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绿”了孩子心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9:41 南方日报

  上月底揭晓的2007深圳市民环保奖,12位得主中有6位是来自校园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环保智多星杨凡、竹园小学校长蓝航英和掀起全市节水行动的福永中学4名师生。让我们走近这些环保人士,了解他们与环保的故事,感受深圳在环境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杨凡:环保需要用心

  你可能想不到,在小商品市场上很常见的那种手握即可充电使用的环保手电筒竟是由一位年仅11岁的深圳男孩发明的。就是这个男孩,在8岁时发明了“清凉环保组合书包”,11岁发明无电池“环保手电筒”,读小学时参与第一张学生自编“青少年环保地图”的编写和绘制,和同学一起挑战权威字典和词典中缺少环保意识的字、词的解释……

  他叫杨凡,是上个月底揭晓的2007深圳环保市民环保奖得主之一。他的“头衔”远不止这一项,11岁时成为深圳市年纪最小的“小院士”,还有“世纪之星”、“中国绿色环保小博士”、“十佳科技少年”……杨凡的获奖证书摞起来有一米来高。

  最满意环保手电筒

  杨凡今年17岁,6岁起随父母到深圳居住,曾就读于南头小学、北师大附中、南头中学,目前在华南师大国际预科中心就读。

  从小学开始,环保思想就开始在杨凡心里生根发芽,让杨凡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说,一粒电池会污染多少立方米的水,当时觉得很可怕。”慢慢对环保产生了兴趣的杨凡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环保知识。特别是杨凡父亲从事电脑软件行业,受父亲的影响,杨凡很小就成了“电脑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作为一名小网民,网络成为他了解环保资讯的重要渠道。

  此外,杨凡开始积极参加各项环保活动,喜欢动脑动手的他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思路是: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他发明了不用电池的环保手电筒,获第10届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奖;他发明的多功能环保美甲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对指甲抛光修磨,完成美甲功能……

  杨凡对自己发明中最满意的一项还是环保手电筒。杨凡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年龄小,并没有去申请专利。一年后,看到类似的环保手电筒上市,杨凡还是觉得很欣慰,毕竟这种手电筒可以节省许多电池,避免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水的污染。

  发明创造需要环保意识

  在南头小学就读时,自然老师石兰涛是杨凡在环保方面的引路人。1998年,筹建中的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了“生态环保小组”和“发明创造小组”等课外兴趣小组,几乎每个小组都可见到杨凡的身影。在石兰涛等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分别开展了“对学生工具书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词语调查”及“家猫不捉老鼠”等课题调查研究。因为熟悉电脑,杨凡主要负责上网查询、调查及资料统计等工作。

  他带领同学通过大量资料和跟踪调查写出的《家猫为什么不捉老鼠——实验和调查》获得广东省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一等奖;他和同学一起完成的《学生工具书缺少环保意识的词语调查》论文在中国少年世纪论坛引起轰动,论文获得国家和广东省奖励,修改字典中不符合环保意识字词的建议得到国家环保总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认可和采纳。杨凡等5位同学因此受到深圳市环保局的表彰,市环保局还号召深圳市青少年向这些同学学习。

  尽管在创造发明、修改字典、编制环保地图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心血,但杨凡觉得自己只是挤出了课余的一些时间做该做的事而已。他为何能坚持不懈,几乎每年在环保方面都有佳绩呢?杨凡认为,环保只是需要用心而已。每当看到社会上,义工在做环保的事情,杨凡就很受触动。“环境是需要慢慢改善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想,比别人多做一些,环境才得到维护和改善。”他觉得,在做环保的发明创造时,同样需要环保意识,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像汽水瓶盖等等一样可以变废为宝。

  创办环保发明创造基金会

  受到杨凡的影响,他的父母也改变了生活中许多不环保的行为,购买无磷洗衣粉、无氟冰箱,有电池收集起来扔到废电池箱内,这样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植入每一位家庭成员心中。虽然家庭条件优渥,很早就买了汽车,但杨凡的父母每周都有一两天选择步行上班。尽管要走二三十分钟,但作为深圳的一分子,杨凡的父母践行着普通市民的环保义务。

  杨凡曾参与中国航天之星青少年太空探索活动,与美国宇航员交流,提出了11条太空实验设想,其中“壁虎在太空中的实验构想”,经过后来的改进成为专利产品《仿生手套》和《仿生鞋》。

  最近,杨凡正忙于就两项专利产品与有意向的公司洽谈。“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还是洽淡之中。等卖了钱,花了也是花了,不如成立个基金会,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一笔搞环保发明创造的资金。”杨凡这样告诉记者。

