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若干个“最后一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5:27 青年时讯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岁月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从1974年6月7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在这一年半中,重病在身的周总理约人谈话220人次。谈话时间最长时一次可达4小时20分钟。会见外宾65次,会见港澳人士3次,每次时间大都在1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也有15分钟。开会32次,一次会最长可开3小时45分钟。去医院外看人5次。去长沙1次,时间5天。出席了建国25周年国庆招待会、四届人大会议及贺龙骨灰安放仪式……而看文字材料、批阅文件、看书等所用的时间只能靠挤,长短、次数更是无法统计。

  1974年6月1日 最后一次离开中南海西花厅

  1972年5月,周恩来在一次身体常规检查中发现患了癌症。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数不清的磨难,使他心力交瘁,病情急剧恶化。虽然于1973年3月10日在北京玉泉山做了第一次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但病情并未好转,日趋恶化,以至血尿不止,有时还形成凝血块堵塞尿道内口,排尿相当困难,疼痛难耐。为此,1974年6月1日,周恩来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天中午,周恩来到办公室整理了一会儿文件,嘱咐秘书带上他要看的书籍和待批的文件,并口授了“六月一日后对送批文件的处理意见”。然后,穿起中山装,披上藏青色大衣,缓步来到院子里。

  周恩来站在等候的汽车旁迟迟不肯上车,对这个工作和生活了20余年的院落看了又看,凝望不语。是啊,他关心爱护的陈毅、陶铸和王进喜等同志都是他眼睁睁地看着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的。很清楚自己病况的他知道自己何日能再回来吗?

  临上汽车前,周恩来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他走回自己的办公室,细细地环视着室内他所熟悉的每一件物品。驻足沉思了一会儿后,他再次步出屋子。

  当天下午,载着76岁高龄的共和国总理的汽车驶出了中南海,开进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医院。在这里,周恩来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1974年12月26日 最后一次主持毛泽东生日宴

  1974年12月26日上午,周恩来对身边随行工作人员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晚上请大家吃顿饭,祝贺一下。”

  身边工作人员都知道,周总理从来不为自己过生日,他也不提倡过生日。只有像宋庆龄、何香凝等一些知名人士过生日,他才会专程去祝贺。为党内领导人过生日就很少了。

  看来,病中的周恩来像往常一样,考虑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和革命干部及老百姓的事情最多,且细致而周到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

  身边工作人员进一步问了一句:“总理,都要请哪些人呢?”

  周恩来说:“就是这栋楼内工作的同志,再请几位省里、军队里的负责人。”

  晚上,周恩来和湖南省的几位领导同志同坐一桌,北京来的随员和湖南省的几位工作人员坐在另一桌。

  二十几个人开始了庆祝毛泽东生日的晚宴。毛泽东主席虽然当时并不在场,但是,在座的都为毛主席的健康长寿频频举杯庆贺。

  看到因病折磨而精神消减了许多的周总理,大家又纷纷不由自主地都走到总理身边,碰杯,诚挚祝愿总理能够早日康复。

  席间,周恩来与大家谈笑风生,平易近人。总理因病不能喝酒,为表示心意,他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代表他向各位同志敬酒,代替他向湖南的诸位略表谢意。

   1975年6月9日 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

  1975年6月9日,是贺龙元帅含冤逝世6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军委等单位准备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一个小型的“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贺龙家属虽被通知参加仪式,但被要求对外保密,提出“不治丧,不致悼词,不献花圈,不报道,不宣传”。这是6月6日王洪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的。

  贺龙的长女贺捷生在6月7日分别写信给毛泽东和周恩来,表示对这种做法“百思而不可解”。周恩来看信后立刻给毛泽东写信说:“……始知纪念会召开,无悼词,不登报。”“今得贺捷生同志此信,特送上。如主席另有指示,当与政治局设法补救。”当天,毛泽东批复:“照总理意见办理。”周恩来托人转告贺捷生,要她顾全大局,一定参加她父亲的骨灰安放仪式。贺捷生表示:听总理的话。

  6月9日下午,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沉痛和肃穆的气氛中举行。接到毛泽东批示后,周恩来决定:重新布置会场,安放花圈,准备悼词,他自己亲自参加这个仪式。

