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英的“白领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9日05:5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李汝英的“白领传奇”

  ——从李汝英的变化看我市失地农民的就业破题

  2006年2月17日,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就业中心收到一封感谢信: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电脑技能培训,在年底的一次招聘中,有幸被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MPS)录用,这份工作给我和我的家庭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我特别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失地农民的关心和帮助……

  写这封信的,是辖区原清平村五社的李汝英,是高新区一名曾经靠庄稼吃饭的普通农民,感谢信的由来,还得从那一年的变化说起。

  这一年,因为成都高新西区产业发展需求,李汝英家的土地被征用,这名年近40岁的农村女子,与她的丈夫成为了失地农民。一时间,一切都变了,而对于这些变化,李汝英甚至感觉有些无所适从。

  彷徨中,她波动过,甚至不能理解,生活的轴心,除了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以外,还能围着啥“转”?除了种地,我还能做些什么?直到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电脑技能培训、推荐就业……一连串曾让李汝英不会去想、不敢去想的事情,在她身上,在她家人身上,发生了。

  5年时间,无非是“春割秋收”自然定律的短短5个轮回,而这5年,李汝英的三口之家,经历过无所适从的“阵痛”,经历过搬新居、找到工作、入社保的欣喜。消逝的5年,对于这个普通家庭所经历的变迁而言,却是无可消逝的,点滴汇集,不得不说,那是一次改变他们一生的“蜕变”。

  记者手记

  从“庄稼人”到“上班族”

  5年前,她是一名农村妇女,春耕秋收,周而复始,从未曾想过5年之后,她能走出田间,到国际大公司打工,用英语交流,用键盘打字,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

  5年前,她从未曾想过5年之后,她和丈夫的收入,不仅能供养孩子读书、成长,还有“闲钱”规划一家人的国庆出游,如今一个月的收入,比以前种庄稼一年还多。

  在翻阅老照片时,李汝英以及她家庭5年来的变化,甚至连她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5年,李汝英的穿着变了,谈吐变了,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根源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搬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带给李汝英一家的,除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更带来了就业机会,带来了从庄稼人到“上班族”的生产方式之变。

  失去土地那一刻,李汝英也曾彷徨过,沮丧过,那是他们一家的希望,但这样的彷徨、沮丧只是暂时的。参加了失地农民免费就业培训,第一次学习用电脑打字,第一次参加国际企业面试,第一次有了稳定的工作……从“朝五晚九”的农村妇女,到“朝九晚五”的外企员工,年近40的她,生活得更加自信更有光彩。

  李汝英一家的变化,并非是一个特例,她的两个弟媳,她丈夫的妹妹,都到电子科大当上了保洁,每月拿工资有社保,而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变化,在我市还有很多。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优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的系列举措,正在让无数个家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2003—2005农民李汝英

  凌晨2点,李汝英和她的丈夫周正才拉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来到村口的农贸市场门外,丈夫卸下白天从地里打捆好的新鲜蔬菜,准备“打批”卖出去,李汝英则开始生火,准备卖汤圆、面条。

  2003年2月,隆冬深夜的街头,空气似乎冷得快要凝结。和平常一样,凌晨2点,李汝英和她的丈夫周正才裹着厚厚的棉布大衣,拉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来到村口的农贸市场门外,丈夫卸下白天从地里打捆好的新鲜蔬菜,准备“打批”卖出去,李汝英则开始生火,准备卖汤圆、面条。

  临近凌晨4点,农贸市场批发蔬菜的人群渐渐散去,李汝英和丈夫也准备收摊回家休息,数数卖菜、卖饮食的收入,除去本钱,大概有10多元赚头。回到家中,儿子周涛睡意正酣。稍稍休息两三个小时,李汝英准点起床给丈夫、孩子做早饭。

  李汝英的能干、肯吃苦,是村里出了名的。农忙的时候,她种水稻、小麦,一个人就能干完2、3人的农活,趁着农闲,她还在附近一家小印刷厂打零工。丈夫周正才则在附近和人合伙,揽些木工活儿,虽然收入不高,但总能贴补点家用。

  周而复始的忙碌,习惯了也就不感觉有啥累——毕竟,孩子正在念初中,今后上学,都得需要钱,能挣就挣,能省则省,李汝英已记不清有多少年没给自己添件新衣裳了;毕竟,种庄稼打零工,积攒点钱不容易。在李汝英眼里,成绩优异的儿子,是她的骄傲。她总念着,儿子能走出去,像城里人一样,过上“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生活,日复一日地继续着,直到2005年——由于发展产业需要,李汝英所居住的清平村五社被列入了拆迁之列。

