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8:30 扬子晚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江苏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为使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始终把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点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工作机制。

  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3472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提前一个季度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在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过程中,我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立完善动态援助机制,长效帮扶零就业家庭

  从2006年开始,我省就全面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将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充分就业社区的认定标准之一,并建立了零就业家庭的专项登记统计制度。2007年,根据国务院辽宁会议和省政府南通会议精神,省劳动保障厅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就业援助长效工作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全面实行申报认定制度,并实施动态及时援助,明确提出:对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一个月内确保实现一人就业,确保实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工作目标。各地充分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通过“制定一项符合特点的促进就业计划、发放一套就业政策宣传资料、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专项职业指导、提供一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推荐一组有效就业岗位信息”等五个一的“一对一”帮扶措施,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全面的动态及时援助。

  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扶持效应

  为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今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劳动保障厅等7个部门《关于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意见》。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加大政策援助力度,并在具体贯彻中,按照政策能宽则宽、程序能简则简的原则,努力扩大政策覆盖面,切实兑现税费减免、小额贷款、主辅分离、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就业服务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各市结合实际,将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延伸:有的市进一步扩大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在原来的“四保一协”岗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个种类岗位,大大拓展了就业渠道;有的市对距退休年龄不足两年的大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可继续享受失业保险金的待遇。通过街道、社区为零就业家庭人员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政策援助,帮助已就业人员协调落实扶持政策,简化和完善各种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使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后尽快享受到优惠政策扶持,确保了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扶持效应最大化。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扶持自主创业

  按照苏政发[2007]90号文件要求,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公益性管理岗位、公益性事业岗位等,优先安排年龄大、技能低、身体弱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各地对有条件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给予鼓励和扶持。一是通过积极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再就业基地,为零就业家庭人员自主创业提供场地。二是通过提供免费创业培训、项目推荐、专家咨询、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促进其成功创业。三是通过提供政策咨询、申报审核、落实政策等“一条龙”服务,确保其按规定及时享受到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其创业成果。对于确实无法安排岗位或无自主创业能力的困难人员,通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护理、家庭手工业等就业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多形式就业。

  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推进社区充分就业

  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提高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水平是做好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的重要保证。我省在去年创建1612个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一是完善充分就业社区申报认定制度,省劳动保障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充分就业社区检查评估办法》,采取“年初预报、半年申报、定期评估、年终审定”的办法,进一步明确评估程序,优化评估方式,稳步推进创建工作。二是规范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机制。制定下发了《江苏省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规程(试行)》,把就业管理与服务的各项工作延伸至社区平台,统一流程,统一方式,统一办法,促进社区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三是进一步提高基层劳动保障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9608名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突出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困难人员就业能力

  各地狠抓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通过强化就业培训工作,提高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就业困难的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就业的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市、区与街道、社区联合办班培训,使零就业家庭人员不出社区就能学到实用、有用的技能,提高了零就业家庭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效率。二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强化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前提供开发、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等一条龙服务、创业后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