  当年出席仪式的徐向前回忆说:“总理是不顾人们的劝阻而抱病参加的。他签到时,显然是由于心情激动和身体虚弱,书写签到簿时手哆嗦得很厉害。我问他:‘你病成这个样子,怎么还来了?’总理尽力抑制着自己的感情,沉痛地说:‘这个会,我不能不来啊!’在场的同志谁都可以感觉到总理心中感情的分量,谁都不能不想得很多。总理在这个场合流露的感情,包含着对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造成严重后果的深深的愤慨。”

  在去八宝山前,周恩来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邓颖超觉察到后,打电话给贺龙夫人薛明说:“总理也许来。若来了,你们双方要控制些感情。”当在八宝山的休息室里见到薛明和她的子女时,周恩来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了。

  薛明后来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六月九日下午四点,我和孩子们提前到了八宝山。在休息室里,好多老同志进来,一个一个和我握手。正在这个时候,我听见外面有人叫:‘薛明,薛明啊!’接着,门被推开了,总理走进来。我看他确实瘦了许多。我急忙迎上去说:‘我在这儿。’总理拉住我的手,又扶着我的肩头,声音颤抖地说:‘薛明,我没有保住贺龙啊!都六年了,老总的骨灰没能移到八宝山公墓,我很难过呀……’他说着哭出声音来了。我说:‘总理,你不要太难过了……’我替他抹去流下的泪水。他拉着我的手直哆嗦:‘薛明,我没想到,我没想到啊!’这时,我女儿(晓明)看到情况不好,怕总理太受刺激了,就劝道:‘周伯伯,你自己要保重身体啊!’总理听了抬起头,缓缓地说:‘晓明啊,我的时间也不长了!……’这个时候,我终于控制不住了,在场所有的人也都忍不住了,一屋子的人全都‘呜呜’地哭起来。”

  伴随着低回的哀乐,周恩来走进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会场,在贺龙遗像前深深地鞠了7个躬。之后,他代表党中央致悼词,他说:“贺龙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曾做出重大的贡献”,“贺龙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同志、老战友,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1975年9月7日 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1975年6月以后,周恩来由于癌症的折磨,身体极度消瘦,体重竟减少到30.5公斤。进入9月份后病情更是急转直下,癌细胞继续扩散,免疫力严重下降。鉴于这种危险病况,医疗组不得不取消他的所有外事接待活动和室外散步。

  9月7日,周恩来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和医护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了伊利耶·维尔德茨率领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这是周恩来生前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

  当与外宾谈到自己的病情时,周恩来坦然、肯定地告诉客人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

  接着,周恩来充满信心地说道:“我现在病中,已经不能再工作了,邓小平同志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邓小平同志很有才能,你们可以完全相信,邓小平同志将会继续执行中国党和政府的内外方针。”

  整个会见只有短短的15分钟。

  10多年后,当维尔德茨说起这次会见时,深情地称会见“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也是在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情况下进行的”,“是非常热烈和激动人心的”。

   1975年9月20日 最后一次在文件上签字

  1975年9月20日,病危的周恩来不得不再次接受住院后的第4次大手术。

  周恩来清楚,施行这次手术的结果很难预测。在进入手术室前,他要工作人员找来自己于1972年6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事件〉问题》的报告录音记录稿,用很长时间仔细看了一遍,然后,用颤抖的手签上名字,并注明签字的环境和时间:“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这是周恩来生前所作的最后的一次签字。

  进入手术室时,周恩来竭力大声地说了一句久埋在心里的话:“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以表明自己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受“四人帮”诬蔑时的严正态度。在场的邓颖超要汪东兴将此情况报告毛泽东。

  1976年1月7日 生前最后一次谈话

  1976年1月5日凌晨,医务人员为生命垂危的周恩来做最后一次手术。随后,接到周恩来病危通知的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国务院负责人等陆续来到医院。

  1月7日,周恩来的病情继续恶化,气息已变得十分微弱,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疗组成员、护理人员等昼夜守护在病房,随时准备抢救。

  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苏醒。他微睁双眼,认出守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为国为民竭诚尽力地操劳奉献了一生的周总理,在垂危之际依然只想到他人!

  1月8日上午9时57分,享誉中外的世纪伟人、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

  摘编自《党史文汇》 孟红/文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