  竹园小学:绿色校园鸟的天堂

  流连屋顶花园的白鸽,走廊里灯下的燕巢、幽雅水池中的睡莲………这些你可能认为只会出现在公园的景色,在福田区竹园小学都能看到。

  竹园小学的校长蓝航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学校的创建。1999年上任以来,蓝航英便提出,创建高效能的绿色学校,树科技和环保教育品牌,实现高效能管理,走特色发展之路。几年来,她和她的教育班子为绿色学校的建立作出不懈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竹园小学在绿色学校创建中成绩显著,连上几个台阶。2002年竹园小学被评为深圳市绿色学校,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

  建立生态校园

  走在竹园里,抬首顿足之间便可看到美术老师精心设计制作的环保行为规范宣传画,这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在校园的草地上、走廊上、水龙头旁甚至厕所里,到处都是宣传画、宣传标语或温馨提示牌。在学校门口还设有废电池的回收箱,定期有电池回收利用公司来收走。在楼梯间的拐角处,垃圾箱也是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

  2000年9月,竹园小学利用教学楼屋顶渗水重修的机会,在教学楼天台上建起了占地面积750平方米的竹园小学生态园,这里成了鸟的天堂、孩子学习的乐园。生态园由植物区、温室区、鱼类观赏区、气象站、休闲凉亭、小鸟家园等6个区域组成。园内各种各样的植物达百余种,涵盖了小学自然教材上所有植物:有濒临绝种的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木沙)椤,高科技太空种子植物、无土栽培植物,形态怪异的红刺露蔸,珍稀名贵植物剑叶龙血树,生机勃勃的沙漠新绿,简直是个植物百科园。学生在这里写生、摄影、上生物课,观测天气,饲养鱼类和白鸽。生态园是孩子们亲近自然、探究自然的乐园,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环保意识。

  竹园小学还成立了观鸟小组。在竹园,人与鸟和谐相处,在学校走廊的灯罩上、水管拐弯处共有近10个燕巢。走廊上常常响起小燕子欢快的呢喃。课间,小燕子有时还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甚至亲昵地落在孩子们的肩上。爱鸟护鸟已成为竹园人的自觉行动,不少学生在校外拣到小鸟,也送到学校里请老师帮助救治。

  教导主任周广顺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情他就遇过三次。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看到树上掉下一个燕巢,里面有刚出生的5只小燕子,觉得很为难,只好带到学校。男孩捡回来的是家燕,而学校走廊筑巢的是雨燕,由于家燕太小,没有母亲只能饿死,老师便请电工把5只小燕子放到燕巢里。恰好有一只燕子刚生育,顺带抚养了其中4只家燕。竹园小学五年(3)班的黄巧同学细心观察后,还写了调查报告描述家燕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如今家燕们已经成年飞走了。

  在竹园,学生毕业时送给母校的礼物就是在学校里种一棵树,希望树、立志树……现在已是绿荫浓浓。

  构建环境教育体系

  竹园小学不仅重视外部环境的美化、绿化,还重视内部体制的建设、完善,特别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教育体系构建。从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到环境教育、学校项目管理,学校都做了详细的整体规划。

  2003年6月,竹园小学引进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环境教育模式,中德合作开发的“校园环境管理项目”(简称prenla)。该项目主张以低甚至无投入产生一定经济、环境、社会效应,让学校加强对水资源以及纸张等办公用品的节约利用。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由全校教职员工参与自行开发环保教育的校本课程。《竹园小学环境教育教案》、《小学生环境教育行为规范画册》和《小学环境教育配套的活动方案》已经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些课程的开发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有探索性的特色校本课程。

  我给树木挂名片、家庭生活用水调查、用废旧塑料制作奖杯……这些环境教育活动方案的操作性强,学生们十分喜爱。课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进行了楼道垃圾污染调查、竹园小学校园鸟类调查等等。学校每学期还会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学生们的环保创意令人折服,有900张旧报纸做成的大型航母、以3个破饮水桶为基础制作的火箭等等。

  除了《环境保护教育》必修课外,各学科均将环境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数学、自然、综合、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让各学科都泛出“绿意”。在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述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充分利用教材的环保因素,指导学生从网上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在蓝航英和团队的努力下,竹园小学在短短的几年里,以家、校、社共创绿色家园为根本宗旨,形成了“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特色,塑造了“竹园鸟的天堂、学习乐园”的形象特色,还建立了竹园绿色网站供学生、家长学习环保资讯。