  顷刻间,李汝英感觉有些“找不着北”,土地都没了,一家人靠啥生活?打零工终究还是没保障。一家人住哪儿?还有娃娃的学费……都快40岁的农村女子,没有一技之长,到哪里打工会聘你?“能干”的李汝英,一下子懵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汝英和丈夫观望着、彷徨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合作街道为失地农民建起了技能培训标准实操教室,电脑、机械加工、家政、缝纫等培训一应俱全,在这里,辖区失地农民不仅拥有一次全免费培训机会,每天还有6块钱的生活补贴。

  这天,李汝英和村里一群姐妹一道,来到技能培训中心一探究竟。分类齐全的学科、高配置的设备、“一条龙”的就业机制……这样的“阵势”,是李汝英始料未及的。而“学一技之长,失地不失业”的几个金黄大字,也让李汝英感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或许真的来了。

  一改来时的迷惘,李汝英在姐妹中头一个报了名,参加街道开办的第一期引导性培训班,以及第一期失地农民免费技能培训。

  2005—2006学生李汝英

  在结业考试上,李汝英灵活自如地完成了办公文档操作,没有一个失误地完成了字符输入。拿到技能证书的那一刻,李汝英紧紧地捏着“红本本”,似乎握住了开启未来生活的钥匙。

  2005年5月,合作街道第一期失地农民免费技能培训开课,李汝英走进了人生的“第二次课堂”。开课头一天,李汝英拿着坐牌,早早地来到教室。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此情此景,不经让她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还在念初中的她,也有着走出田坎的“抱负”……如今,孩子已经念中学了,自己终究还是回到了庄稼地。

  “李大姐,你咋个跑来学电脑了?开机、关机都不会,一楼有家政班,你去那个班合适些。”

  “图个新鲜,学学呗!说不定我就真当上打字员了。”

  其实,只有李汝英自己明白,报名参加电脑培训班,并不只是“图个新鲜”,也不是只想当名打字员,政府花了这么大力气,为失地农民建起实操教室,“手把手”教技术,得珍惜机会。“我是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一个,也要当最勤奋的那个。”李汝英暗自给自己打气。

  然而,摸惯了锄头的手,在键盘上敲打,却并非也是如此轻盈。

  第一天上课,辅导老师教授指法,她才发现,键盘上的26个英文字母,几乎一个不识,晚上回家,李汝英带着指法键盘板,“请教”儿子,一边学字母,一边背字根,“朝九晚五”的学习时间,变成了“朝五晚九”,甚至早上做饭时,手里都拿着计算机课本。

  一个月下来,在结业考试上,李汝英灵活自如地完成了办公文档操作,没有一个失误地完成了字符输入,跻身班里结业成绩前十。拿到技能证书的那一刻,李汝英紧紧地捏着“红本本”,似乎握住了开启未来生活的钥匙。

  2006年1月,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MPS)开始在蓉“招兵买马”,为将于同年2月投产的生产线作准备。合作街道及时与公司联系,并达成协议,拿出部分岗位,优先招募高新区失地农民,表现突出的李汝英,则是此次选送的“候选人”之一。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汝英向办事处提出了一个“请求”——她想要应聘的,不是公司保洁员,而是生产线操作员。

  2006年2月6日,李汝英穿上特意添置的职业套装,将头发盘成髻,准点到达面试现场。头一次直面大企业的招聘“阵势”,这名农村女子言谈举止间虽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但她的执著与奋进,让考官们印象深刻,几轮面试下来,李汝英被破格录用。

  好消息接踵而来。几乎是同一时候,丈夫周正才参加了街道组织的财务进修班,为人正直的他,通过街道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当上了清平村村委会会计,一个月工资600元左右。周正才觉得满足,在村委会上班,一来稳定,二来离家近,李汝英上班时,他可以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

  同年7月,儿子周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郫县一中。

  2007白领李汝英

  来到工厂,李汝英换上“白大褂”,将头发盘起,戴上帽子,准备交接班;在生产线上,李汝英熟练地操作着全英文的机械设备,点击计算机操作平台,进行集成电路测试……一切都游刃有余。

  9月25日,李汝英上的是晚班。上班的地方,在成都出口加工区,离家2、3公里距离。骑着新买的电动自行车,李汝英哼着小曲,偶尔还会碰到同在MPS上班的姐妹。

  来到工厂,李汝英换上“白大褂”,将头发盘起,戴上帽子,准备交接班;在生产线上,李汝英熟练地操作着全英文的机械设备,点击计算机操作平台,进行集成电路测试……一切都游刃有余,让人想象不到,在这副“全副武装”的行头之下,那个正在浏览英文操作界面的女子,在两年前,还是只会锄田种地的农村妇女。

