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的孩子解开心结》追踪:老师应重视和学生的心理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0:39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王俊栋

  对于芸芸(化名)的辍学,老师也再三表示,是有心批评,无意伤害。有教育专家指出,透过芸芸事件,除了要求老师注重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更应该看到对于未成年人的挫折教育也十分必要。

  面对芸芸选择辍学在家的尴尬的结果,芸芸的老师不无委屈地表示,自己是有心批评,却无意伤害。但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表示,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已经造成了芸芸不愿返校的事实,这种现象的背后透露出了她目前的自卑与胆怯。

  芸芸事件见报后,有众多读者来电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反映曾遭遇过老师有意或无意的讽刺;有读者表示,如今不少学生不能体会老师的“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动不动就提到“被伤害”。由此看来,对于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迫在眉睫。

  一些教育工作者来电表示,芸芸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作为老师要掌握批评的“度”。一名退休教师来电说,“芸芸问题很值得探讨,本来学生犯错老师批评无可厚非,但批评不能过度,要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同时也要感觉到老师的关爱。现在老师的观念有些不同,过于注重优等生,忽视差等生,把差等生当作包袱,批评教育时也不注重分寸,这样做无异于心理惩罚,容易在学生心里留下‘心结’,因此老师更应该重视和学生的心理交流。”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