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趣话西安地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1:0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八旬老人趣话西安地名(图)

  谈起西安地名葛慧先生娓娓道来。阅读提示

  历史文化古城西安,是由数百个老村镇、上千条老街巷组成。连同众多美丽的山河原川、旅游景点,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之中。伴随这些老村镇老街巷,它们的名称已经远不是标识地理位置的符号,而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成为古都西安一笔非常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

  年近八旬、自号“土地老儿”的葛慧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跑遍了西安数百个历史村镇和数千条古街老巷,寻访考证,被誉为“西安地名通”。

  西安地名,是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探究西安地名的历史文化渊源,2007年国庆,记者来到西安市糖坊街一个简陋的寓所,拜访了著名地名学家葛慧先生。今年79岁的葛慧先生,曾长期服务于西安市地名办公室。系西安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安市地名委员会顾问,中国地名协会第一批会员。

  葛慧先生祖籍山西,却为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所迷醉。几十年来致力于西安地名整理、研究和区县地名志、地名图的编审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西安通览》编写地名篇章,并任《西安市志》副主编兼主笔。

  身板硬朗的葛慧,正在电脑前专注地修编西安市部分区县的地名志。获知记者来意,老人非常兴奋,快活地抱来一大摞“大部头”。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西安通览》《西安市志》等,也有西安部分区县的区县志。其中涉及西安地名的大部分文史资料、图表、数据等,主要来自葛慧先生的整理、绘制。不过,格外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一本不久前由陈忠实主编、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西安地名趣谈》。在这部他个人的著作中,有关西安地名、街名的由来及变迁,被他生动地描绘成一个个饶有趣味的历史文化故事。

  “小货郎”醉迷西安老街道

  葛慧自小有绘地图的天赋。

  16岁在山西盂县老家上中学时,一天八路军叔叔找来,要他去县城把驻扎在城里的鬼子布防情况和县城地图绘出来。他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我在城里街道上,一步一步用脚量着,并悄悄画好了县城地图交给八路军。几天后,八路军顺利攻进县城。后来,八路军叔叔告诉我说,是我画的地图很准确,帮部队打了胜仗!这也有我一份功呢!从那以后,我知道了记地名、画地图的重要,因此对城里的街道名和画地图有了特别的兴趣。”葛慧说起这件60多年前他参加“抗日”的往事,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可惜,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继续画地图、为国家效力的梦想。为谋生,家境贫寒的他随大人来到古城西安,做了一名天天跑街串巷卖日用小杂货的“小货郎”。

  “那时的西安城,主要是指城墙里边。城里有街道也有村庄。街道的房屋都比较低矮破旧,但不少街道、小巷都很有味道。”葛慧说,他们就住在习武园南边一个叫王家圪的小村庄里,每天天一亮,就从住处出发,由城南到城北,从一条小街跑到另一条小巷。大人在后边担着各种小杂货,他在前边用手摇着货郎鼓,招引市井小巷的妇人小姐们闻声而来选购。

  “这段跑街串巷的‘小货郎’生活,让我对西安老街古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也给我少年生活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葛慧说,天天走街串巷做生意,就对西安“广济街”、“下马陵”、“大皮院”、“后宰门”、“端履门”、“贡院门”、“报恩寺”等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名产生了兴趣。西安过去是好多朝代的皇城,住过不少皇帝。因此不少地名、街名都是历朝历代“画”下来的“文化记号”,这是其他城市不多见的古城特色。

  “小货郎”葛慧在西安城的古街老巷就这样一日复一日地转着,转得多了他开始琢磨一个问题:这些古街老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曾住过什么人?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于是,在卖东西的同时,他便向这些街巷的老人们打听。凭着兴趣和记忆,他收集了许多西安地名和街巷名字的传说故事。

  “但那时都只是感性、肤浅的了解,充其量是给单调苦累的货郎生活解解闷。在那种生计都难以维持的境况下,要想认真研究西安地名,弄清来龙去脉和文化渊源,那简直是白日做梦!”葛慧说。

  他说,解开这些老地名、老街名之谜,是在解放后他参加了政府工作,这才有专门时间去实地调查和收集整理,并详尽研究这些地名和街巷名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上古文明的历史遗迹

  西安市区的许多地名、村镇、街道名,与西安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葛慧先生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但谈起西安的街道地名时,却如同孩子般激动起来,一边翻书,一边又打开电脑,让记者浏览他几十年来收集、整理的数以百万字的西安地名资料。看到老人的双眼有些湿润,记者能感受到他探究西安地名的专注和执着,不禁为其对这座城市的炽热深情震撼!

