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和时尚杂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5:27 青年时讯

  报纸是给男人看的,杂志是给女人看的。至于时尚杂志和女人的关系,亲密到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在上大学以后开始关注时尚杂志的。初中高中忙着学习,把一颗爱美的心生生压在心底。

  那漫长的可怕的青春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习题、考卷,身边是冷漠的、视学习高于一切的同学、老师。没有人关注美丽不美丽,漂亮不漂亮。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之所以努力学习考大学,就因为妈妈承诺:考上大学,把旧衣服统统留下来,全部买新的。说起来有些可笑吧!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叫做时尚杂志的东西,可以满足女孩子所有关于美丽的幻想。

  接触到的第一本杂志是《瑞丽可爱先锋》。那会儿,很多内容还是日文原版的呢!翻开杂志的那一刻,我有些震撼:从来不知道衣服可以这样配,从来不知道衣服可以穿得这么好看!上高中时,只喜欢灰色、式样简单的衣服。是这本杂志让我第一次有“时装”的概念。

  印象很深,那会儿流行细眉、流行绿色、紫色眼影。我和宿舍的姐妹们第一次修眉,第一次烫头发,买第一套护肤品。那种尝试的心态,有趣且急迫。

  从那以后,《瑞丽可爱先锋》就成为我们炙手可热的单品了。谁买回来,一定会六个人轮流看过、细细研究。偶尔也会买《伊人风尚》,形成最初的奢侈品概念。不过,那时候二十块一本的杂志还是有点贵。我们很多时候都买过期的杂志,几个月的差距,价格能便宜一半。照样看得有滋有味。

  就这样,《瑞丽》看了四年。等发觉她的风格过于甜腻且千篇一律时,大学已经快过了。我们每天晚上敷黄瓜片、做面膜的时光,永远地留在了记忆里。

  毕业以后,经济独立。终于实现了当年的愿望——天天穿新衣服。也有了足够的钱买杂志。《昕薇》和《米娜》是深受潮人推崇的两本杂志。《昕薇》将欧美范儿、日范儿相结合,迷你裙、高跟鞋是标志。《米娜》更街头一些,强调混搭。图一时新鲜,看过一阵子,后来也不怎么看了。

  也许是这样:《瑞丽》是入门,《昕薇》、《米娜》是进阶。所谓时尚,自然要追着潮流走。至于上大学时看的《视觉》,纯粹属于文青读物。《花溪》、《希望》这种带有小观点和初级入门服装的杂志,适合小姑娘读。等这些都看过后,再看《时尚COSMO》、《ELLE》、《VOGUE》吧!COSMO带有强烈的大女人意识,对两性关系、职场关系有很深入的探讨。女人本来就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越早了解,越有好处。《ELLE》、《VOGUE》则让你近距离接触大牌、接触一流的设计和前沿的风尚。买不起没有关系,看看也好。要相信总有一天它们都可以摆放在你的衣橱里。

  说来也怪,男人总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看女人时尚杂志。不仅如此,似乎还有时尚杂志要教坏女人这样的呼声。有人说,近十年来时尚杂志危害之大,直追20年前的琼瑶小说。的确,时尚杂志宣扬细节完美论、在男女关系上却讨论得透彻而清晰、名目众多的商品多少有拜金之嫌、还有某杂志曾随刊附送过安全套……不过,既然扮演着女人贴心朋友的角色,受到这样的指责也难免吧!关键还是看读者要怎么吸收这些信息。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不要妄图过杂志里的生活。太过完美,往往虚幻。把它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很重要。无聊时翻一翻、想变美时翻一翻,切不可当成教科书。原样照搬,就有些可怕了。像穿衣一样,紧追过流行、也跟过风,最初,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其实不过就是那几种。要人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人。有些衣服,有些人的气质是压不住的;还有些衣服,能和你的气质相得益彰。

  看得多了,自然会向往时尚编辑这个职业。引导潮流,听起来要比紧跟潮流酷很多。借着工作,有很多接触这一行的机会。慢慢的才消除幻想,发现其表面光环的本质。

  首先,时尚编辑花钱的速度永远比赚钱的速度快,这注定了是一个贫穷的职业。再者,时尚编辑也没有多到眼花缭乱的大牌服装。很多时候,她们都在发愁怎么把动物园的衣服,穿出大牌的风范。还有,时尚编辑的工作很辛苦,尤其时装编辑,借衣服、拍片子,简直就是一个苦力。最后,她们往往过着季节混淆的生活。当我们过夏天时,她们已经在策划圣诞节的专题。

  就这样,我始终在时尚杂志的圈子外盘旋。不过,每次走进时尚大厦,坐在有大落地窗,舒服的沙发上,看着身边不断走动的俊男美女,看着他们似乎可以直接出席PARTY的服饰,我还是会对这个职业充满向往。也许,我也中了时尚的毒。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