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早饭”叫“饭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3:57 大洋网-广州日报

  

管“早饭”叫“饭早”
当地妇女都喜欢穿着大襟衫这种古老的服饰。

  文化

  风

  景

  线

  日前,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蓝庆元再次来到怀集县永固和诗洞镇,考察这里的乡民世代所讲的独特语言——标话。

  而讲标话的人,由于其以前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历史上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鲜为外人所知……

  渊源——

  古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而成

  据蓝庆元研究员初步考证,讲标话的怀集汉人祖先是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比怀集县讲白话的汉人先祖迁来怀集要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被当地讲白话的村民称为“讲标人”。

  “讲标人”的祖先当年迁到怀集诗洞、永固等地后,因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人(壮、侗族的先祖)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天长日久就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标话”。由于标话完全不同于广东境内的广府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被考察的语言专家、教授称为古粤语的“活化石”。

  “讲标人”——

  怀集县约有10万

  由于“讲标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很少跟讲白话的汉人交往,“标话”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讲标人”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壮族、侗族的部分语言,因此十分难懂。

  怀集县的永固、诗洞两镇是标话的主要地区,桥头、大岗、梁村三镇也有部分村庄讲标话,人数大约10万人。封开县、阳山和广西贺州的部分乡镇也有人讲标话,但是人数无法统计。由于“讲标人”自古居住在汉、壮两族的交汇之地,他们沿袭了汉族和壮族的传统语言和风俗习惯,成为独特的“讲标人”。

  由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怀集县的“讲标人”如果讲标话,讲白话的怀集人听来如听天书。

  永固镇政府干部梁黎威说听到标话就头痛:“一次,我用白话向一位讲标话的阿婆问路,一连问了十几遍,但是阿婆根本听不懂白话,一个劲用‘标话’问:‘奶文屋荡(问什么地方)?’后来是一位会讲白话的“讲标人”上来当翻译才解了围。我跟‘讲标人’打了十几年交道,也专门学过‘标话’,现在仍然只能听懂部分‘标话’。”

  由于“标话”是古粤语的“活化石”,因此许多词汇跟白话、普通话完全不同,“讲标人”将“抹桌子”读作“坐床”、“什么东西”读作“门西”、“眼泪”读作“水眼”、“早饭”读作“饭早”……

  在当地,“讲标人”聚姓而居,多为单姓自然村,其中植、黄等姓氏为大姓,像6万多人的诗洞镇,至少有1万多人姓植。

  习俗——

  妇女喜欢穿大襟衫

  “讲标人”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广东其他地区一样,只不过多了农历四月二十一的“食大王”节、稻谷成熟时的“吃新谷”节。到了这两个节日,“讲标人”(包括外嫁女)都要回家吃团圆饭。

  除了语言与众不同,怀集县“讲标人”妇女的服饰也与本县讲白话者不同,讲标话地区的妇女都喜欢穿着古老的大襟衫。改革开放后,怀集县许多讲标话的少女外出打工,她们回家探亲时穿的都是时髦服装。但是她们如果回乡结婚生子,从此以后就会与祖辈一样穿上大襟衫。

  名词解释

  讲标人——

  就是讲“标话”的人,主要居住在紧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粤西北山区,具体人数难以统计。“标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因此“讲标人”实际上也是汉族。他们聚姓而居,多为单姓自然村,在语言和风俗上兼具汉族与壮族的一些特色。

  文/图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李文华、谭上洲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