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深情唱《渴望》(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04:18 华龙网-重庆晚报

  

易中天深情唱《渴望》(图文)
易中天教授为《名人堂》题字,左为本报总编辑石刚。
易中天深情唱《渴望》(图文)

  

易中天深情唱《渴望》(图文)
易中天深情唱《渴望》(图文)

  “(重庆市民)对不起,我来晚了!”昨日下午5时,在三峡博物馆手稿捐赠仪式暨媒体见面会上,易中天着一身黑衬衫、米色休闲裤亮相,接过话筒便致以诚挚的歉意,举止蔼然得令全场顿生暖意。虽然经历了舟车劳顿,但在昨日见面会上,易中天全程仍表现得十分积极,言语机敏,庄谐杂出,说到酣畅淋漓处,甚至还动情地唱完了《渴望》主题曲,借以酬答重庆市民的厚爱。

  还债记:我欠重庆很久了

  易中天在开场的发言中坦诚表示,重庆一直是他想来也该来的城市,但因种种原因延宕至今。“在今年9月一次媒体会上,我就宣布除已承诺的,不再接受任何公开讲演等邀请。而重庆正是我承诺过要来的城市,因此一直有亏欠之感。”易中天透露,因为他的著作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这4座城市一直销量最高,长期盘踞在销售排行榜的前几名,在其他3座城市他都做过公开演讲和签售,唯独在重庆没有。他郑重表示,在今年中国内地,面向市民的讲座中,此次来渝的活动是最后一次。

  不过,在前来“还债”的同时,易中天也表示有些“债”一时难还。在被问到不久前他出版了新著,解读成都城乡统筹建设的《成都方式》,而重庆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否还会有一本《重庆方式》?而早年的《读城记》中为何没有重庆?对此,易中天表示,《成都方式》其实是他2005年因一偶然机会,在成都住了2个月调查采访后写成的,如今,他无法承诺写一本《重庆方式》,因为他的境遇已与2005年不同,他似乎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的自由去作田野调查。而当年在《读城记》中未书写重庆,是因为对重庆的了解不够。“这么重要的城市,我实在不敢妄言!”

  学习记:在重庆上了一课

  虽然已是声名煊赫的教授,易中天昨日仍表现得虚怀若谷。他屡次表示,“这次来重庆,希望能从市民那里学习,向各位和我接触的朋友学习”。他称,在抵达重庆后的这几个小时里,就已有所收获,且是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有了答案,而这位启悟自己的人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

  “这个见面会之前,我和王馆长聊天,王馆长在谈到博物馆时就表达,文物不能交流,历史也只能与懂历史的人交流,而这些都需要转化为文化才能交流。”易中天就此说,这对他启发很大,之前围绕《百家讲坛》就有一个争议,即《百家讲坛》到底是学术传播还是文化传播,两方各执一端。而王川平馆长的观点就让他忽然悟到,他们这些学者需要做的工作其实应该这样说:转化为文化的学术传播,即应把学术转化为文化,再予以传播。据易中天说,他会当晚就把这一心得传回北京。

  易中天还透露,之所以他要把各种公开活动告一段落,是因为他们这些“文化电视人”根基在学术,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回到书房,潜下心来读书,才能奠定下一步的传播,“而我如今已很长时间没有好好读书了”。

  感恩记:高歌《渴望》谢厚爱

  易中天之前在武汉大学举办人文讲座时,不但讲了话,而且还唱了歌。昨日就有记者问到,是何原因让他有此冲动?易中天解释说,10日回母校武汉大学,主要是为了以已故恩师胡国瑞教授之名设立奖学金。而同时,正适逢恩师诞辰100周年、母校武汉大学成立80周年,且他很久没回母校了,各种因素奔凑齐聚,令他有感于心,依照中国古人“赋诗(在古代歌曲也是诗)言志”的传统,便借《渴望》主题曲发抒意绪。“有过多少往事,仿佛都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都还在身边……”易中天说,这些句子都是他真实心情的流露。

  而在被问到成名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时,易中天毫不迟疑地说,是“感动”,“当我每到一处,看到那些你们所谓‘粉丝’的人,对我的著作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喜爱,我就很感动。特别是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喜爱让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奉献更多”。

  也许是接续着了这种动情真挚的气氛,在见面会的最后时刻,应现场记者的要求,为表达对重庆市民的谢意,易中天竟慷慨地展露歌喉演唱《渴望》,且声情并茂、一字不落地唱完,“……咫尺天涯皆有缘,此情温暖人间”,掌声雷动,余音袅袅。

  记者 刘帆洲/文 吴子敬/摄

  今日“论英雄”期待交锋

  欣然为本报《名人堂》题字

  今日下午2时,本报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名人堂》第三课开讲。易中天将在人民大礼堂进行题为“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互动式讲座,他将现场细品三国中的人物。

