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毛主席当摄影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5:27 青年时讯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吕厚民的名片,是一张“伟大的名片”——毛泽东手书:“吕厚民同志/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循着这绝不可多得的手迹,在中国文联宿舍大院吕老的家中,听这位摄影家讲述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在中南海怀仁堂照相

  吕厚民透过镜头摄取下的一幅幅画面,已成为纪录中国革命极为珍贵的史料,这是吕厚民的贡献。每当谈起这些事,老人便如数家珍,讲述他永远也不会淡忘的拍摄每一张图片的情景。

  1953年,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当时的照相设备是美国产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用钨丝灯泡,拍一张须换一个灯泡,就是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灯光一闪“嘭”地一冒烟的那种。暗盒里的胶片一次只能装两片,拍完了得立即拉开暗箱再装胶片。因此动作再快,也很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在这次会议上,吕厚民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敏感性,抓拍珍贵的瞬间。

  会议的最后一天,他的神经绷得更紧了,直到下午散会时也没有丝毫放松。而这张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也就产生在这“一直没有丝毫放松”之中。那是在大会主席宣布散会之后,台上台下的人都陆续开始退场。这时,吕厚民看到周总理站了起来,却没有走向退场门的方向,而是拿着一份文件转过身来,大步朝还在看文件的毛主席走去。吕厚民的直觉立即告诉自己:机会来了!他立即急步走近主席台。

  周总理走到毛主席跟前,首先给主席看自己手中的那份文件,说了几句话,从面部表情看心里很高兴。毛主席看了看总理手中的文件,把自己桌上的文件拿起来翻了两页给周总理看,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就在这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这张照片在国内外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照片不仅生活气息浓厚,而且这对中国革命中的亲密战友长期形成的和谐与默契,通过画面中的动作和神态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经典的瞬间。这张照片很快被制成大幅挂画,在国内外销售,进入了千千万万家庭中,许多人至今还保存着。

   “吕厚民短小精悍”

  1958年,吕厚民作为随军记者到朝鲜访问。一天,他正在咸兴北道沙里院大街采访朝鲜人民群众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那人山人海热烈感人的场面很让吕厚民感动。正好有一辆朝鲜人民军的吉普车停在路旁,他拼命冲出人群登上了吉普车的引擎盖,迅速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摄进了镜头中一一两位手中挥动着鲜花、眼中含着泪水的志愿军,被高高举起,周围是欢呼相拥的朝鲜人民军官兵和群众,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结成的友谊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久,这张照片分别在德国和苏联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获得了金、银质奖。

  1963年2月的一天,他正随毛主席在杭州,新华社给毛主席的秘书来电话,说吕厚民的《欢送志愿军归国》摄影作品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获得了一等奖,古巴有关方面邀请他前去访问。吕厚民得知此消息心里特别高兴,一是作品又获了国际大奖,二是能到古巴去访问。可是毛主席能同意他去古巴吗?毛主席得知他的想法,当即批准了。于是,吕厚民便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个因获奖出访外国的摄影家。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古巴访问期间,吕厚民受到了亲切友好的接待,每到一处都抓紧时间拍摄,又带回了几百幅纪录这个美丽岛国风光人情的摄影作品。

  吕厚民从古巴访问回来后,有一次跟毛主席乘专列到江西。在南昌郊区,吕厚民等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下车陪同主席在田间散步,毛主席突然问吕厚民:“小吕,你去古巴访问怎么样?”吕厚民对毛主席说:“我回来以后写了内参给新华社,汇报了访问古巴的印象。”“印象如何呀?”主席问。于是他一边陪同主席散步,一边简单扼要地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吕厚民,你很不错呀,短小精悍。”于是,“吕厚民短小精悍”,便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中传开了。

   给主席拍的最满意的照片

  作为主席身边的摄影师,有义务和责任要多拍一些主席各个方面的照片。吕厚民也时刻没有忘记这一点,可是一直没有拍出比较理想的照片。1961年夏季的一天,毛主席在上海驻地一连工作了好几天不休息。这天,卫士好不容易说服主席出去散散步。主席工作的地方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边有一副乒乓球台,但是主席平时不走这边。如果能给主席拍一张打乒乓球的照片,还可以顺便让主席得到更好的休息。

  吕厚民就同主席的秘书和保健医生商量好,主席散步回来后从另一条小路回来,走通往乒乓球台的那个门。主席看到了乒乓球台,吕厚民便跟主席说:“主席,打打乒乓球吧,”主席一听,说:“好哇。”便从球台上拿起了球拍。这时,保健医生已经在球台的另一边作好了准备,把球发了过去。主席接到了球,“啪”地一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非常有力。于是,一张经过吕厚民策划的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这张照片发表后,曾在体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吕厚民为毛主席拍过的照片中,有一张是他非常满意的,就是毛主席在庐山的那张照片。

