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建设:汇聚英才检业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00:46 正义网-检察日报

  培训选拔专家盘活人才资源留住检察精英

  专业化建设:汇聚英才检业兴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履行职责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2003年以来,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按照贾春旺检察长“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专业化建设为方向,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的要求,高检院先后制定了《2004-2007年全国检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全国检察机关检察业务专家评审办法及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将人才培养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为检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培训选拔:让专家“跳”出来

  人才培养,培训为先。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工作,检察教育培训工作2003年以来一直被紧抓不懈。短短数年时间,同样是这支检察队伍却令人刮目相看。

  据前不久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检察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透露,通过学历教育和司法考试辅导,到2006年底,全国检察干警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已达63%,5973人获硕士、博士以上学历,11584人攻读本科以上学历,队伍的文化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司法考试的共11806人,通过率逐年攀升,五年平均通过率为16.26%,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高检察人员素质,落脚点还在于提高业务能力和规范执法行为。

  各地认真执行检察官法,按照检察人员专业化共同标准和岗位具体标准,加大正规化分类培训力度。通过岗位练兵、技能培训、专门人才培养等多种培训和选拔,涌现出一大批如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吴春妹一样在全国检察系统叫得响的专业人才,还有像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百优双十佳”这样的先进典型。

  2006年2月,历经半年多的资格审查、专业评审和考察等公开选拔程序,高检院授予苗生明等42人首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称号,贾春旺检察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证书。目前,这样的评审活动在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级检察院也已展开。据统计,四年多来,各级检察机关共选拔全国专家型人才培养对象200多人,各类复合型、专门型人才培养对象近万人。一大批中青年检察官被纳入各类专业人才库,成为业务骨干或办案专家。

  盘活资源:让人才“动”起来

  实现队伍的专业化,除了培养、选拔人才,还需引进人才,通过交流来盘活人才资源。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盟检察队伍,被誉为“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风向标”。

  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姜伟首开法学家挂职检察机关的先例后,陈兴良、何家弘、宋英辉、黄京平、赵旭东等一大批法学家和知名学者分别加盟检察队伍,担纲要职,筑成了检察人才高地,促进了检察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检察人才也频频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兼职教授和学者,为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赢得了广泛的学术支持,实现了人才交流的双赢。

  检察官遴选制度,也是促进优秀人才有序流动的一个良好机制。郑州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助理、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的张晓玉,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2003年以来,像他一样通过遴选方式从地方检察院走进高检院的就有28人。目前,这一机制已在一些省级检察院推行。

  与东部和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地相比,西部地区和基层检察机关的人才现状无异于“盆地”,于是,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催生了这样的呼声——

  让人才到西部去!让人才到基层去!

  “到西藏挂职锻炼,学到了‘老西藏精神’,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日前,刚刚结束挂职回到北京的高检院公诉厅干部黄卫平感触颇深。三年前,黄卫平作为公诉业务骨干被派挂职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与他一同去的还有高检院其他三名业务骨干。他认为,内地干部的挂职锻炼也为西藏带去了新的执法理念和政策精神,促进了检察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通过牵线搭桥,加大了内地检察机关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说到这一点,黄卫平感到很欣慰。

  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东西部地区先后交流干部286名,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检察队伍的“造血”能力。通过实施学历攻坚等计划,西部地区检察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已达到60%左右,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也逐年稳升,2006年达到了1244人,占参考人数的20.54%,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为了改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人才短缺现状,贾春旺检察长亲自赴内蒙古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高检院明确要求编制使用向基层倾斜,效果明显。2006年3月,中组部、中编办会同“两高”共同出台《关于缓解西部及贫困地区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官、检察官短缺问题的意见》,为西部地区引进检察人才提供了相应保障。

  在实践中,各地吸纳人才的经验也不断丰富:山东省首创的招录选调法律专业毕业生工作的做法让各地受益,高检院首次组织的西部志愿者服务活动得到普遍推广,江西省助学贷款补助、破格重用等吸引优秀人才的措施也明显奏效。各地还改变招录人员办法,大大拓宽进人渠道。仅去年起至今年4月,全国检察机关就统一招录高校毕业生2764人,选调生433人,招募志愿到西部工作的大学生323名,公开招考和选拔检察机关工作人员4061人,公开选拔初任检察官122人,有效地缓解了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专业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

  分类管理把精英“留”下来

  徐航,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一处助理检察员,2006年12月荣登第三届全国十佳公诉人榜首。为了表示嘉奖,院里研究决定将他的职级从副科级提拔为正科级。因为职级没有空缺,政治部忙活了半年才辗转攻下这一目标,把他继续留在了公诉岗位。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业务专才只能选择换岗了。

  徐航的故事颇具代表性:有了人才,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照样留不住人。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03年,高检院政治部起草了《检察人员分类改革框架方案(草案)》(下称“草案”),将检察官职务划分为六个职务层次,实行单独职务序列,不与行政职级和行政机构规格挂钩。通过这种设置,赋予了承办检察官对案件的决定权,弱化了检察官对官位的追求,保证每个检察官在不晋升职务层次的条件下照样可以晋升级别。很快,有关试点工作在重庆、上海、山东等地铺开了。

  在所有改革试点中,动作最大的当属重庆市渝北区检察院。他们根据“草案”精神,将检察机关所有职位划分为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和检察行政人员三大类。其中检察官负责独立办案,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只对分管检察长或检察长负责,一般检察官之间不再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事务检察官和检察行政人员所属的部门机构仍实行行政化管理领导体制。改革后,检察官占在编人员的比例从六成下降到三成,在劳动所得上也实行分类分配,尽量向检察官倾斜。

  2004年11月10日,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要求深入推进以检察官为主体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近四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分类管理重新配置了检察权,突出了检察官在检察机关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回归了检察官的本质属性,代表了检察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大方向。

  今年8月2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两官法”实施情况报告时,引用了重庆等地检察院分类定编、分类管理的鲜活事例,对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评价。顾秀莲副委员长还同时透露了关于落实检察津贴、出台检察官等级评定和晋升办法、不得要求检察官提前离岗和退休等种种“利好”消息。

  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保障制度的逐步落实,一个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将逐步建立起来。

  人尽其才百事举,才尽其用万业兴。检察事业有了英才汇聚的今天,就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滑宝霞 范子文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