  在昨日的易中天手稿收藏仪式暨媒体见面会上,本报总编辑石刚代表《重庆晚报》介绍了《名人堂》活动的定位和具体情况,表达了作为坚持“责任传媒,个性大报”理念的都市报,在城市文化建设上的点滴努力。

  《名人堂》

  无门槛惠及市民

  石刚总编辑介绍说,重庆晚报《名人堂》主题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说‘聊斋’”、“导演冯小宁《青藏线》上说电影”两课。其主旨是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名人,包括文化、艺术、健康、财经、时尚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渝举办讲座,就市民关心的话题作深入探讨,并和市民面对面互动交流,让市民切实地丰富精神、享受智慧、增益见识。且该活动无任何门槛,一律采取免费索票的公益形式,无差别地、最广泛地惠及市民。石刚总编辑展望称,“像易中天先生形容《百家讲坛》是‘学术品位、大众口味’一样,《名人堂》也争取把这个定位作为自己的标杆,努力把该系列活动办成一个重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事”。

  石刚总编辑对易中天教授能带来《名人堂》的第三课非常感谢且期待,他最后表示:“易中天教授曾经很谦虚地说自己愿意为大众多做些‘学术面包’,那么,我们今天就让重庆市民也能在家门口尝尝这个‘面包’的味道,欢迎大家光临大礼堂听讲座!”

  欣然为《名人堂》题字

  在听了石刚总编辑对《名人堂》系列活动的介绍后,易中天表示了兴趣和赞许,并欣然为本报《名人堂》题字。和之前媒体报道一致,易中天这次题字仍选择了他钟爱的毛笔。转眼间,展纸、濡墨、挥毫,易中天为“名人堂”送了自己的墨宝。最后,他还不忘谦虚而又风趣地说:“抱歉,写得不好,没带‘作案’工具(指他自己的毛笔)。”

  今日讲座欢迎交锋

  昨天,易中天表示,他很有兴致与重庆的读者们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进行探讨,欢迎读者提问。昨日,易中天还仔细向本报记者询问,前来领票的读者们的相关情况,并嘱咐本报工作人员一定要尽量满足读者们互动的热情。因此,读者们可提前将自己想问易中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现场的本报工作人员。

  以文化讲座的礼仪及惯例,以及对主讲人的尊重,本报再次特别提醒领取了门票的读者务必提前20分钟入场,并在入场后将手机等通讯工具调整为振动,同时,在讲座过程中请勿拍照录影等。

  记者 刘帆洲

  本报总编辑赠送特别礼物

  “易中天”和“父亲”

  下围棋

  本次易中天来渝,作为活动的主办方,本报总编辑石刚为易中天教授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件神秘的雕塑作品。当易中天打开装有礼物的盒子,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著名画家罗中立笔下的“父亲”坐在一起下围棋时,第一反应居然是:“把我做得太帅了,还应该更丑一点儿。”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件雕塑作品上,易中天依然穿着那件在《百家讲坛》里的中山装“战袍”,连额头上的痣也刻画得细致入微。而“父亲”在面对“易大佬”时,同样没有改变装束,裹着白色包头帕,笑起来脸上满是皱纹。只是由于软陶这种材质的特殊性,“父亲”要显得白净许多,而和时代接轨的“父亲”也和“易中天”面对面、笑容可掬地下起了围棋。据了解,这件作品从制作到最后完成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是艺术家在国庆期间加工完成的。之所以要送易中天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除了表达本报对易中天的欢迎外,更是要让易中天感受到重庆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在收到这件礼物之后,易中天开心地表示:“我觉得还应该把我做丑一点,丑一点就更像了。”

  记者 巫天旭/文 钱波/摄

  “苦不堪言”、“平常心”、“伤感”

  三个词解读成名——

  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后,易中天成名了,一时间红透大江南北,甚至出现了“易中天现象”。那么,成名之后的易中天,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

  成名之尴尬

  ——“苦不堪言”

  成名到底有多累,易中天用了四个字:“苦不堪言。”说完之后,易中天从包里摸出一个大墨镜,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说:“其实戴墨镜也没什么用,只是不戴心里不踏实。”接下来,他给大家讲起了成名之后尴尬的经历。

  易中天称,有一次他去湖南做讲座,刚下飞机,就用湖南话对接待的工作人员说:“能不能弄碗粉来吃?”于是工作人员悄悄地把他带到当地一家米粉馆,谁知刚一走进门口,一辆自行车“吱”地一声就停到了他的面前,易中天还未回过神来,对方却将头探过来:“你就是易中天?”让易中天一下就懵了。而在成都的经历更是让易中天尴尬,为了将当时的情形生动地展示给现场的记者,易中天还以王川平为参照物现场演示起来。只见易中天站起身,半弯着腰,像考察文物一样,从王川平的鼻子以下的位置朝上看,足足看了有10秒钟,几乎都要触到对方脸上,看得王川平都不自在了,然后他才非常疑惑地用四川话问:“你就是那个什么易中天吧?”现场顿时笑成一片。易中天表示:“那个时候真是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