  老人翻开其新作《西安地名趣谈》一书告诉记者:西安的地名和街道名,都是历史长河留给我们的颗颗珠玑。“探寻这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街名,并把它们串联起来,我们就仿佛在触摸西安城沧桑变迁的历史文脉!”

  我们的地名故事,从上古时期留下的老地名说起。

  葛慧说,在西安户县、周至,有许多非常古老的地名,如户县城北的韩村,村南遗留一夯土堆,系夏、商、周崇国城堡遗址。崇国在氏族部落联盟时期是一个占据渭水中游的方国。而这个城堡,也就是迄今所知西安地区“城”最早的起源。因在古城堡遗址(土堆)上有过韩仙子庙而得名韩仙村,直到清末民初仍沿用此名,后简称韩村。现分为东、西韩村,如今为远近闻名的农民画乡。

  而周至的地名,则与远古时期来自西方沙漠地区的“骆人”(以骆驼为图腾的部落或族名)的祖先迁来有关;户县中部的三过村,相传大禹在治理沣水时住在此处,“但他一心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赞其德而得其名。如今户县县政府所在地甘亭镇,即四千年前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崇城南郊的甘,夏启在这里作过《甘誓》。秦代在崇城设户县,城南设立过甘亭,当时亭为军事单位。隋代把户县县城从今韩村迁来,以古亭为县治,因而后来人常称户县为甘亭。1993年设镇时命名为甘亭镇。

  “从西安周边的这些古地名可以看出,上古时期骆、禹等部落领袖及四千年前的古扈国等,均在户县、周至频繁活动过,从而留下了一些非常古老的地名。”

  从这些地名看,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是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而到西周时期,这里又演变得更为兴盛。如今在户县城东有条主干大街叫丰京路,中段通过小丰村。葛慧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西周文王所建的丰京。经过发掘,已发现有大量文化遗存。此村原名大丰村,清代江浙总督梁化凤为沣河西岸大丰村人,一天康熙皇帝在京城大丰园宴请梁化凤,询问其家乡情况,说到村名为避讳康熙的大丰园,他对康熙说家住小丰村。随后,梁化凤赶忙通知家乡改了村名,于是原来的大丰村就改名为小丰村了。

  另外,长安区斗门镇的镐京乡和丰镐村,都与西周武王有关。西周文王建成丰京不久即逝世。武王在位次年又在沣水东岸另建了比较大的镐京。镐京的位置在今长安区斗门镇北侧,而镇东的丰镐村仅距镐京遗址有10多里路。根据周原出土的西周初期甲骨记载,镐京最初写作“蒿”,是以流过城址的蒿水而得名的。蒿水即今日河,汉武帝建造昆明池时,截断南山诸流统一汇入沣河支渠昆明渠,故滈河便流到这里。斗门镇就位于汉武帝昆明池的西岸,以出口有斗渠闸门而得名。

  秦代文化的风烟印痕

  秦岭主峰叫太白山,这名字其实是秦人的“杰作”。葛慧说,秦人以养马起家(秦字在地名学上,按当时西部羌族集聚地羌人发音,古秦字是马的意思),春秋时,逐渐强悍起来的秦人不断向东扩张。到秦文公时很快攻占今陕西眉县一带,并建都平阳。秦人每到一地都要设立祭坛祭祀祖先白帝,而白帝是西方之神。秦文公的儿子秦武公就将秦岭最高峰命名为太白山,并将太白山主峰作为祭坛。今天太白山主峰太白庙和附近许多山峰以及周至与宁陕交界山岭处的十几座小型的“文公庙”,都是秦武公祭祀其父秦文公所建的庙宇。“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风烟,这些名称仍能延续至今,实属不易啊!”葛慧先生感慨地说。

