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人生的副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3日08:55 南方日报

  看科学家谈文学,是从职业文人那里得不到的一种阅读经验

  成就人生的副业

  ——读陈之藩《寂寞的画廊》

  文/赵允芳

  关于陈之藩,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小故事。这是2006年南方都市报对陈之藩的一次采访中所披露的他与胡适之间的一段佳话--

  胡适曾经借钱给陈到美国读书,当陈准备归还最后一笔钱款时,胡适突然来了句:“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的。”

  这个小故事起初有点让人忍俊不禁,之所以有此反应,是因为胡适的这句话出台的时机实在巧妙,为何恰在“陈准备归还最后一笔钱款时”?!如果一开始就好心地说了,或许自此就没有了这段文坛佳话罢。不过,这话里的一丝文人式的做作,不仅不令人反感,还能博人开怀一笑。因为这段小史还足以给人留下另外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昔日文人“相重”的那层暖意。而历史留给我们的“相轻”的故事恰是太多了,读来总觉得令人齿冷心寒。

  在这层暖意笼罩之下,胡适投入产出的“利息”是可观的。

  这“利息”不仅是陈之藩后来成就的电机科学,也许更指他的一篇篇散文。

  专业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体现,而散文,作为一种人生的副业,却足见一个人的情怀与智慧。用作书名的那篇《寂寞的画廊》,我很喜欢。他的前任杜博士离开了执教的南方一所学校,于是请了他来,校长很坦白地解释了杜博士走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寂寞。”世界上难道还有不寂寞的地方?热心的老房东有三个儿女,但在宽大的古堡式的建筑里,“出出进进的却只有两个生物,老太太和我。”永在的,“只有风声、水声,与无涯的寂寞而已。”最喜欢文章里的一个情形:一位电机专家深夜捧读伍尔夫的《无家可回》,以及他与寂寞的房东老太太在无边的静夜里总是以互相敲敲房门致意的温暖方式。

  “那时候我觉得他的散文不如我写得好(笑),更不用说后来了。”引号里的“他”,是指沈从文,而“我”,自然是陈之藩,看得出,他很看重自己的副业身份:散文家。后生小辈也许会觉得这话有点狂。但是一旦想到他们都曾是从新文化运动的狂人时代走出来的同一代人,就会忍不住去原谅和欣赏他的狂。陈之藩没写过小说,如果写了,或许真可以与沈从文做一次比较研究。因为看科学家来谈文学,是从职业文人那里得不到的一种阅读经验,那一代人常有的游历与在科学文学各领域间的徘徊,使陈之藩其实更多地显示出一种比较文学与学科跨越的优势,也因此常有不一样的领悟,其散文往往更具人文色彩,比喻联想也别开生面。比如他说科学界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其实相似,有人先唱出了最好的诗句,别人也就不必再唱。科学家也经常能叠出诗歌一样的句子,像“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就是出自法国数学家庞卡立之口。在他的笔下,我们发现科学家原本就是使用另外一套语言符号作诗的诗人,两者甚或还有一个共同处,“人类是在一个锣鼓喧天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在诗及科学里也得不到片刻的安静。”这不正是我们这一时代的情景写实?

  《寂寞的画廊》

  陈之藩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