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河南特色村(一) “猴乡”赵湖的三代“猴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04:09 东方今报

  

发现河南特色村(一)“猴乡”赵湖的三代“猴事”

  自2004年始,中共中央先后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线图,而且是广大农民担当“主角”的大舞台。现在,数年过去了,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在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今报带你走访中原特色村,展现河南乡村力量。

  □今报记者 张定有 通讯员 王冬安/文图

  赵湖村位于新野县北,自南阳市区沿南(阳)新(野)公路南行35公里,赵湖村就在公路东2公里的地方。

  赵 湖 村 有1600口人,几乎全姓赵,是新野有名的小康村,驯猴、养猴、耍猴的收入都属于隐性收入。村支书私下透露,猴产业给村民带来的收入,每年不少于300万元。据了解,从耍猴到驯猴再到发展猴产业,三代赵湖人经历了不同的“猴事”。

  赵根田:为生计扛着猴子走遍全国

  78岁的赵根田从16岁开始耍猴,71岁收手,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像我这个年龄耍过猴戏的人,村里只剩3个了。”昨日,赵根田介绍,他16岁那年,用一担麦子(100斤)换了一只猕猴,开始闯荡江湖。

  赵根田说,他们那一代耍猴人只图个填饱肚子。每年秋天收完秋种上麦子后,赵根田就和同村两个邻居出发了,大家担着道具和猴子,一路步行,不管是集镇、县城还是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我们耍的都是传统猴戏。”赵根田说,传统猴戏就是“掀箱子出脸”。演出的时候,猴子根据耍猴人的指令,掀开装道具的箱子,依次取出古装戏中的帽子、服装和脸谱,再根据耍猴人的唱词,做出符合剧情的动作。“打开柜,掀开箱,请出来文正装一装。四月八里麦梢黄,文正陈州去放粮,放粮路过太康县,见位民女把轿拦。”赵根田唱起戏词来仍脱口而出,唱腔中,有豫剧、曲剧和越调的成分,韵味十足。“那时候耍猴都是步行,还得经受风吹雨淋。有时候,衣服半月也不能洗一次。”赵根田说。

  赵新甫:进城演猴戏遭遇烦心事

  阳光下,60岁的赵新甫正在晾晒箱子里的脸谱和帽子。他说,这套行头几乎失传。赵湖村传统猴戏所用的道具,都是村里叫丁连仓的艺人制作的。10多年前,丁连仓去世,再没人会做这种道具了。

  赵新甫耍了30多年猴,如今堪称全村艺人中的老大。与赵根田等老一辈艺人不同,赵新甫已不再耍“掀箱子出脸”那一套了,而以打篮球、骑车子、耍飞刀代之。音乐一响,他训练的猴子还能跳出很时尚的街舞。

  赵新甫说,猴戏的目的是让观众取乐,然后高兴地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时代不同了,就要加进去点新内容。

  靠耍猴戏,赵新甫每月能挣2000元左右,全村目前有40多人像他这样在外走江湖。

  如今,赵新甫们外出表演不用挑担步行了,一般都搭乘班车,但也有新难题。赵新甫说,以前外出都带一条狗,与猴同台演出拉车、耕地等节目,但好多城市现在都禁止养狗,汽车也不让上,狗就渐渐退出了猴戏舞台,这是猴戏的一大损失。同时,好多城市可供演出的场地越来越难找,每到一个城市,他们只好混迹在农贸市场。

  赵新安:用猴文化吸引外地游客

  53岁的赵新安是赵湖村的村支书,他介绍,由于熟知猕猴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近年来,赵湖村出现了一批捕猴人。这些人平时务农,秋天和冬季的时候结伴到外地猎捕猕猴,然后把捕到的猴子驯养后卖掉。“猕猴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是不能随便猎捕的。”赵新安说。有些地方为维护当地生态,会有计划地批量猎捕一些猕猴。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就是这样。“我们接到最大的订单是一次性捕猎500只,需要150多人集体协作”,赵新安介绍,捕到的猴子在当地林业部门办理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后,往往由村民以每只1000元左右的价格收购,驯养后再交易出去,每只可卖到4000元左右。

  去年4月,赵新安通过招商,在村北建立了一个驯猴场,一期工程建了3个养殖区,专门从事猕猴的繁殖、驯养。目前,该驯养场内的猕猴已有700多只。

  赵新安还想挖掘、整理村里的猴文化,排演不同时代的猴戏在村里常年演出,吸引外地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他说,县里除了对这里的猴戏申请作为非文化物质遗产外,还将在近期组织民间艺人,进行一场猴艺大赛。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