  我们熟悉的秦渡镇、芷阳村、灞桥、栎阳、雨金镇等名称的来历,都是秦时在西安留下的历史文化印痕。其中,户县秦渡镇是当年秦穆公率部的驻地。因地处沣河西岸,并有渡口,因此得名。雨金镇则是秦献公18年(公元前367年)时,突然天降陨石雨,金属块从高空纷落栎阳南边。“这其实是彗星进入大气层时未烧尽的陨石,然而秦献公以为是天降祥瑞,于是就在栎阳南郊设立祭坛,以祭祀他的祖先白帝。今天临潼的雨金镇就是秦献公设立祭坛的地方,地名便由此而来。”

  另外,秦在咸阳建都后,在西安周围也留下许多与都城相关联的地名。如西安西郊的阿房宫村、三桥街道办南的大古城村、小古城村、灞桥区东部大路上的小村———邵平店(因秦东陵侯邵平居住的地方,邵平是主管秦东陵的高级官员。因村在大路口,故以其名取名邵平店)。

  临潼区有个铁炉镇,经考古探测,镇所在的街有秦代冶铁遗址。秦末收天下铜兵器运至咸阳,铸12个巨大的铜人立在阿房宫前,然而关东各地起义农民使用了较易制造而且更锋利的铁兵器,促使秦朝也在此制造铁兵器,从而留下了这个地名。位于临潼区东的马额镇,更与秦兵器有关。现在区博物馆还藏有秦代铸战马所装备的青铜“马额”(即保护马面部的装备)实物。马额在铁炉街以西,已发现秦代铸造遗址多处,为铸造“马额”的主要作坊地,故得其名。明万历元年(1573年)设以马额镇。

  汉朝典故与历史传说

  在西安城区,以汉唐时留下的地名、街名最为丰富。这从另外的视角印证了在汉唐时,西安军事、经济、文化的发达与兴盛。

  说到汉唐,葛慧先生问记者:你知道西安过去为什么叫长安?记者回答:是指长治久安之意。“不全对啊!”葛老先生纠正说。

  原来,当年刘邦取得天下后,在洛阳商议何处建都一事时,将领们大都是函谷关外以东的“关东人”,因此都不情愿建都咸阳。最后还是依了另一官员建议,决定建都关中,暂以今阎良城区东侧的栎阳城为都,并命萧何负责修建都城,两年后又迁到现在的未央区。因秦始皇实施暴政,又连年战火,使百姓饱受战争之难。而国情民心要求长期安定,故遂将都城定名为长安。这其实就是长安名字的本意。

  葛先生说,现在西安北郊的清明门(分清东、清西两村)、玉女门(分玉东、玉西)、城角村、吴高墙、高庙村、六村堡(六城堡、汉城西城角村)、西门延秋村(长安城西城南门,王莽改为万秋门,唐代又称延秋门)和东清门村等,这些村名都是因汉长安城墙而得名的。

  在距未央宫前殿不足200米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天禄阁。现有西汉天禄阁遗址,是一个高7米、周长32米的夯土台,上面有一座明代建的庙宇叫刘向祠。小庙的砖铺地面上,还遗留着清同治年间清政府挑起回汉仇杀时天禄阁村民在此惨遭大批屠杀的印迹。天禄阁原来就是西汉的国家档案馆。后来王莽不重视文书、档案的作用,就毁了天禄阁等地,作为铸造钱币的地方,现在这里只留下一个地名。

  临潼新丰镇的得名也与汉刘邦有关。公元前200年,刘邦把他的父亲从故乡江苏沛县丰邑搬来,封为太上皇(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太上皇)。可他的父亲舍不得离开故乡、邻居,他便派人到家乡沛县丰邑将当地的村舍、街巷绘制成图,在今新丰镇按图施工,照原样把所有的村舍、街巷修建起来,取名新丰,设为新丰县。接着把原来沛县丰邑的男女老幼迁来,让他们站在路口各自寻找自己的家门,这才使刘邦的父亲大悦。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降县为镇。这就是今天新丰镇的起源。

