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并不只是一个“谢”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3日21:59 东方网-劳动报

  某地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后不知感恩,最终被取消了受助资格。前不久,此事一经媒体披露,“感恩”二字就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热点。那么,帮助了贫困学生,是否一定要“有所回报”?报答的方式是否仅限于写一封感谢信、打一个电话?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感恩?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部分曾经受助的困难学生和家长,就这些问题请当事人“现身说法”。

  写封信打个电话并不难

  喻珏———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大二学生

  背景6岁那年,小喻珏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就剩母女俩相依为命。不久,小喻妈妈所在的纺织厂又因效益不好倒闭,家里就靠每月几百元的下岗工资勉强度日。但纺织工会并没有忘记这个普通的贫困家庭,不仅每次开学送去助学金,还特意安排他们家和纺织集团副总裁朱勇结对助学。

  喻珏说实话,刚开始结对助学时,看到家里突然来了陌生人,年少的我还挺排斥。因为家里困难,我在学校里曾经被小朋友嘲笑,幼小的心灵经不起一点波动。

  然而,结对助学后,纺织集团副总裁朱勇叔叔不论工作多繁忙,每逢春节、中秋、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都会提着月饼、水果去看望我们。前两年,我参加高考时,朱叔叔很关心我填报志愿的情况,多次提出了填报专业的建议。正是在工会和朱叔叔年复一年真诚帮助下,欢笑才重新回到了我们这个贫困家庭。我每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返校回家,我常会给朱叔叔打个电话,汇报一下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朱叔叔聊聊天,感觉心里很开心。

  湖北几个贫困大学生被取消受助资格,表明这些大学生在人格塑造上确实有所欠缺。就算将一块石头扔到水里,都会泛起涟漪,更何况是接受捐助的贫困学生呢?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参加捐助的叔叔阿姨肯定不指望有什么回报,但说声谢谢、打个电话或者写封信应该不算困难,为什么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呢?

  我在填报高三志愿时,选择了社会工作系,就是想在毕业后做一名社工,帮助更多困难群体,回报社会对我们家的关爱;在学校,我参加了学校志愿者服务总队、学生会社团活动,另外,我还是纺织工会志愿者的一员,在今年5月份为高三学生提供填报志愿的咨询和指导……

  感激将永远珍藏我心中

  徐雯———复旦大学哲学系一年级学生

  背景刚读小学三年级时,徐雯的一场大病打破了三口之家的平静生活。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综合征,一个复杂难懂的医学术语,在抢救小徐雯的过程中,医院接连发出三次病危通知,普通的工薪家庭不仅用尽积蓄,还举债累累,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家里前前后后共用去了20多万元。

  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父母所在单位送来了慰问款,工会还帮助徐雯联系了结对帮困的资助者,最终在四方援助下,小徐雯的顽强生命力战胜了病魔,她不仅渐渐康复,还一边治疗,一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复旦大学哲学系。

  徐雯是社会的关爱让我们三口之家一步步走出了困境。至于资助自己的那位叔叔,印象倒是不深。我在助学座谈会上见到过一面,平时叔叔的工作太忙,我们也没有太多联系。考取复旦大学后,我爸爸买了很多巧克力带到单位,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叔叔阿姨。虽然,我和那位结对的叔叔联系不多,但我会将这份感激藏在心里,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激励自己,像叔叔那样去帮助我身边的困难家庭、患病的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认为,感恩可以面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叔叔阿姨说“谢谢”,但也并不一定要如此,感恩有很多种的方式。