  1961年夏天,毛主席在庐山期间,连续几天时间不曾合眼。一个晴朗的上午,毛主席终于停止了办公,走出了几天没有离开过的屋子,登上了含鄱口。当时的国际背景是帝国主义的反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几天来,不见毛主席出来,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心情也比较低沉。到了含鄱口,毛主席右手卡着腰不说话,站在一个石凳边望着远方。大约半小时之后,便坐在石凳上同英语翻译林克谈话。过了一会儿,为了让毛主席休息,林克就走了。林克走后,毛主席仍然坐着没有动,望着远方的天空,眉宇不展,表情凝重,在沉重地思考着什么。

  就在此时,吕厚民发现毛主席身后的远处背景非常奇妙——天空湛蓝湛蓝,白云时卷时舒,漫天飞渡;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山峦,显得愈加挺拔坚韧;山下的鄱阳湖上,云蒸霞蔚,紫气升腾。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毛主席的心境,此刻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真是难得的寓意深刻的历史画面。他立即取出一只深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使天空灰暗一些,白云更白一些,毛主席的整个轮廓更加鲜明。这一瞬间变成了历史的永恒,也获得了国内外摄影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他的代表作。

  给主席拍办公照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十几年,吕厚民说,他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就是毛主席既是领袖,同时也是有喜怒哀乐常情的普通人和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

  那是1962年的事。有一天,在拍完毛主席接待外国客人的照片之后,吕厚民跟主席提出想要拍一张主席在办公室的照片,主席说:“好吧,这次没有时间了,以后吧。”过了不久,吕厚民跟毛主席去杭州。一天下午毛主席要去西湖饭店会见金日成,吕厚民背着相机在客厅里等候。不一会儿,毛主席来到客厅,见到吕厚民便伸出大手,说:“好久没见了,握握手吧。”毛主席说完,客厅里毛主席的秘书、卫士等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你们都笑什么呀?”“吕厚民您不天天见吗?”毛主席一听,“啊……啊……”自己也笑了起来。主席笑过之后又问吕厚民:“你不是要拍我在办公室的照片吗?什么时候拍呀?”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主席工作很忙,也难得有兴致。吕厚民听了高兴极了,立即问:“就现在行不行?”主席问:“不会影响会见吗?”吕厚民一看表,说:“还有半个多小时呢,来得及的。”“好吧,就依你吧。”主席说完转身回了办公室。吕厚民没想到在这里能为主席照办公的相,便立即回房间取闪光灯的分灯。取来分灯时,主席已经拿起一支毛笔在写一首唐诗。吕厚民找好位置,拍了几张。主席写完唐诗之后,又拿起一张当天的《人民日报》看了起来。就又拍了几张。拍完之后,吕厚民哗啦哗啦地摇胶片。主席一听,抬起头来问道:“好了吧?”吕厚民忙回答:“好了,主席。”主席一语双关地说:“完成任务了。”站起身来,“走,见客人去。”

  请主席题名

  在毛主席身边的十几年时间里,吕厚民曾多次同毛主席合影。每当他提出合影,毛主席都欣然允诺。一次,主席住在武汉东湖。上午10点左右吕厚民背着相机来到值班室,见毛主席的办公室门半开着,就走过去问了一声“主席好”,跟主席说要合张影,毛主席点头同意,于是,便有了这张站在主席身后的合影。还有一次,吕厚民在庐山陪同毛主席散步。途中,主席主动说:“咱们照个相吧。”吕厚民一听太高兴了,便挽着主席的胳膊,让秘书给照了一张相。

  毛主席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呆在自己身边,都要放到下边去锻炼。1957年底,吕厚民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他成了新华社一名摄影记者。临离开中南海,吕厚民跟毛主席说想请主席给他题名。第二天,毛主席的秘书便把毛主席的题名手书转交给了他。1961年,吕厚民又被调回中南海,任毛主席的随身记者。1965年又被调任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

  “文革”开始后,吕厚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康生、江青、陈伯达亲自批准成立“吕厚民专案组”,将吕厚民全家下放到江苏农村,实行严厉管制。在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他曾留下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遗书自杀过。后来,他来到北京,给毛主席写信。在他的信送出的第三天,毛主席便亲自批示恢复了他的工作。毛主席对这个“短小精悍”的摄影师一直没有忘却。

  摘编自《北京纪事》 田永源/文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