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古粤语的怀集“讲标人”:中国燕都的神秘人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1:3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肇庆十月十八日电 题 “中国燕都”的神秘人群

  ——记古粤语活化石的怀集“讲标人”

  作者 黄耀辉 李文华 谭上洲

  日前,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蓝庆元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再次来到“中国燕都”广东怀集县的永固与诗洞镇,对当地的乡民世代所讲的独特语言——“标话”考察后,称当地不同于广东境内的广府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的“标话”,是古粤语的“活化石”。

  “讲标人”的由来

  据蓝庆元研究员初步考证,讲标话的怀集汉人祖先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由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比怀集县讲白话的汉人先祖迁来怀集要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一人群被当地讲白话的村民称为“讲标人”。

  “讲标人”的祖先迁到怀集诗洞、永固等地后,因与当地的百越族土著人(壮、侗族的先祖)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标话”。

  专家称,由于“讲标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与讲白话的汉人交往少,“标话”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沿用,有古粤语的“活化石”之誉。

  学者介绍,“讲标人”自古居住在汉壮两族的交汇之地,沿袭了汉族和壮族的传统语言和风俗习惯,成为独特的“讲标人”。“讲标人”,保既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壮族、侗族的部分语言,十分难懂。

  据介绍,该县的永固、诗洞两镇是标话的主要地区,桥头、大岗、梁村三镇也有部分村庄讲标话,人数大约十万人。而在肇庆的封开县和广东阳山,以及广西贺州的部分乡镇也有人讲标话,可人数无法统计。

  “讲标人”奇特的语言

  学者称,“讲标人”的语言由古汉语与古百越语杂交而成。

  在怀集县的“讲标人”如果讲标话,让讲白话的怀集人听来如听天书。其中,许多词汇跟白话、普通话完全不同,“讲标人”将“抹桌子”读做“坐床”、“什么东西”读做“门西”、“猪肉”读做“牛素”、“眼泪”读做“水眼”、“早饭”读做“饭早”。

  该县永固镇的梁先生称,一次他用白话向一位讲标话的阿婆问路,一连问了十几遍对方也听不懂白话,总一个劲用“标话”说“奶文屋荡(问什么地方)?”幸亏一位懂讲白话的“讲标人”解了围。

  梁先生说,他跟“讲标人”打了十几年交道,还专门学过“标话”,但仍然只能听懂小部分。”

  “讲标人”的别样风情

  在当地,“讲标人”聚姓而居,多为单姓自然村,其中植、黄等姓氏为大姓。在该县诗洞镇的六万多人中,至少有一万多人姓植,而且是同一个始祖的后人。而“讲标人”的传统节日,多了一个农历四月二十一的“食大王”节和稻谷成熟时的“吃新谷”节。在这两个节日里,“讲标人”(包括外嫁女)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讲标人”许多“吃”的节日中,很少有人吃狗肉。“讲标人”认为狗与天狗有关,如果吃狗肉,不仅会手脚生疮,而且会影响生育。而如今年轻一代的“讲标人”禁忌较少了。

  此外,该县“讲标人”妇女的服饰与本县讲白话者不同。在“讲标话”地区的妇女喜欢穿着古老的大襟衫。

  即使如今“讲标话”的少女外出打工,回家探亲时穿的时髦,可一旦回乡结婚生孩子后,便象祖辈一样穿上大襟衫了。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