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记见证农村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4日02:57 燕赵都市报

  48年光阴,68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藁城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见证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沧桑巨变———

  洋灰窖里的“家产”

  零星的几声狗叫,把乡村的夜晚衬托得格外宁静。

  屋角老座钟的时针已指到了10,到睡觉的点儿了。藁城市增村镇牛家庄村各家的灯火逐渐暗了下去,而贾增文家还亮着昏黄的灯。像往常一样,他戴着老花镜正伏案写着日记,这是48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睡前记日记。每天老伴洗完脚上炕睡了,贾增文便摊开日记本,一边摩挲着日记本翘起的纸角,一边陷入深思。

  “公历2007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一,阴。今天上午,河里三角地平麦畦,11点多书良(贾增文儿子名,记者注)来叫我,说有电台的记者来了,我马上回来。这是第十拨记者了!……”贾增文只有小学文化,但字写得工整有劲。

  当天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他都要记下来。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各项政策,小到柴米油盐等生活小事。48年如一日,从没有间断过,“多晚我都写,写完了才能踏踏实实地睡觉。”

  典型的北方农家院,两棵枣树、1棵香椿树、4棵柿子树、2棵洋槐树,高高低低地散落在院子里。贾增文搬来老榆木桌和小马扎,让记者坐下聊。

  闲聊中贾增文跟记者要了张名片,并用圆珠笔在名片的一角注上“十一”的字样,说,你是第11拨了。坐在一旁的老伴周银花插话说,“他就是这么个细心人,家里大人孩子的生日他记得最清,连时辰都不差儿。”对面的贾增文呵呵一乐,搓了搓手。

  对贾增文写日记的习惯,老伴非常支持。“我大字不识一个,但喜欢有文化的人。老伴喜欢看书,家里放着一柜子书,有什么《水浒传》、《读者文摘》……前几天我又从二闺女家拿了几本,够他看一阵了!”

  现在贾增文已写到了第68本日记。“除了1963年发大水遗失的几本,全部保存完好。”为将这些日记本完好保存下来,贾增文可是动了不少脑筋,他特意做了一个洋灰(水泥的俗称)窖,专门收藏这些日记本以避免湿潮和老鼠“偷袭”。

  洋灰窖放置在屋子的最里面,左右都有家具挡着,上着锁。在贾增文眼里,一本本的日记就是他最珍贵的“家产”,因为那里面记录着他不可复制的生活。

  “即便我不在了,但它还‘活着’!”贾增文说,只要能拿动笔他就会一直写下去。

  泛黄的纸上记忆

  68本,摞到一起厚厚的一垛。

  贾增文小心翼翼地从洋灰窖里搬出一大摞日记本,也许是怕弄脏了,他招呼老伴找个干净的地儿铺上东西。日记本的纸张五花八门,有牛皮纸、旧草纸、信纸以及一些废账本,也有塑料皮的笔记本等,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刚开始记日记时,买不起本子,就拾一些废纸,拿回家后压平、裁剪,捯饬捯饬缝成小本用。”贾增文说,有一次在外面捡到一张很大的牛皮包装纸,装订成了五六个小本。这一次的意外收获着实让他高兴了一阵子。

  打开一页页发黄的日记,一行行字迹工整的句子跳跃在眼前,间或出现的错别字并不妨碍感受温暖而湿润的历史,让人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

  “1959年9月16日,星期三,阴。今天夜晚,我去看电影,见到影布上照着几个人。工作组老刘讲他们发现的偷盗行为。当他讲了之后,我十分痛恨这些坏蛋分子。”

  16岁的贾增文在一本16开小学生作业本上,写下他生平的第一篇日记,并且从此几乎一天也没有落过。贾增文回忆说,那时国家正在大力宣传“三反五反”运动,其中有一条就是反盗窃行为,村里放这个电影就是警示大家不要偷盗。

  “今天(邻居)‘指不上’结婚了。真是新式结婚,把结婚证领了后,僧叔叔和金夫叔就把媳妇领到他家了,既没用车,也没用轿。”这是1964年12月31日写的。

  贾增文的日记,像“流水账”,但也偶有抒情和感慨。读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他写到“我几乎看到了朱德的母亲正在教育他,非常佩服……”

  贾增文6岁时,山西的大姨来了封信,可家里祖上三辈都没进过学堂,在村里找了好几个人也念不下来这封信,最后是个“老财主”家的儿子给念下来了。那时候,贾增文心想,自己以后一定要念书识字。

  读小学时家境贫寒,贾增文买不起字典,硬是借同学的抄了一本,浓缩到90页,共计8800多个汉字。从此他就多了个“老师”。这本手抄字典和普通字典一样大小,没有封皮,一直用到现在,且保存完好,只是每页都被他翻得发黑泛黄。“这本字典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小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不会的字就用手抄字典查一查。他告诉记者,最初写日记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就是觉得自己能写几个字,把当天的事情好歹记下来,别让自己忘了。后来发现,写日记可以多认识好多字,有文化不吃亏,所以越写越上瘾。”对于记日记的初衷,贾增文有感而发,共产党带领咱们翻了身,老百姓不能忘了党的恩情。也得记下以前日子怎么穷,现在怎么变富了,让子子孙孙都忘不了。

