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幸还是不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6:26 信息时报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见习记者 梁健敏 通讯员 黄芊 高静宁 赵琳) “‘80后’是一个弱势群体,是幸运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探寻这个时代核心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合作和沟通。”。近日,广东商学院第四届人文论坛“论‘80后’的一代”开讲。主讲人文学院副院长江冰发出以上感叹。论坛汇集了50至70年代的大师及“80后”的师生们,在两小时中激辩和碰撞“80后”的荣与辱。

  社会评价

  对“80后”批评的声音较大

  “2000年后,世界媒体的报道形象发生了变化由老年人、政治家转向青春偶像。‘'80后’开始在文学、网络中出现。”江冰讲述了“80后”是怎样走上世界舞台的。他认为,自由表达的生长空间的网络文化,“裂变”价值观念的青年文化,大众消费文化是‘80后”文学成长期的三大背景。“80后”文学作家靠着网络和《萌芽》这两个平台成长起来,比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青春资源的成功转换、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网络空间的精神的超越是终结‘80后’的三大标杆。”

  郭景萍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谈及了自己看法。“‘80后’是一个时代的概念。每个群体的亮相都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对‘80后’的批评声音是比较大的。”她认为,“80后”是一个弱势群体,是幸运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动荡多元的社会为“80后”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社会制度的夹缝中生存,这个群体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80后”文学

  要么走向主流要么走向终结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对于舆论热议的“80后”文学,傅明根副教授给出中肯的回复。他称,“80后”文学要么走向主流,否则应该有个终结。只有那些超越时代、更有前瞻性、后顾性的文学才能超越时空。“文学是永恒的话题,人有小情感也有大情感,情感是有含量的,抒写小情感是没有魅力的,是会终结的,而人性的、本质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我们是社会中人创作也需要考虑社会的责任。”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司马晓雯补充。

  出生在50年代的张荣国教授认为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吃过社会最底层的苦难,而“80后”却没经历过什么苦难,因此他们的文学在他看来大多无病呻吟。不过,王文捷老师则认为,“80后”的姿态是了不起的,他们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非文学艺术因素更有意义,若用50年代的标准去要求“80后”的一代是不合理的。

  “80后”生活

  更注重生活品味和质量提高

  论坛中有学生要追寻“80后”的根在哪里。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也有人说,“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有人说“80后”的文学作品能够历久弥新,也有人说“80后”的文学作品只是昙花一现。事实上,“‘80后’是很有希望的一代。”一位学生说。“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发展,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他们开始关注生活品味和质量的提高。“80后”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再加上丰富的阅历,相信更多优秀的作品会诞生在草根的“80后”中。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