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1:53 中国西藏新闻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小康社会迈进。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5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给广大农牧民带来了更多实惠,农牧民收入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与上年相比,2002年增长8.3%,2003年增长11.2%,2004增长10.1%,2005年增长11.7%,2006年增长17.2%。继2002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之后,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跃上2000元台阶。2006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5元,比2001年的1404元增加1031元,增长73.4%,5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同期年均递增8.7%高出2.9个百分点。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最后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6位。随着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不断增加。2006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1元,比2001年的7119元增加1822元,增长25.6%。

  收入来源结构趋于多元化。2006年,在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505元,比2001年的1080元增加425元,增长39.4%,5年年均增长6.9%,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61.8%,比2001年下降了15.1个百分点;以农牧民外出务工为主的工资性纯收入达568元,比2001年增加434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5%,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9.5%提高到2006年的23.3%,上升了13.8个百分点;转移和财产性纯收入为362元,比2001年增加171元,增长89.5%,年均增长13.6%,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13.6%提高到2006年的14.9%,上升了1.3个百分点。从收入性质来看:2006年,农牧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1257元,比2001年的983元增加274元,增长27.9%,年均增长5.0%,占全部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1.6%,比2001年下降18.4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520元,比2001年的202元增加318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8%,占全部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1.4%,比2001年提高7.0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296元,比2001年的29元增加267元,增长9.2倍,年均增长59.1%,占全部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12.2%,比2001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据拉萨市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薪收入达11322元,比2002年的8300元增加3022元,增长36.4%。人均工薪收入增加额占家庭总收入增加额的93.6%;随着对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个体经营行业经济效益逐年好转,经营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总收入中经营收入为31元,比2002年的11元增加20元,增长1.8倍,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06年人均转移性收入483元,比2002年的281元增加202元,增长71.9%,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5年来,随着西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惠,消费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940元,比2001年的1124元增加816元,增长72.6%,年平均递增11.5%。据拉萨市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55元,比2001年的5994元增加3261元,增长54.4%。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5年来,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模式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2006年,西藏农牧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达1028元,比2001年的750元增加278元,增长37.1%。但是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66.7%迅速下降到2006年的53.0%,下降了13.7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标志着农牧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农牧民膳食结构日趋合理,从食品消费构成看,粮食等食物消费量减少,肉禽蛋奶等食物消费量逐年增加。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108元,比2001年增长44.4%,其中:人均粮食支出333元,增长25.2%;人均禽类支出64元,增长33.3%;人均蔬菜类支出496元,增长58.5%;人均鲜果类支出216元,增长41.2%;人均糕点类支出50元,增长66.7%。营养、保健、高蛋白、低脂肪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居家做饭被在外用餐趋势所代替,居民在外就餐、宴请、聚会等上酒楼饭店用餐已成时尚。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454元,比2001年增长3.3倍;人均饮食服务支出457元,增长1.3倍。

  ——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成倍增长。自治区积极引导投资向农牧区倾斜,重点实施了县通油路、乡乡通电话等建设项目,使广大农村的交通通信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公交车、中巴车和出租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向农牧区延伸,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的出行。2006年,农牧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139元,比2001年的14元增加125元,增长8.9倍,年均增长58.3%。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的比重由2001年的1.2%提高到2006年的7.2%,是同期农牧民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牧民已经拥有自己的小汽车,2006年农牧民人均购买生活用汽车支出37元,农牧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20.61部。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加上现代交通工具和高科技信息产品的迅速发展,刺激着居民消费。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1401元,比2001年增长1.2倍。其中,人均交通支出579元,比2001年增长1.5倍;人均通信支出822元,比2001年增长72.7%。

  ——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势强劲。随着自治区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以及适应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知识、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农牧民的关注。2006年,农牧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51元,比2001年的11元增加40元,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的比重由2001年的1.0%提高到2006年的2.6%,是同期农牧民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居民家庭越来越重视自身和子女的素质教育,用于教育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大。同时,各种社会化服务业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健身、娱乐已成为居民家庭业余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达658元,比2001年增长32.9%。其中:人均教育支出407元,增长57.8%;文化娱乐用品支出116元,增长32.0%。

  居住条件显著改善。5年来,特别是自治区实施以农房改造、扶贫建设、病区搬迁、游牧定居、“兴边富民”等建设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使农牧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房屋结构由原来的土木结构逐步转向石木、砖木结构。2006年,农牧民人均居住支出321元,比2001年的112元增加209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4%。人均居住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的比重由2001年的10.0%提高到2006年的16.5%。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城市居民家庭住房条件改善。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支出615元,比2001年增长66.7%。其中:人均住房支出157元,增长37.7%。到2006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67平方米,比2001年的20.50平方米,增加5.17平方米 。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