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不怕 叔叔阿姨给你扎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05:41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乖孙 外公外婆为你而活着》追踪报道

  特别提醒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愿意帮助蓁蓁渡过难关的好心的“B型血叔叔阿姨”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如果您真的愿意用行动为蓁蓁这样的孩子献上一份爱心,或者能够认同本报今日的观点,愿意将这份“短期”感动转成“中期”甚至“长期”,建议您在上班时间,拨打成都市血液中心业务科电话85581959,咨询一下相关情况,并请他们帮您联系到文中所提到的那支人数众多、爱心涌动的“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提前说上一句:欢迎您的到来!

  首席记者 傅艳 见习记者 潘菲 李祥云 孙立新 张磊

  昨日,本报报道了龙舟路一个普通家庭的外公外婆,3年来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地照顾患重病的外孙女的事。两位老人的举动处处令人感慨,被他们感动的数十位“B型血”读者朋友,纷纷拨打本报热线962111,愿意加入两位老人的《备忘录》,在蓁蓁急需救命时,为孩子无偿捐出自己身体内的血小板。

  第一部分:情感篇

  蓁蓁的故事 感动了很多人

  王先生:

  我看到了自己最亲最爱的“外公外婆”

  “看到照片上的外公外婆专心致志地一颗颗剥花生、撕花生皮,我觉得就像看到了我的外公、外婆一样。”打来电话的王先生并不是成都本地人,现在他的外公、外婆正在千里之外的老家,照片里的两位老人勾起了他的思念。一块糖,一件衣服,从小到大,外公外婆每一次都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心爱的孙儿。“我在想,如果我像蓁蓁一样生病了,我的外公外婆也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就像蓁蓁的外公外婆一样,肯定不会放弃我的。”看着两位老人让人揪心的故事,想到千里之外的外公外婆,B型血的王先生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要帮助这个家庭,让蓁蓁的外公外婆不再担惊受怕,也算是为自己千里之外的外公外婆祈福。

  陈女士:

  母亲,就是守护家的那个人

  “我想要帮助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两位辛劳的老人。因为我现在是一个母亲,曾经也是一个女儿。”昨日,33岁的读者陈女士在报纸上看到蓁蓁与外公外婆的故事后,立即拨打962111表示,自己也是B型血,希望能帮助身患重病的蓁蓁,也希望外公外婆能保重身体。

  “每一次回到家,我的父母都在家里等着我们,为我们守着这个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陈女士,一直很享福——买什么菜,穿什么衣服,老人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基本上用不着陈女士操心。2003年,陈女士的母亲生病住院期间,突然昏迷了。在昏迷前一天,陈女士还拉着母亲的手说,明天再来医院看她。哪知道第二天,母亲就完全昏迷了,再也没有醒过来。“母亲走的时候,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也没有能再睁开眼睛看看我!”为家里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看着蓁蓁的外公外婆,在家里日以继夜地照顾蓁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外孙女,陈女士仿佛又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忙碌的身影。没能让自己的母亲享福,陈女士希望通过捐献自己的血小板,帮助蓁蓁外公外婆,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也算是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

  刘女士:

  看着蓁蓁,感觉她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蓁蓁虽然很小,可是她很乖,就像我的女儿一样!”看到昨日的报道后,刘女士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被触动了。虽然正在上班,刘女士还是忍不住拨通了电话,给记者讲述她对蓁蓁的喜爱之情。刘女士有一个3岁的女儿,说起女儿就有说不完的话。“她最可爱了,简直就是我的心头肉,不做妈妈是体会不到这种心情的!”看到蓁蓁每天要不停地服药,每个月还要经历生死的考验,刘女士心痛极了。刘女士说,同样是母亲,她可以感受到蓁蓁妈妈的心痛,所以一定要救救这个可爱的小生命,不能让她再经历生死的考验。

  第二部分:理智篇

  爱心人士呼吁让爱心持久

  蒲建国、刘飞(成都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

  蓁蓁这样的孩子需要长期关注,靠一个人不行

  实际上,“无偿捐献血小板”在我市是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推行的,近两年来,共有约6000人次参与捐献了救命的血小板。

  昨日,成都市血液中心两位专业人员蒲建国、刘飞约见了本报记者,详细介绍了与“无偿捐献血小板”有关的情况,并希望借晚报为平台,解开大家心中对“无偿捐献血小板”的谜团。