  葛慧说,还有北郊与汉漕运有关联的河止西村、灞桥区的漕渠村、新渡(今新筑)等七八个老村名,都是汉武帝修建漕渠时所留下的名字。另外,三桥街办北的卢家口村、大白杨北的讲武殿村等无一不与汉时政治、经济、文化有关。还有临潼区的鸿门堡、代王镇、长安的细柳镇、斗门镇等等,在西安周围区县有不少地名,均是汉时留下来的文化印记。

  盛唐风采的记忆传承

  唐代留给西安的文化财富最为丰富,唐皇城街道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西安市内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就是唐皇城留下的古街。

  东大街,东起东门(长乐门),西至钟楼。西段位于在唐长安皇城的第四横街,即景风门街。到元代仍称景风门街。明初西安府城扩建,大街向东伸延至长乐门。清初称东门大街,清顺治年间因秦府萧墙改筑满城,其城南墙筑在这条街的南侧,沿墙南侧从钟楼至马厂子一段称为顺城巷。辛亥革命后,满城被拆毁,陕西督军张凤对东大街作了较大的整修。

  1927年改名中山大街,1953年改为东大街,1966年曾一度称东风路,1972年仍恢复为东大街。如今街道已是古城西安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

  南大街因位于钟楼南而得名。在唐代因直通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称安上门街,也叫安上街。因唐皇城正门朱雀门常为皇帝和紫袍朝臣才能通过,因此安上门街就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当时,韦、杜等朝廷重臣都在城南韦曲、杜曲修建有别墅,因此他们常从此门出到别墅去。

  位于钟楼以西的西大街,东起钟楼,西至西门(安定门)。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的四条大街之一,现以方位得名。建于公元582年,为唐皇城中心大街第四横街西段。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世界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西大街在唐代称顺义门街,横过唐长安皇城西墙中门顺义门,东至安上门十字(即今钟楼十字)与景风门相接。当时,唐朝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和六部设在东段北侧今鼓楼两侧。唐后,宋、元、明、清、民国的地方首府永兴军路、奉元路、京兆府、西安府、民政府(厅)、长安县署等重要衙署均设在此街北侧。因隋唐皇城相对宫城又称子城,唐后至南宋仍称子城厢正街。中段又称指挥街,元代分为指挥东街和指挥西街。明清重建西门后,西段称西门大街,钟楼西称西大街,民国初统称西大街。1936年铺为石子路,1953年建为水泥路面。1966年曾改名反帝路,1972年恢复为西大街。西大街是西安的商贸中心和交通主干道。近年经政府拓宽重建,钟鼓楼广场向西扩大,并重建城隍庙牌楼,建成一条以仿古建筑为主、突出西安历史文化的商业大街。

  北大街,是唐皇城通往城北宫城的南北通道。因其他街道都由所对应的城门命名,而此街北段在过去未见记载。但史书有说外国进贡的贡品方物珍器,经长乐门进城。估计说的就是这条街了。所以,在唐代北大街可能应称长乐街,因为其直通的是宫城南墙东门长乐门。根据唐城图,当时这条街进入宫城后通到宫城北门到今天的自强路十字了,说明比现在的北大街稍长一些。北大街在1936年时修为石子路,1953年拓宽建成水泥路。1966年改名延安路,1972年恢复原名。

  葛慧先生说:“东大街是西安城发展史的缩影;西大街为古长安的中心大街;南大街是唐皇城最繁华的街道;北大街系唐皇城、宫城的通道;广济街为唐皇城承天门大街(唐承天门广场向南一条直对朱雀门之间的大街,也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承天门大街,街宽百步,也简称天街。当时,街上行人不多,只有皇帝出巡辇车驾走在中间,或者身穿紫袍的重要官员行走在两侧道上。街道两旁有流水御沟,并栽植有槐树,是唐皇城的标志性街道);含光街是唐长安城的迎宾大街;长乐路则是唐朝国运的经济命脉;今咸宁路更是唐京城最为繁华的大街,也是进入长安城的主要通道。当年日本来唐留学僧空海、圆仁都是从此进入今丰庆路南侧的西明寺的。#M#M$$ ■文/图记者李建宁

  (上)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