  动作娴熟自如,英文琅琅上口……走出田间地头,放下锄头敲起键盘,这样的改变,对于一名只读过几年书,种了几十年庄稼的李汝英而言,绝非易事,用李汝英自己的话来说,她每天都必须“长进”。

  按照公司规定,MPS员工每半年都要接受优胜劣汰的员工考试。第一次考试大约在去年2月,距离MPS投产还有几天时间,“当时,考卷发下来时,我一下子就懵了,几乎全是英文,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算了,肯定不行,放弃算了。”考虑到李汝英的实际情况,公司决定给李汝英留些“缓冲时间”,让她自学“充电”。

  放弃了最初“想逃”的念头,拿着公司准备的实用英文资料,李汝英在街道帮助下,找到技能老师开始“恶补”英语。上白班,李汝英就晚上“啃”单词;上晚班,李汝英就一大早起床练发音……丈夫做好一切家务活,让她在工作之余,有足够时间学习,儿子则当上妈妈的“家庭教师”。

  一个晚上,李汝英抱着英文书,突然想起了几年前,她和丈夫凌晨推车出去卖菜卖汤圆的情景,同样是在凌晨2、3点,同样在为生活奔波,但如今,她还有她的丈夫,都已不用在隆冬的街头生火等生意上门,他们都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李汝英回过神来,埋下头,继续练习……

  半年过去了,在接受第二次公司考试时,李汝英的答卷让所有人出乎意料——不仅工作流程检验题全达标,就连英文翻译、注解考题,她也几乎是满分。而今,工作表现突出的她,也成为公司主管们频频提起的“典型”。

  最苦的日子,过去了,最难的日子,挺过了,李汝英一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拿出家庭账本,李汝英合计了一下,除去社保、住房公积金,她每月工资拿到手里就有一千六七,丈夫每月600元左右,如今一个月的收入,比以前种庄稼一年还多。

  国庆大假这几天,李汝英一家三口到温江“国色天乡”去玩了一天。“以前种庄稼,哪有啥闲钱出去玩,儿子上学都还得拉下脸,到处去借钱,打心眼里根本就没这念头,现在家头宽裕了,有点时间,我们还是要带娃娃出来多见点世面。”周正才回过头看看妻子,“她平时工作很忙,这不,趁有空,还打算进城去给她买件好看的衣裳。”

  数据说话·飞跃

  全市劳动力登记失业率下降

  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有48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创造了就业增长高峰。同时,全市劳动力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下降态势,从2002年的3.99%下降到2006年的2.89%,达到5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达15.0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岗位8万人以上,为历年之最。

  全市城镇家庭就业人口增长

  十六大以来,我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城镇居民就业压力明显改善。资料显示,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的就业人口为每户1.56人,比2002年每户增加就业人口0.23人,增幅为17.3%,就业人口占居民家庭人口的比例也比2002年高6个百分点。

  缩影背后

  人往哪里去?成都有答案

  曾经扛着锄头、如今敲起了键盘;曾经凌晨推车出去卖菜、卖汤圆,如今抱着英文书学习……这样的蜕变,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是不易的,对于一个几十年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而言,更是何其不易。但此情此景,对于已经变成产业工人的李汝英来说,已经不再是难事,而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常事。更值得欣喜的是,一个就业岗位,不仅解决了她的生计问题,更点燃了她的生活热情。没有后顾之忧的她,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为不懈的努力。

  当然,正如我们所看见的,变成产业工人的,不仅仅是李汝英,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失地农民以及吸纳了很多失地农民的社区。以故事女主人公李汝英居住的顺江社区为例,就业率就达94%。再以武侯区簇桥街道团结社区为例,曾经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的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如今成为了充分就业社区……

  关于“人往哪里去”的就业之困,我市早在几年前便开始破题。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一直是一项十分突出的任务。2003年8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实现工业新跨越、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增创服务业新优势的“三新”目标。从2005年起,市委、市政府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给每个年份“定名”:2005年为“项目年”、2006年为“加快产业发展年”、2007年为“‘三新’突破年”。同时,成都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思想,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比如大力发展的旅游、会展、家具、鞋革等产业,都具有强大的就业带动力。

  同时,通过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全市的再就业人员和农民享有了免费接受培训、就业援助和创业优惠等待遇。全市就业容量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就业与经济同步发展,3个圈层就业协调发展,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5.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据2006年上半年开展的就业实名制调查,已转移就业201.42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89.3%。

  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成都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居民,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更加就业充分、收入增长、享有保障,共享城市化、现代化的实惠和文明。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