  首先,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大家关注的事,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件每个人都能做的慈善公益事业。自从推行自愿无偿献血以来,成都市民一直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而成都市血液中心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全国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采血”包括“应急采集血小板”的机制,还是相对比较棘手的问题。

  和直接挽袖“捐献全血”不太一样的是,要想给包括蓁蓁在内的患者捐献血小板救命,光有热情还不行,要求还有点多——除了要符合捐献全血的体检标准外,先得从静脉里抽两毫升血做检测,计数单位体积内的血小板,数值必须达到15万以上才行(正常范围是10万至30万之间)。据统计,该中心对填表愿意捐献血小板的成都市民的血样检测结果显示,相当比例的市民不能达到这个条件。其次,血小板作为“止血良方”,其活性随着“新鲜度”而改变,采集后放几天就失效了。

  其实,类似蓁蓁这样因“月经”等原因、月月甚至时时经历生死考验的患儿、患者,还有很多,他们不仅仅需要激情澎湃的爱心,在没有类似《乖孙 外公外婆为你而活着》这类令人唏嘘感慨的报道的日子里,他们依然存在着。大家更渴盼能够在良性运转的有效机制推动下,把散在蓉城各个角落的无数爱心凝聚,并且延续。

  蓁蓁外公外婆希望把好心的“B型血叔叔阿姨名单”写成一份新的《备忘录》,和老人家3年来准备的系列《备忘录》一道,贴在客厅墙上。这份迫切的心情完全能够理解,但这只是不具备“操作性”的愿望而已。“无偿捐献血小板拯救生命”,这不是靠个人热情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不可能靠个别血型一致的爱心人士私下商量就能进行的生命承诺。

  这里面,实在有着太多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李敦良(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爱心大使):

  我要让大家觉得献血这件事没有那么难

  第二位”爱心大使“李敦良是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23岁小伙子。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自信更成熟,据透露,其“秘诀”恰好就是“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这个“身份”。小李说话很平实,他在大学就读期间,带领了相当数量的同学参与无偿献血和无偿献血小板。他自己无偿捐献血小板的次数大概就有15次甚至更多,总献血量超过一万毫升。

  小李对“蓁蓁报道”的评价也是“很感动”。但他不太愿意把献血或者献血小板这个行为说得过于“高尚”,也不太喜欢把这件事情和拯救某个具体的生命直接关联——原因是“那样会让很多同学感到遥远、沉重、有压力”。他每次和同学们聊这个话题都选择最轻松的方式:“年轻人,什么都可以去试一试。反正周末也要上街玩,顺便而已。还可以认识很多人,很有意思!”

  黄胜(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爱心大使):

  良好的机制能让“冲动型爱心”持久

  面对“蓁蓁故事”,有一个特殊群体的态度显得尤其重要——长期坚持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昨日,记者通过成都市血液中心随机联系到了其中两位“爱心大使”。

  黄胜,三十岁出头,他说昨天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正在帮爱人照顾花店,爱人已经答应了,在花店里贴两张宣传无偿献血的招贴画。晚报的报道他已经看了,很感动,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动。但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恰好也是,怎么才能够留住这份感动。

  作为一名无偿献血近万毫升的成都人,他感到相当骄傲;同时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除了身体力行、力所能及地捐献血液以外,自己还是“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的一名队员。这个“身份”让他倍感珍惜:“毕竟靠一个人身体内的血,怎么都不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动员更多同样有爱心的朋友加入,更有意义!”据悉,从2004年2月开始到现在,曾经参加过无偿献血宣传服务的成都市民有好几万人(多数来自高校志愿者队伍,还有老年骑游队、网络团队等),其中约3000人在多次参与活动后,就像黄胜这样,把“一时热情”转化成了“持久热情”,正式注册后加入了这支“成都市志愿者无偿献血宣传服务队”。

  黄胜说,要想真的“留住人心”比想像中难,他曾经就此问题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反复讨论过。目前大家达成共识的初步观点,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各种形式的“招募”,包括像晚报发布的“蓁蓁报道”之类的方式都算,先吸引有爱心的人士关注,包括“一时热情”这种类型;第二,在热度未消之时,重视相关的培训,让对此事有兴趣的朋友尽快最大限度地了解相关的知识、情况,一定要庄重严肃地进行这件事,让“新人”感受到“志愿者”这三个字背后蕴藏着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第三,要有良好的机制对这些宝贵的“爱心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让“做好事”这件事情,也能做出效率和质量;第四,恰当准确的评估和激励。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