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哈尔滨“201地下机务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0:27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刘洋

  今年70岁的王登礼在哈尔滨市电信部门工作了37年,1998年从市电信局党委书记岗位退休后,就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整理编辑哈埠电信发展历程。不久前,他在《往事漫记———我的电信生涯》一书中,首次公开披露了有关哈尔滨市上世纪60至70年代秘密建设“201地下机务站”的不少鲜为人知的情况。

  “备战”需要,上级决定秘密建立“201机务站”

  1969年,为“备战”需要,上级决定在当时位于南岗区奋斗路的长话总局(现果戈里大街的奋斗营业厅)处在建设街上的后院里,秘密建一处距地面14米深,面积近千平方米,集线路、载波、测量、电力等工程的综合性地下机务站,并要求当年的6月1日开工,11月末竣工,工程只准提前,不得延误一天。

  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在地下建机房,还要在地下机房旁建一处50平方米的地下通风室,以减少地下机房噪声。工程确定了大小200多个施工方案,主要就是将当时位于和兴路的“2号机务站”内的通往全国各地“主要方向”的长话载波设备、交换设备等移入地下。根据这个已有的2号机务站站名和新建机务站的保密性质,将地下机房定名为“201机务站”。

  参建人员要经严格政审,对家人只说“干工程”

  随着工程量的加大,参建人员从20人逐步增加到60多人,每一个参建人员都是通过严格政审选出来的,并且要求回家打个招呼,只说是在“干工程”,别的不要多问。王登礼是“201”建站工程的主要领导之一。

  为保工期、保质量,工程不仅定下重大问题一律集体讨论决定的规定,还重新起用一些被划为“臭老九”的工程技术专家,让他们把好技术关。同时,要求共产党员带头,所有参建人员每天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没有加班费、补助费,更没有串休日,每人的夜餐标准就是一碗白菜豆腐汤和两个烧饼,休息时就或坐或躺在湿冷潮湿的地上。

  紧邻机房建通风室时,不能用机械挖土方,大家就用锹铲、镐刨、土篮拎,苦战15天,许多人累晕在现场,有人甚至病倒,但都不下工地。地下工地的现场标语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关键时候不要命”。

  施工现场罩着帐篷,利用后半夜“偷”着运设备

  “201”当时属一级保密工程,不仅参建人员的职务、工作内容都是军事化管理,施工现场也全部用帐篷罩住,并有人把守,出入要严格登记。前期挖土方的工程人员完成任务后,马上封场,再不得入内。同时,为了更加隐蔽,又在地下机房位置的地面上盖一排平房作为职工食堂。

  迁移设备时,为了保证通讯不间断,更减少被外人发现的可能,参建人员选择通话线路不忙和街上行人最少的后半夜开始从2号站搬运设备,每天按顺序运一个方向的载波设备以及电力设备。设备信号从2号站搬出中断后,进入“201站”时必须立即接通,进入正常状态。

  高2.5米、宽1米的“312型”载波设备,每个重有五六百斤,没有升降机,也不能用吊车,参建人员只能用木杆支成三角架一件件往地下运,过程需要1个多小时。有一次设备就要到地面时,升降绳子突然断裂,幸好地下接运人员正在搬挪其他东西,没伤着人。

  当年11月25日,“201”提前竣工,200多个施工方案没有一个失误落空。

  地下机务站秘密运转10年,没留下任何资料记载

  “201机务站”的建筑质量标准是抗核爆炸,仅贴地面的钢筋混凝土“房盖”就厚达1.5米,出入的大铁门是卧在院内的一栋四层楼里,地下的大型走廊宽1.5米、长90米,有机房、话房、电力房、油机房、休息室等8个房间,各种设备100多台。

  从1969年建成后,地下机房承担着与全国各党政军等重要部门的通话任务,王登礼是第一任站长,工作人员24小时四班倒,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1979年,随着电信程控化的发展和中山路上通信枢纽大楼的建成,“201机务站”里的载波设备面临淘汰停止工作。工作人员又一件一件将设备从地下搬了出来,地下机房被废弃。

  1991年,通过爆破,“201机务站”原址成了现在省网通公司30多层大楼的地基。

  在1969年至1979年的10年间,“201地下机务站”充分发挥了平战结合的通信作用。遗憾的是,当时因保密需要,这项“一级保密工程”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及文字资料。记者在哈尔滨市的电信博物馆里也没有找到有关“201”的任何记载。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