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9:29 南方日报

  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讲解者程恩富——

  拉动内需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纵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时第一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因其内涵丰富,新意十足,与老百姓关系密切,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对这一提法十分兴奋。“这一提法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优越性。”

  将不断增加的税收通过财政倾斜让利于民,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福利,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和风险,让民众敢消费、消费得起,消费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中国现在大约有2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包括返贫人口),在一些不适宜人类生存、自然生存环境无法改进的地区,应该实行移民政策。

  目前“智库”表达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到达最高层的渠道和作用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记者:应该怎样理解“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句话?

  程恩富:第一,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保证发展质量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速度也超过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包括房产等,体现了这一论断。

  第二,本质上,这是分配问题:如何让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下层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十六大提出,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以后,中央放弃了效率优先的提法,更加关注公平。十七大报告对效率与公平的提法又比以前更进了一大步,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可以说,在这个原则下,百姓拥有越来越多财产性收入的可能也越来越大。

  第三,应该怎样“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我认为十七大报告中已有答案。如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说明让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驾驭好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架马车。那么如何拉动国内需求?将不断增加的税收通过财政倾斜让利于民,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福利,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和风险,让民众敢消费、消费得起,消费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另外,还必须解决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我预测,十七大后,全国上下将很快达成共识,我党必将集思广益,出台一系列相应措施。

  消除贫困:建议立法制定工资调控线

  这条调控线可以规定,随着两三年内企业劳动生产率或利润的提高幅度,来确定工资最低提高幅度。

  记者:您对报告中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怎么看?

  程恩富: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中国现在大约有2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包括返贫人口),在一些不适宜人类生存、自然生存环境无法改进的地区,应该实行移民政策。只要政府下决心,适当动用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报告中提到的目标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实现这些目标的日子不会很遥远。

  关于消除贫困,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这个话题,我有一个立法建议:国家可以针对包括公企和私企在内的企业,制定一个工资调控线,因为仅有最低工资标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条调控线可以规定,随着两三年内企业劳动生产率或利润的提高幅度,来确定工资最低提高幅度。这个建议将有助于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政策,也能使广大职工切身体会到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所在。

  还有,应该在城乡居民中全面、普遍地实行低保,最好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时间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分三个层次划分民众的保障水平,如在农村,生一个孩子的享受中级保障,生两个孩子的享受低一级保障,生三个孩子的不给保障,起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

  热点话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记者: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是否蕴含着深刻变化?

  程恩富:我认为,首先,这是针对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疑问者的应答:中国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至于怎样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有两大块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若干新要求。

  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开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理论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过程。

  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说明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其包括质量增长、效益提高和结构合理化等主要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再只是“少数派”的坚持

  记者: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知道您一直对生态问题很关注,请问怎么看报告提出的这一点?

  程恩富: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

  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非典”震撼了中国人,“建设生态文明”的硬道理迅速从“少数派”的坚持变为多数人的共识。这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在全国树立和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同样如此。本次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表达了我党的重大决心和高瞻远瞩。

  学习型政党:“智库”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

  记者:我们党着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包括您在内的不少专家给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过讲解。外界认为,中央越来越重视“智库”的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程恩富:从中央到地方,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浓,学习型党委、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班子日渐涌现,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党中央吸收了许多现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理论和政策建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思想库的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的应有功能。在我看来,目前“智库”表达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到达最高层的渠道和作用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真正的“智库”应该提出超前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和政策,而现在功利性的论证性报告偏多,很多都不全面。所以,我认为各种政府研究报告,应该让观点不同的人去做,最后递交不同观点的若干个报告供政府研究,再提交由同级人大讨论,其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就会大大提高。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好事。

  ■人物档案

  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5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程恩富讲解“中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脉络”。

  专题撰文:本报特派记者 林旭娜 刘延英 毛凌云 摄影:王亮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