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发射新“大脑”拥最可靠技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9:38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翻山探访揭开“嫦娥一号”临界升空设备面纱

  卫星发射新“大脑”拥最可靠技术

  嫦娥奔月

  本报西昌电(特派记者/谢苗枫)昨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基地号称有“特殊任务”而谢绝游客参观,记者特地翻过基地以北的后山,揭开“嫦娥一号”临界升空的设备面纱。同时,从有关方面获悉,原距离发射测试站6公里的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在“嫦娥一号”发射时,可能会把重责交付给位于西昌城区的新的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

  两塔轮换年可射10颗卫星

  昨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未向游客开放,记者在一名麻叶林村的当地人的带路下,翻山绕过了发射中心,在其以北的小山腰上观看了发射中心基地的全貌。

  记者看到,此次承担发射“嫦娥一号”任务的3号塔静静地与2号塔矗立在山涧的两侧。外间很多人不解:2号塔已经能承担发射“嫦娥一号”的任务,为什么还要改建原3号塔,而成为如今一景?

  对此,有关专家解释,过去的3号塔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只能发射1.5吨同步轨道通信卫星。3号塔改建后,能和2号塔一起承担大推力火箭的发射。最主要的是,2、3号轮换,可以适应高密度发射任务,每年可射10颗卫星左右。即这个发射架在发射时,那个就空着;而且发射完后,要立即展开近1个月的检修、恢复工作,这时候,另一个发射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新“大脑”拥有最可靠技术

  驾车从漫水湾出口离开泸黄高速公路,经过冕宁县的沙坝镇不远,就会见到一个丁字路口,从这里可前往原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

  据了解,原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距离发射测试站6公里,是见证过我国30多次卫星发射成功与失败经历的“大脑”。由于地方和技术还要再进一步切合卫星发射的要求,该中心于2004年因新指挥控制中心的建立而停止了“扩建”。当地人介绍,该中心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并没有完全“下岗”。

  与此同时,由于交流调速技术和光纤技术取代了吊车直流调速技术、电缆传输等,新建的卫星发射指挥中心实现了远程监控。新指控中心位于距发射场区60多公里外西昌城区的航天北路上,属于城市里的“军事禁地”。

  据了解,新的指控中心整套技术是目前可选择的最可靠的技术。对比原来的指挥控制中心有四大变化:一是一流的投影技术;二是采用了全新的网络技术,新的传感器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包括数据处理;三是安装了比较先进的指挥通讯设备;四是面积比原来扩大了2倍。

  该中心旁原本对外开放的“卫星宾馆”,近日也因“嫦娥一号”接待任务而全封闭。该宾馆有关人士透露,新指挥控制中心有可能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新“大脑”。

  卫星发射基地核心地带村民欢呼雀跃——

  “我们是看着卫星长大的!”

  本报西昌电(特派记者/谢苗枫)“嫦娥奔月”的传说即将在航天城西昌变为“现实”,当地的彝汉居民无不欢欣雀跃,尤其是一见到外地人,往往总会热情地搬上“三把斧”:来看卫星发射嘛;这里厉害着啊;要啥子帮忙的不……

  “嫦娥”将从他们“家”飞天

  昨天,记者走转麻叶林村、那基村、八一村发现,虽然每回卫星发射总要“搬走撤离”,出入也时有不便,好像麻烦多多,但居住在这些离发射场方圆不过4公里核心地带的村民们却总是对这些从他们“家”飞上天的“圣箭”充满自豪和满心幸福。

  每天要出入基地大门好几转的阿土是麻叶林村的壮年青年,特别“爱”基地。阿土自豪地说,“从小我就在这里摸爬滚打,和一大群孩子在这里耍,展览厅里的每一幅图,我都能叫上号,我们是看着卫星长大的!”

  阿土今年27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卫星发射的感情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他告诉记者,由于考虑到卫星发射不安全,所以每次发射卫星都会让他们撤离到镇上去,但还是有一两次,自己忍不住和几个哥们跑到火箭不经过的后山去“看仔细”。

  “第一次火箭发射的时候,真的很厉害,我们远远就看见那些火球从地面滚上来,就像一块块火云,那些热浪就像直接滚到脸上来。”阿土回忆,“胆子小的当场就拉了尿,我们也吓得连忙趴下。”

  “嫦娥比孙悟空厉害多了!”

  资料显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1985年就被批准对外开放,至今接待了上百万中外游客,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航天城。也正因为“透明度”高,西昌城乡的彝汉居民早就把发射中心当成是自己的“家”。

  再过数天,中心就要发射“嫦娥一号”了,不少村民早早就开始猜测发射的时间,而且还拿出“数据”来“据理力争”,俨然就是一个个“科学家”。

  昨天记者在泽远小学前,就看到一群刚放学的小学生为“嫦娥一号”的发射七嘴八舌地探究一番。

  “听说‘嫦娥一号’可以飞到月球去。”

  “我爸爸说,‘嫦娥一号’可以去到38万公里以外,孙悟空一个跟斗才十万八千里,差远了!”

  “嫦娥比孙悟空厉害多了!”

