发现整个成都市,没有一家专门为产妇熬汤的,“现在有很多产妇,生产后没有奶水,或者剖腹产手术后几天都没法通气,不能进食,月子汤的市场太大了,还能解决好多就业呢。”她在金陵横路租下一间门面,因为这里就在川大华西医院附近。8月18日开张,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局面短短几天就打开了。

  很自豪

  杨嫂创业:不等不靠闯条路

  熬月子汤需要技术。产妇如何产奶?剖腹产后如何让肠道通畅?杨嫂说,这些通过她熬的汤就能解决。杨嫂对记者说,她有一种牛鼻子汤,催奶的,可牛鼻子难找,得用那种常年吃草的耕牛的鼻子,但这种牛杀得少,她只得让丈夫在大巴山一带去收,“跑得非常辛苦。”

  杨嫂自己也辛苦。她把月子汤的信息在医院发布后,天天电话不断,订做者特别多。昨天凌晨3点,她就骑着自行车到宏济路水产市场买乌鱼、鲫鱼等,还要到别的地方买鸽子,然后驮回店。凌晨4点过,她按照订单,杀鱼、剁鸡块,一个接一个地熬汤。难的是杀鸡和杀鸽子,三环路内禁宰,虽然夜深人静没人会来抓,可她要自觉遵守规定,只得让老古或者送汤的小伙子顾朝德驮着鸡和鸽子到三环路外去宰杀,这些东西要新鲜,宰杀后又风风火火赶回来。从凌晨3点钟开始,第一批汤要在6点过送往医院。6点后,订汤的电话又一个接一个打来了,因此她要一直忙到下午。杨嫂双腿膝盖有骨质增生,站的时间长了就痛,她拴的围腰有个兜,里面装着止痛的胶囊,痛得不能承受了,就吃一颗胶囊。尽管杨嫂一天只能睡上4个多小时,但她说:“我很高兴,不等不靠,创业并走出一条路来,这是最自豪的事。

  来学艺

  杨嫂招徒:下岗待业是要件

  杨嫂的儿子儿媳及女婿下岗后都在打零工,之前他们不相信母亲能闯出一条路来,如今开业不到一个月,生意如此火爆,他们信了。“儿媳马上来帮我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光儿媳还不够,儿子、女婿也要帮忙才行!”她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下,说:“订汤的一天有三四十个病人吧,能卖好几百块钱!”

  杨嫂对记者说,她不仅是在给儿女闯出一条路,而且是在给更多下岗或待业者闯路,“现在成都那么多医院,不仅仅是产妇,普通病号也需要汤滋补,市场太大了,我一家肯定拿不下来,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自食其力,不要给社会、给政府增加负担。我要告诉那些下岗工,吃救助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得努力创业。”尽管有很多人建议杨嫂赶快注册自己的商标,但她笑着说,商标肯定是要注册的,但她还是想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在这个新兴职业中“淘金”。“我可以把技术贡献出来,让大家来分享,或者来加盟,但是有一个条件,来学的人,必须是下岗职工或待业人员。”她说,任何人学了后,在产科医院附近开一家月子汤店,“肯定赚钱。”不过她说,做这行要讲道德,“熬汤的药材必须是真材实料,不能搞欺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有两个人上门拜师来了。这两人跟杨嫂在厨房呆了很长时间,了解她的故事后,感叹说:“59岁了还创业,杨嫂这块牌子不容易!”

  本报记者邓晓洪

  【记者手记】

  勇敢迈出第一步

  □邓晓洪

  采访之后,记者给杨嫂粗略算了一笔账。保守统计,她每天要卖35罐汤,平均每罐20元,一天下来就是700元钱的毛收入。杨嫂把利润看得薄,即便如此,每罐也能赚5元钱,每天的利润就是175元。她的房租每月是1500元,扣去房租,她能赚3750元。这还是现在她的生意刚刚开始的时候。

  “不等不靠,路是闯出来的。”杨嫂说得没错。记者之前采访过高新区桂溪街道办的一个失地农民,当土地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后,很多人都在等待靠政府解决就业,而这个失地农民发现了新建的小区家庭需要大量的矿泉水,没等就业部门安置工作,就开了家送水店,不仅把全家的就业问题解决了,而且家庭很快变得富裕。

  许多现实例子都告诉我们,就业或再就业的路子不仅需要发现,而且需要有勇气迈上这条路,只有发现的眼光而不去做,一切都是空谈。杨嫂的故事非常精彩,她的精彩是她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后书写出来的。社会在发展进步,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意味着有大量的潜在市场需要去挖掘。但愿她的故事是可复制的,能启发更多人。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