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得不得诺贝尔并不重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3:38 北京晨报
据媒体报道,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友、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日前接受“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的邀请,前往硅谷演讲。当被问及何时中国人将再拿一个诺贝尔奖时,他说,若要他打赌,他认为中国人在20年内可能有诺贝尔奖得主出现。他认为最有可能的科目为数学,因为数学研究不需要设备,不需要大量资金,只要有纸笔便行,数学研究不需用到大型计算器,用一般个人计算机就可以。 如果不是故意调侃,那么,杨振宁老先生可能摆了个乌龙,因为,设立已逾百年的诺贝尔奖,并没有数学这一学科。 关于国内科学家攀得诺贝尔桂冠的时间,其实杨老先生已经预言了好几次。我们大可忽略这次弄出的笑话,不妨去研究一下,为什么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期盼,以至于国人洋人纷纷投其所好大肆预言,以迎合大众的“盼奖心理”。 站立于科学巅峰的民族自豪感无疑是最重要原因。诺贝尔奖算得上是人类科技文化的高端标志,对社会进程起到了无可置疑的引领作用,比如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归属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及联合国的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就彰显着世界对于生态和环保问题的关注,而以诺奖的赫赫声望与引人关注,该举动又将极大推进环境保护进程,由此不难想见该奖的影响力。而身为泱泱大国,我们长久与这样伟大的奖项无缘,的确令人尴尬与充满渴望。 应该说,这样的心思无可厚非。可是,也许是长久无缘诺贝尔的原因,以至于个别人竟滋生出不良心态。比如前几年,很多人对该奖的评选规则发出质疑,认为是程序不公导致国人屡屡与之失之交臂,事实上,诺贝尔奖有过不止一次的疏漏,得奖者引发激烈争议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不过,对于一项绵延一个多世纪、由主观评判来遴选获奖者的活动而言,出现这些事情实属正常,如果要非议其选拔原则,难免就是“酸葡萄心态”在作怪了。更厉害的是“跟风”,这在诺贝尔文学奖出炉后表现尤甚,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总是疯狂热销,而全然不顾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否能够理解,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取向。当然,读书是件好事,可平时我们周围不乏好书佳作,却无人问津,而诺奖得主的书无论多么晦涩难懂都要趋之若鹜,这种盲目颇符合某些人喜好附庸风雅的毛病。 我们不拒绝诺贝尔奖,甚至满怀憧憬,但是,在无限憧憬的同时,也要审视一下争取诺奖的条件,比如现行教育体制是否抑制着创造力的发展?科研体制是否有足够公平的环境与对失败的宽容?更关键的是,我们的科学家们是否做得到心无旁骛不为名利?杨老先生提到的“诺贝尔数学奖”虽然子虚乌有,不过,数学界倒有个最高荣誉堪比诺贝尔奖,即菲尔茨奖。去年,四位得主之一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抛头露面“出山”领取数额颇高的奖金,因为其乐趣就是静心做学问,这个轰动一时的插曲很有一番哲理,那就是只要努力,或许一切就是水到渠成。如果不懂得潜心钻研学术,只沉浸于对这奖那奖的幻想甚至抱怨当中,那可真的是纵使落花有意,无奈流水无情了。 坦白地说,我们需要诺贝尔奖,因为获得这一荣誉证明对世界科技与文化做出了贡献,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不过,为世界科技与文化做出贡献又何须世所公认?从这个角度看,得不得诺贝尔奖,似乎也不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