  工会干部:别让受助者郁结巨大压力

  慈善是发自内心的付出巴士集团工会主席夏家隆类似的结对助学活动,在我们集团也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但是,在结对过程中,我们主张不将领导干部的姓名、职务告诉受助家庭。一方面,结对助学代表了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关爱,我们资助困难学生,是一种付出,个人不需要任何感恩、回报;另一方面,将领导干部的姓名公开,从某种方面来说,会给受助家庭造成心理压力和种种负担,有些家庭可能会登门感谢,这反而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我个人认为,扶贫帮困、慈善捐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付出,不应该有一报还一报的思想。作为捐助者,不应该去指望受助者有所表示、或者单纯地期待受助者的一声“谢”字。从另一方面来说,受助者表达感谢的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向捐助者写封感谢信、送点礼物。

  受资助贫困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以自身的力量再去帮助其他人,这是一种最好的感恩方式。

  我认为,感恩其实很简单。敬老爱幼、关心父母、帮助别人、参加社会志愿活动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无不表达了受助者的感恩意识。资助者不应简单看问题纺织工会女工生活部副部长汪叶慧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中,曾经发生过两件令我们震惊的事:那一年为了召开助学座谈会,我们特意邀请学业有成的优秀受助学生发言,没想到一位刚考入重点大学的女孩不但拒绝了邀请,还与那些帮助过她的好心人断绝了来往;另一位刚考入重点中学的男孩则寄来一封回信,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别来烦我”。

  这两件事令我们深受触动,工会助学怎样才能帮到点子上?事后我们了解到,贫困的经历令这些孩子自尊心特别强,不想被别人瞧不起。其实,5名被取消助学资格的大学生可能不懂如何表达感激、可能性格内向,也许并非没良心的“白眼狼”。因此,我认为,资助者不应该简单地看待此类社会问题。

  施恩图报是假“慈善”

  闵行区总工会洪岩许多企业都把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反哺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义举,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社会风习,但企业家却因为一年多都没有接到受资助对象的来信或电话,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一事,却让人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知恩图报,乃人之良德,但施恩也图报,这其实是一种有附加条件的资助行为。并非出于纯粹的善心而行善,这是一种“假慈善”。当下很多新富阶层热衷于以大吹大擂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赞誉”和受资助者的感恩戴德,这实在是另一种为富不仁的表现。一些富人做善事的动机令人怀疑,而一些组织者的行为也值得商榷。为了营造所谓的氛围,让接受资助的学生在舞台上大唱《感恩的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表感激之词,这等于是用一种温柔的方式残忍地剥去贫困学生身上仅有的一件外衣。困境中的学生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更需要精神的关怀,真心希望“金秋助学”能少一些慈善的作秀,多一些人性的闪光。

  教育孩子报答社会帮助他人

  徐小华———闸北区经贸公司职工

  背景1999年,徐小华被查出患有食肠癌,手术治疗后本以为一切都在慢慢好转,谁知几年后,尿毒症的阴影又一次笼罩在她身上。接连两次来袭的病魔并没有击垮徐小华,在家人的鼓励和社会的关心下,她坚持治疗,以顽强毅力抗击命运。其间,她爱人患慢性肝炎也长期病假在家,两人每月的病假工资加起来不过一千多元,但患尿毒症血透,一年自付的医疗费就需2万元。

  徐小华前几年,在闸北经贸公司的牵头下,我儿子也幸运地成为结对助学对象。在捐助者的资助下,孩子今年顺利考上了大学。作为长期接受社会帮助的困难家庭,我一直教育儿子要心怀感恩。尽管我们平时同捐助者联系不多,也不好意思多麻烦别人。但我们经常告诉儿子,今后大学毕业了,家庭经济好转了,我们也要去帮助更多更困难的家庭,我想,这也是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的一种回报吧。现在,儿子长大了,也越来越懂事了(说起儿子懂事,徐小华露出了一丝欣慰笑容)。每次放学回到家中,儿子总是很主动地做家务,给他爸爸捶背,让我多休息;出去倒垃圾,他会将邻居门口的垃圾一起带走;在公交车上,他总是第一个站起来为老人、孕妇让座……看到孩子能以自身行动报答社会、帮助其他人,我们感到特别高兴。

  作者:王枫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