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细鳞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9:14 黑龙江日报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江上渔者》诗中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诗中道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也道出了当地人爱吃鲈鱼的情景。地处祖国北疆的黑龙江盛产细鳞鱼,为鲈鱼的一种,满语称箸漠藓。《钦定热河志》曾记载:“箸漠藓,塞外诸溪间中皆有之,状似鲈,细鳞,重唇,身有黑斑”。

  据说,大清皇帝康熙特别爱吃细鳞鱼。一年,他行围打猎至塞外,群臣众星捧月地在御营里,陪皇上开怀畅饮,热闹非常。可康熙仍郁郁不乐。他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很丰富,可水里游的还没有。没有鲜鱼,何为盛宴?即谕示:“鲜酒活鱼才称佳肴美味!这下子忙坏了总管大臣,马不停蹄地跑伊逊河打来活鱼。这种鱼二尺左右,宽脊,细鳞,重唇,巨口、一身黑色条纹。康熙见了自然高兴,命御膳房细致烹炙。做得色鲜味美,吃得康熙帝龙颜大悦,即席赋诗一首:“九曲伊逊水,有依萃尾鱼。细鳞秋拨刺,巨口渡吹嘘。阴益食单美,轻嗤渔谱疏。还应问张翰,所忆定何如(张翰,齐王执政时官大司马曹掾,时齐王腐败。固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即辞官归故里。)

  北疆人爱吃细鳞鱼,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黑龙江还是中国的内江。有一年,俄国沙皇派兵侵占了这里,消息传到北京,皇上立刻派白马大将军带着人马出了山海关,直奔黑龙江边。白马将军不负众望,指挥三军和沙俄侵军打了七天七夜,终于,把他们从中国的国土上赶出去了。打跑了沙俄匪兵,白马大将军传令安营扎寨,以防沙俄兵入侵。可是,由于战争吃紧,星夜兼程,粮草供给一时没有跟上。那时候,黑龙江沿岸人烟稀少,走出几百里也碰不上几户人家。深山老林没有路,交通极不方便,就是从内地运粮,远水解不了近渴。秋后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眼瞅着几万人马被困在黑龙江边,把白马大将军的头发都愁白了。

  一天夜色里,忽听江水哗哗直响,好像来了很多船似的,白马大将军想,大冬天朝廷派人运粮来了吧?亲自跑到江边察看。一看不是船,江里尽是摇头摆尾的大鱼,成帮成群的挤上来。白马大将军顿时眉开眼笑,传令三军将士连夜捕捞。当时军中没有网具,将士们找来些木头叉子,点着松明火把,不分白天黑夜地叉鱼。鱼堆在岸上像小山似的。这鱼吃起来既香又不腻口,既是菜又是饭,三军将士一阵欢腾:有细鳞鱼助战,何愁打不垮沙俄匪兵?至此,白马大将军传令,庆功宴一律摆细鳞鱼宴,以示不忘细鳞鱼助战之恩,二百年来,边疆人一直按白马大将军之话去做,一代传一代一直延续至今。

  黑龙江鳞鱼的渔业得天独厚,渔汛期一到,渔民争相捕鱼,有的一网挂回五十条、甚至上百公斤:有的渔民一个汛期能捕三五千斤,而最古老的捕细鳞鱼的方法是桦皮船叉鱼,桦皮船灵又轻,一个人即可扛走,它只能乘一人,边划船边叉鱼,真可谓千里走单骑了,待“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已是歌儿满江鱼满仓了。

  黑龙江渔民对细鳞鱼的吃法多种多样。为炒鱼头、烤鱼尾、炸鱼干、炖鱼块、氽鱼肉丸子。包鱼肉馅饺子、吊鱼下水汤,真是让人百吃不厌。最有趣的是冬季刨冻鱼片下火锅,比北京火锅的味道鲜多了,比四川火锅的羊肉味道香多了,而最拿手的一道菜是“刹生细鳞鱼”。用“刹生细鳞鱼”接待客人,是黑龙江渔民对客人的最大尊敬。这是一道香味儿最浓的菜。这道菜含有黑龙江渔民对家乡特产的炫耀自不必说,单说那切得整整齐齐、鲜嫩嫩、脆生生的鱼肉,那炸得红彤彤的令人心里热辣辣的辣椒油,那葱丝的翠绿,,那芜荽的清香,更是饱含了主人的深切情意,甭说别的,就是吃一口,尝一尝,你都会觉得黑龙江渔民的生活都是多滋味儿的。

  黑龙江渔民在江心岛的树上,采摘一种名叫“稠李子”的野果,这种圆润的野果,用来拌细鳞鱼酱或和米一起煮粥,香甜可口。若将稠李子压成果泥,制成圆饼,晒干后放在盛细鳞鱼片的坛子里长期浸泡,那味道更是别具风味。制好后,再把盛生鱼片的坛子放窖里藏起来,足够一冬春用的呢!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