  链接

  深圳环境教育精彩纷呈

  199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环境文化建设活动,启动了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从2003年以来,深圳不少中小学开始开设环境保护专题教育课程。学校成为深圳传播绿色文明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市、省乃至全国绿色学校超过300所。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国家级绿色学校(幼儿园)15所,省级绿色学校70余所。

  许多学校不仅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环境保护研究项目,还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环保社团、环保义工队,经常开展环保调查、到风景区拣垃圾等活动。有些学校还把环境教育开展到社区,通过手抄报、宣传单、文艺节目等方式,向社区群众、学生家长宣传环保知识。

  近年来,深圳不断创新环保活动形式,通过组织少儿环保节、演讲、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培养深圳少儿从小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

  市教育局今年策划了“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广告语创作大赛,“环境与节水”手抄报比赛及展览。在2007深圳青少年环保节,开展“小手牵大手、绿色路上一起走”系列活动,通过游戏、表演、展览、电影、绘画等形式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起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三人谈

  环境教育要系统化

  尽管目前深圳环境教育成效显著,还涌现出不少环保小名人,例如在去年的国际儿童环保会议上,13岁的深圳女孩徐海婷获任环保会议筹委会成员。但是应该看到,深圳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仍有不足之处,哪些方面应该加以改进?社会又应怎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我们邀请了3位环保、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探讨这些话题。

  嘉宾:

  栾胜基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展望》中方专家

  龚湘玲 深圳教研室地理教研员、深圳市绿色学校评比专家组成员

  汪继威 深圳教育协会秘书长、原笋岗中学校长,把笋岗中学成功从市级绿色学校打造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并帮助贵州某农村学校创建为省级绿色学校

  环保教育能将德育、学生行为规范很好结合

  龚湘玲认为,深圳环境教育在省里是走在前列的,教育意识、教育强度很高。就国家级绿色学校评选来说,国家级绿色学校与全市学校总数的比例是最高的,水平也很高。但许多学校没有把环境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有机成分,存在临时性、随意性的现象。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对环境教育进行长远、系统的规划。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教育是培养现代合格市民必须具备的素质。

  汪继威则持不同观点:创建绿色学校要求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但许多学校并没有参与创绿。因此,从数量上看,深圳的环境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应该有更多的学校自觉地把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创建绿色学校对环境教育有较高的要求,是构建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各学校已经停止级别评估,但创建绿色学校还在进行。创绿常被认为是环保局的事,这种想法有所欠缺,政府应加强对创绿的重视。创建绿色学校是一种正面教育,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一点都不矛盾,常常是创绿后,学校的许多工作也都随之上去了。环境保护教育能将德育、学生行为规范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应该把创绿作为每个学校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

  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

  龚湘玲、汪继威均表示,环境教育中学生环保行为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必须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抓。学校老师可以用环保材料装饰学校,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让孩子的养成教育变成习惯,再把习惯带到家里、带到社会中去。由于大人在小孩面前往往会保持良好的形象,因此小手拉大手,对家长的行为规范也起了良性作用。汪继威补充说,人长大以后,行为规范往往发生不好的变化,但是如果持之以恒地抓,就能让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风气。

  环境教育公众基础良好

  栾胜基认为,从主观上看,深圳的公众在环境自我教育、环境意识方面,比内地公众的表现层次要高一些。比如深圳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的参与态度比较理性,不完全是凭感情采取一些激烈的对抗方式。其次,公众文化水平整体较高。许多人并一定知道红树林有什么生物价值,但对红树林存在的社会价值,有一个潜在的表达方式和自觉的行为。

  客观上,深圳市处于比较好的生态环境下,尽管近来空气污染增多,但从整体上来说,深圳的生态条件比内地一些污染城市优越。存在决定意识,环境也能改变人,深圳的优良环境使深圳人更加爱惜蓝天、爱惜红树林,环境外在的影响也在改变他们。

  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性的宣传活动,环境不同于某种新技术,大家生活在其中,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样有些意识或潜意识决定了人会做一些对环境有益的事情。像深圳市的名片——红树林保护区,有珍稀濒危鸟类,可以进行正面宣传。同样,深圳存在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紧缺、灰霾天气增加等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加强环境治理的决心。这些宣传有助于深圳市提升文化水平,营造环境教育的气氛。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罗莎

  通讯员 王守衡 李伟华

  摄影 本报记者 朱丹阳

  图:

  深圳学生创作的“环境与节水”手抄报。

  杨凡

  上月底揭晓的2007深圳市民环保奖,12位得主中有6位是来自校园的老师和学生。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