  听着孩子们的议论,农民顺叔笑开了:瞧,还没有接到要撤离的通知,但这里大大小小都在议论“嫦娥一号”。“平时到基地附近的田里耕种,大家都要瞅多两眼,心里想,我们国家厉害着哩!”撮着烟丝的顺叔笑开了嘴。

  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昨天由于有“特殊任务”,所以成昆铁路上一条从漫水湾直通基地的支线几乎每隔100米就有一两个解放军在把守。虽然脸上很严肃,但这些“最可爱的人”一见到走在铁路基上要出镇里去的“乡亲”都特别放松,有的会问声好,有的看到“乡亲”背的东西太重了,就会过去帮一把,扶一扶,托一托,无论认识不认识的,就像一家人。

  原来,由于麻叶林村、那基村、八一村等地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基地核心地带,政府陆续将部分彝汉群众搬迁,集中安置到了离发射场5里路外的泽远场镇上。随着丁大哥所指,记者看到,从山沟里搬出来的彝汉群众家前,都通上了水泥路。据悉,当地群众还可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这些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栽桑养蚕、种植水果的农户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嫁到八一村的一位外来媳妇说,家里人晚上出来走走时,抬头看到星光灿烂的夜空,心里面会情不自禁地涌起自豪和幸福。

  奔月二期拟建月球观测点

  为了做到最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我国科研人员提出,要在月球建天文台,并使其精度达到世界领先的“微角秒级”(即百万分之一秒)。

  16日,国际天文学会第248次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天文台举行,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专家,就“微角秒级天体测量”作了探讨。据上海天文台前台长叶叔华院士介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在嫦娥计划第二期到月球表面建天文观测点,为未来的月球天文台打下基础。

  叶叔华院士表示,虽然装在卫星上的太空望远镜精度高,但它们寿命短,一般只能用几年,而且会抖动,有“视觉盲区”,为克服这些弊端,科研人员提出了在月球建天文台的构想。在嫦娥探月计划第二期,也就是月球软着陆阶段,天文观测的实验就会进行,为今后我国宇航员建立月球天文台“打前哨”。如果有了月球天文台,就相当于架起了一座永久性太空望远镜,科研人员只要在地球上遥控它,就能观测各种天体。

  据悉,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已与欧洲空间局的专家合作,致力于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并考虑用建恒温室等方案,解决月球昼夜温差大等问题,使月球天文台早日成为现实。

  30首好歌伴“嫦娥”

  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于近日升空,与之一同奔月的,还有其搭载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二泉映月》、《黄河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0首经典曲目。“嫦娥一号”将在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这一组歌曲。届时,每位中国人将能通过收音机、电视机以及互联网收听到这些来自太空的中国天籁之音。

  30首好歌

  1.《谁不说俺家乡好》 2.《爱我中华》3.《歌唱祖国》4.《梁山伯与祝英台》5.《我的祖国》6.《走进新时代》7.《二泉映月》8.《黄河颂》9.《青藏高原》10.《长江之歌》11.《在希望的田野上》12.《春天的故事》13.《七子之歌》14.《我的中国心》15.《高山流水》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17.《阿里山姑娘》18.《贵妃醉酒》选段19.《难忘今宵》20.《歌声与微笑》21.《春节序曲》22.《半个月亮爬上来》23.《游园惊梦》选段 24.《富饶辽阔的阿拉善》25.《良宵》26.、《十二木卡姆选曲》27.《东方之珠》28.《在那遥远的地方》29.《我是中国人》30.《但愿人长久》

  特别选用曲目:

  1.《国歌》2.《东方红》

  链接

  “嫦娥一号”为什么

  选在西昌发射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于1982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经发射过48颗卫星,主要包括导航、商务、军事等卫星。而“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是该中心的第49次发射任务。

  我国有酒泉、太原、西昌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为什么“奔月”的重责和荣耀落在西昌?

  原来,该发射场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一是纬度低(北纬28.2度),海拔高(1800米),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而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的有效负荷。同时,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三是晴好天气多,“发射窗口”好。年平均气温18℃,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00多天,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四是交通通讯方便,可以很方便地运输火箭、卫星和燃料。

  背景资料

  各国月球计划

  美国 1964年,美国的“徘徊者7号”成功在月球上硬着陆。2006年12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全球探索战略”和“月球基地计划”的初步构想,计划在2020年开始月球基地的建造工作,2024年在月球建成常驻基地。

  俄罗斯 1959年9月14日,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重新开启探月旅程,宣布在2025年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将在2027年至2032年建立常驻月球考察基地。

  日本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日本宇航开发机构计划在2015年向月球发射机器人进行探测,2025年前建造载人航天飞船,建立完善月球基地。

  人类探月大事记

  1958年-1976年 美国、前苏联共发射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1969年7月 美国“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公斤月岩样品。

  1972年 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大。

  1990年 日本发射“飞天”月球探测器。

  1998年 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2003年9月27日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顺利升空。

  2004年2月 我国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

  图:

  昨日,一名彝族村民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区旁“自由”地走过。 本报特派记者 郎树臣 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