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创作女性经验的史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1:20 正义网-检察日报

  10月,2007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陆续公布,全世界万众都在瞩目、期待之中。每揭晓一个获奖者,媒体都把关注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照在他的身上。毋庸置疑的是,文学奖的获得者,往往最为引人关注,这可能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和评价他的作品来充分感受获奖者对人类在精神财富上的巨大贡献。

  10月11日,在拥有200年历史、位于斯德哥尔摩老城中心的瑞典文学院内,文学院常任秘书霍勒斯·恩达尔首先用瑞典语,接下来分别用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宣读了瑞典文学院评委的决定。当恩达尔说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时,在场约200名观众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诺贝尔奖设立106年以来第11名获奖的女作家就此产生。

  多丽丝·莱辛,一个被旅英中国女作家虹影形容为“很普通,很矮小”的英国老太太,走入中国文学爱好者的视野。尽管在过去的30年里,这位88岁高龄的女作家的名字,每年都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上;尽管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出版过她的《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又来了,爱情》、《另外那个女人》;尽管12年前莱辛本人就到过中国,但中国普通读者对她还是陌生的。即使是在英国,在英语文学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中也只有25%的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在知名度上,莱辛似乎不如前一位获奖女作家“幸运”,2004年度的获奖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福里德·耶利内克在获奖前,就因为根据其代表作《女钢琴教师》改编的同名电影在2001年戛纳电影节获奖,被人们所熟知。

  不过,这没有关系,一旦获奖的消息公布开去,自有中外媒体记者们紧锣密鼓地为读者充分挖掘和展现获奖者其人其作其事——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波斯(今伊朗)境内,父母均为英国人,6岁时随家人迁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的一个农场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

  莱辛曾在修道院学校和女子学校读书,14岁辍学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职业。1939年至1949年期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1949年第二次离婚后她搬到伦敦,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受在非洲生活的影响,莱辛的作品常以种族问题为题材。她在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也译作《青草在歌唱》)中描述一名女性白人农场雇主和黑人佣人的关系,而其第一部成名作品《金色笔记》从女性立场出发分析男女两性关系,作品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钟爱。

  除小说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作品,题材涉及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作品多取材于她自身在非洲的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

  莱辛获奖的理由,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用怀疑、热情和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她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的处境、选择和责任,也关注社会群体或人类整体的长远命运。创作于1962年的小说《金色笔记》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也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这本大作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5本笔记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女主角为安娜。故事似乎是相互连贯的,但莱辛将它分为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虽然此书是安娜的成长记录,但内容也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是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的年代,《金色笔记》被看作“女性主义案例讲义和圣经”——这让人想起法国的西蒙·波伏瓦,但莱辛并不愿意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她说:“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光在讨论和把她们自己结成团体上,就消耗去太多精力。”“我称之为‘看我的屁股运动’。”她相信,女权运动太过于以意识形态为根据,而且“浪费了妇女的潜力”。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莱辛的非洲生活经验,让人想起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库切于1940年出生在南非名城开普敦的一个移民家庭,祖上来自荷兰和英国,有人认为,这种家庭背景和多重身份是他的小说能为欧美广大读者所接受的关键原因之一。而莱辛的人生在非洲与欧洲之间的跨越,无疑对她的作品被广泛深刻理解和接受是有助的。库切评价说,“虽然莱辛不愿意被贴上‘非洲作家’的标签,她还是承认,她的感性认识在非洲形成,也都来源于非洲。”

文一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