  成名之应对

  ——“平常心”

  对于外界的各种批评,各种指责,易中天用三个字回答——“平常心”。他称自己在王志《面对面》做节目时就非常明确地表示,他对媒体“放大和筛选”心知肚明。易中天举例,在北京马瑞芳新书《百家讲坛 这张魔鬼的床》签售仪式上,他、于丹和阎崇年都去为马瑞芳撑场,“阎崇年讲了20分钟的话,没有一个人写,最后报道出来,却满篇是讲我和于丹如何溜号”。

  《百家讲坛》被指越来越娱乐,而易中天昨天也再次为《百家讲坛》正名,“那不是娱乐,而是将中国的历史和经典戏剧化、快乐化,戏剧不是娱乐吧,难道你能说莎士比亚是娱乐?”

  成名之无奈

  ——“伤感”

  谈到喜欢自己的观众,易中天变得严肃起来。他讲述:“有一次,我做完一个读者讲座后,坐车准备离开,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轻轻地敲打车窗,希望我能为他的孩子签一个名。我非常想打开车窗为他签名,但现场的状况已经不允许我们停车开窗,前面的工作人员只能叫司机开车。”

  易中天略带伤感地表示:“我当时看到了那个孩子失望的眼神,我自己也有孩子,我感到很难过,也许这个孩子今天晚上回家就睡不着觉了。”易中天希望通过媒体告诉所有喜爱他的观众,他确实分身乏术,不能一对一关照到每一个观众,“希望观众们能多理解我,更多地去关注我的节目或者图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交流”。

  记者 巫天旭

  妙答记者——

  我根本没有闲

  何从谈休闲

  应对媒体采访,易中天教授绝对算得上是“身经百战”,对于媒体记者的各种刁钻问题,他都能以其独特的幽默、智慧将其化解于无形。在经过一番“斗智”之后,众记者得出结论:“想考到易老师是很难的,弄不好还要把自己套进去。”

  记者:易老师能不能为市民推荐一下你喜爱的书?

  易中天: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因为我好久都没读书,自己都不读书,怎么向读者推荐呢?

  记者(不依不饶):那有什么休闲爱好呢,也可以推荐给市民?

  易中天:没有,因为我根本就没有“闲”。

  记者(疑惑):怎么可能什么都不爱好呢?

  易中天:睡觉算不算?那我推荐睡觉。

  记者(尴尬):……

  易中天:遛狗算不算?

  记者(惊喜):你也养狗啊?养的什么狗?

  易中天:是只博美,叫易海阳,它在百度有个吧,有关他的资料你可以上网查。

  记者(不死心):那喜欢听什么音乐呢?

  易中天:每次从机场去目的地的车上,一般都会放点背景音乐,他们放什么我听什么。

  记者:听说你去年的收入是400万,入选2007年福布斯名人榜了。

  易中天(纠正):如果是400万就不能入选福布斯名人榜了,他们说的是800万。

  记者:那你到底赚了多少呢?

  易中天(迷茫):我也不知道,但我是一个守法公民,我让上海文艺出版社帮我查了一下,交了60多万的税,具体收入多少我也不清楚。

  记者:你是不是“N0.1”(第一)呢?

  易中天(坚决):肯定不是,其实最应该弄的是一个作家纳税排行榜,“既可以对作家纳税情况进行监督,也可以监督出版社的稿费到底有没有打到我的账上”。

  记者(笑):这个(监督出版社)才是最关键的吧!记者 巫天旭

  三峡博物馆收藏《品人录》部分手稿

  该手稿之后全部改为电脑写作

  本次来渝,易中天除了参加本报的《名人堂》讲座,并在重庆书城进行签售之外,还将自己《品人录》的部分手稿赠送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进行收藏。据了解,自写完《品人录》之后,易中天写书就全部改为了电脑操作,所以这部手稿非常珍贵。

  在手稿捐赠仪式上,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亲手接过了易中天赠送的《品人录》部分手稿,并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签发的收藏证书颁给了易中天。在收藏证书上,三峡博物馆写道:“承蒙你热情支持文物、博物馆事业,将易中天手稿——《品人录》捐献国家,交我馆收藏,谨表衷心谢诚,以志纪念”。王川平表示,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面向市民的博物馆,而易中天是非常受市民欢迎的文化名人。他们还将邀请更多像易中天这样的名人来博物馆互动交流。

  而易中天强调,本次捐赠给三峡博物馆的是《品人录》的部分手稿,而不是全部,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他对电脑的使用还不太熟悉,因此那时候还是用的手写。但之后,他就改用电脑写作,因此后面写的《品三国》就不再有手稿。记者 巫天旭

  网络编辑:王敏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