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寻找河南特色村之奶庙村 培植的花木秀到了中南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06:19 东方今报
□今报首席记者 余超 实习生 李光远/文图 奶庙村位于信阳市潢川县城南4公里,全村546户,2160个村民。他们不种粮食,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花圃基地。如今他们培植的花木送到了中南海,很多村民种花、种树、培植盆景发家致富,80%的村民盖起了小洋楼,还有50多户村民买上了小轿车。 卖花郎:挑着扁担周游全国 虽已深秋,奶庙村却依然一片葱郁。在奶庙村村口下车,一望无际的花木立刻映入眼帘。如果不是路边醒目的“花圃洽谈接待处”招牌,你也许会以为自己走进了世外桃源。“听说记者来采访,我直接从花圃过来了。”50多岁的村主任魏泽宝迎了上来。说起村里花圃的情况,魏泽宝滔滔不绝。 奶庙村原本地少人多,种粮食不够吃,后来都改成种花木了,“一粒粮食都不种了”。奶庙村养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据说那时村里有户姓沈的花农,养花出名后几盆盆景被选进了宫中,后来村里养花的技术便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前,村里的卖花郎背着筐子、挑着担子,徒步到全国各地去卖。卖不几个钱,还经常被土匪打劫;去汉口卖花的最多,有时候运气好,卖到酒楼里,一盆好的盆景能卖到一个大洋,够一家一个月的花销。”魏泽宝说。 如今挑担卖花的老人大多已不在了,现在卖花也不用到处推销了,很多客商慕名而来,所以村里人自发成立花圃接待站。“我就是一个接待员。”魏泽宝说。 黄希成:打响花木品牌第一枪 奶庙村养花历史虽悠久,但真正打响品牌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这都是黄希成的功劳。”魏泽宝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奶庙村开始有人走出去联系花木订单了,20多岁的黄希成就是其中之一。“刚起步时非常艰难,黄希成也不爱说话,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联系到客户。”但凭着实在、韧劲,黄希成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终于在郑州承包了一个大型园林规划工程。“黄希成一下子发了,他自家的花圃种的花木不够,村里十多家花农都跟着沾光了。” 随后,黄希成成立了自己的园林公司,第一个走出去,联系项目,专门提供大型工程的园林规划的花木。“后来他全家都搬到了郑州,现在的资产早就过亿了!” 叶照森:建起村里首栋小别墅 在奶庙村村口的柏油马路旁,坐落着两座新颖别致的别墅。房前屋后,一尘不染;院子里点缀着奇花异石,各种各样的园林植物造型,透出主人的独具匠心。别墅的主人是该村的两位青年农民——叶氏兄弟:叶照林、叶照森。“提起叶氏兄弟,十里八村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魏主任说。“他去洛阳联系客户了。”叶照森的妻子薛世琴正在院子里给盆景浇水,“它们珍贵着呢,得细心照顾。”“这是白蜡,至少也有200岁了。”薛世琴笑着说,“别看它样子不怎么样,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一盆能卖上好几万元呢!” 薛世琴说,早年单凭种树不挣钱,后来大家就弄这种更加有技术含量的玩意儿了。“盆景销量好,价格也高,当然也比较费工夫。”魏泽宝说,现在全村男女老少,没有几个不会做盆景的。 靠着盆景样式新颖、联系客户及时,叶照森早早地发了家,买了辆小轿车。2003年,他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两层的别墅,同年年底,他还和堂弟投资2000多万元,在武汉成立了绿化公司。 男花魁:农民园林设计第一人 叶氏兄弟中,叶照森通过扩大销路营销花木赚了钱,叶照林却通过闷在家里搞园林设计发了家。 叶照林家的别墅里,盆景造型奇特而且有艺术感。叶照林告诉记者,他从小酷爱美术和园林设计。初中毕业后,一个人在自己家的园子里“捣鼓”花草树木,然后用笔涂涂画画。 开始的创作很艰苦,“我经常画到半夜,有时候做梦都是在想怎么设计园林更合理,更有美感”。后来在县城的美术班学了一段时间,叶照林在设计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村里哪家有什么规划,总是请他这个土生的设计师去指导一番。”魏主任说,“他也算是我们本地的大能人了,坐在屋里就把花圃卖出去了。”所以村里人都戏称他为“男花魁”。 1999年,叶照林在村里率先买了电脑,他从最基本的打字开始,自学计算机知识。后来他又买来了专业的网络绘画软件,用电脑进行园林设计。 如今,叶照林不但是平面设计的高手,三维动画的水平也相当厉害。在他的设计室里,他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设计的长达10分钟的虚拟园林三维动画片段。 今年春天,叶照林成功设计布展了潢川县首届花卉园艺博览会主会场,并以一组巨型组合景观作品艺压群雄,荣获一等奖。叶照林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设计能在全国叫响,也能设计出几个像苏州园林那样的作品。 从“花魁”的小别墅出来,魏泽宝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奶庙村的花木、盆景,就连中南海里的常青树,有好多都是从奶庙村运送过去的。 “我们要把奶庙村的品牌打得更响,不但国内有,还要把它们出口到国外去。”魏泽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