  日记里“有证可查”

  打开了话匣子,贾增文的声音洪亮,眉毛一抖一抖的,旁人插不上嘴。只有当贾增文目光投向老伴周银花的时候,她才轻轻地补充一句。在老伴眼里,贾增文是个热心的文化人:“村里有红白喜事,都喜欢找他记记账什么的,他心细做事认真。”

  起初贾增文天天写日记,村民们并不知情,只知道贾增文好看书肚子里有点“墨水”。同村村民赵师傅说,一次有村民家办喜事,新娘家送来“金奁”,村民们不知何意?贾增文看了看,解释为嫁妆里装着钱。开始大伙不信,打开后一看,里面果然放着一万多元现金。这时候,大伙都感慨,还是有文化好。

  去年村里一个小伙子被分配到县电视台上班,他回家时问父亲村里有新闻素材吗?父亲和贾增文是同龄人,一起长大。父亲想了半天,说他只知道村里的贾增文50来年天天记日记,不知算不算素材?于是贾增文记日记的事儿第一次上了电视,第一次在村子里乃至全县“宣传”了出去。

  从此,贾增文成了村里的名人,而他的日记成了一部“活着”的民间档案。

  贾增文今年65岁。他只上过5年小学。“那时候家里太穷了,书读不起,得自己挣钱去,不然挨饿。开始去外地当工人,拉过车挖过煤,学了一些工具维修技术。“最多时一天挣过3块钱,很了不得。”从1959年开始,贾增文开始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逢到什么就记什么。

  “现在有时间了,写的就多了,有时候没什么事也记记。”贾增文说,改革开放后,村里搞包产到户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分地了,干活兴致高了,他就把村里分地、种粮的事情也都记下来了。

  贾增文写日记有个原则,不知道的不记,没有经历过的不记。

  村民都知道贾增文的为人。那天,两邻居为争夺一块地闹起来,互不相让,镇里出面也解决不了。有干部说贾增文爱记日记,兴许当初分地的事情记下了。他们找到贾增文把日记一翻,嘿,还真有。记的数字不多也不少,这样干架的两个人不争了,气也消了。

  村里面粉厂倒闭,欠了20年的小麦陈账按什么价还?翻开贾增文的日记一查,当年小麦价是每斤0.35元。

  “真没想到日记还起了证据的作用,村民和我本人都受过益。”贾增文得意地说,曾经有经纪人收购生猪,报了斤两数就把猪拉走了,过了段时间付钱时克扣一部分,把日记拿出来给他一看,立马服气了,足额付款。

  越记越精彩的乡变

  读贾增文的日记,俨然看一部折射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书。

  “1982年8月26日:听说快要包产到户了。”

  “1984年3月4日:今早和下午搂麦子。上午叫去河里看慌(荒)地分了分,每人四丈宽三十丈长,二亩多。……今晚有电影在赵德明家演,这个电影真好,人人都说好……”

  “1984年7月10日:今天上午卖小驴卖了175元,下午浇玉米,施硝氨146斤、用柴油11.5斤。”

  “1986年12月3日:今天去城里买了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星海牌的。晚上,一家人也能看上电视了。”

  “2004年5月18日:今天在大队支地补款(指种粮补贴,记者注),一亩13.5元,我们支32.3元,书良支54元。”

  “2006年9月6日:今天,清河(人名,记者注)俺俩去金庄花1600元买回一辆二手金蛙三轮,当下就交清款买回来了。清河开着,我坐着,到村里我开着。下午存款5000元。”

  “2006年12月11日:上午给(邻居)喜亭去大队入合作医疗,7人交了70元。

  “2007年1月19日:今早饭后,(弟弟)文校接走母亲,我去(医生)进山家拿合作医疗本买回7盒地奥心血康,45.5元,因入合作医疗给了钱,当下只拿药不给钱。”

  “2007年2月17日:今上午弄家两边的杨(树)叶,扫院子,挂红灯笼。下午泼水,捏饺子,看书。傍晚贴对联。今晚给孙子每人20元共40元(压岁)。半夜放炮响成一个炮的世界、炮的海洋,烟雾弥漫,响个不停。”

  “2007年6月12日:今天麦子开镰,又是好收成,要多准备几个麻袋。”

  ……

  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贾增文日记的字里行间也呈现出一派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惠民政策,贾增文更是赞不绝口。

  “两千多年都是种地纳粮、种地纳税的,而现在种地不缴税了,还拿钱,以前哪敢想呀!现在政策好,我们的收益好,日子越来越瓷实。现在家里有7口人,14亩地,种了玉米跟小麦,划拉划拉可收入7000多元。一个月前,村里安了两台变压器,浇地再也不难了。前几个月小孙子还买了汽车在外跑运输。”

  采访中,贾增文掰着手指头向记者数落着,当前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候,政策好,农民的收益好,这要感谢党中央的领导,这些话在他的日记中也有许多“记载”。

  “你注意到没有?从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后,我的日记本一年比一年白了,新了。因为那之前穷嘛,用不起好本。”贾增文说,从他的日记本的小变化就能折射出其他方面的大变迁。

  (本报记者:静冬)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