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经典60年】沿城市主干道寻访昔日"封锁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2:1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杨佳薇

  ■外市沟

  外市沟,很多老石家庄人称之为“头道沟”,1947年解放石家庄时,它是石家庄外围的三道封锁线中的第一道封锁线。外市沟长约30公里,宽约6米,深约7米,沟沿布满鹿砦、铁丝网、布雷区、各类碉堡等,驻石国民党军曾吹嘘这是一条共军根本不可能越过的防线。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我军部队最终会采用《封神榜》中“土行孙”的方法,快速突破了外市沟。

  当年的外市沟如今早已填平修路,成为现代化大道。这个当年用来做防卫线的外市沟的西北面几乎就是如今石家庄西、北二环所在,而随着省会向东南方向的快速发展,东南面的外市沟则是如今槐安路和体育大街的大致所在。

  ■数字看生活

  从2002年起,五年时间,石市累计开工建设的城中村有29个,累计拆迁旧村建筑147.5万平方米,累计开工474万平方米,已竣工面积达284万平方米,2万多村民搬进了新房,在新的家园过上幸福的生活。

  ■战场往昔

  要寻找外市沟的印记,似乎并不难,只要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都不会忘记曾经将石家庄“与世隔绝”的内、外两道沟。当年的外市沟距离当年的石家庄市中心尚有一段距离,是进出石家庄的重要屏障。

  盘踞30公里的外市沟

  解放石家庄战役打响时,当年20岁的邢燕是作为解放军进攻石门的向导参加战斗的。当时,解放军一共挑选了30来名向导,让他们带着解放军从外市沟各个方向攻入石家庄。

  邢燕老人介绍说,当时整个城市构有外市沟、内市沟、核心工事三道防线,外市沟是最长、最外围的一道防线,也是很重要的一道防线。

  在很多参加了解放石家庄战役的老军人眼中,外市沟的画面都很难让他们忘记。30多公里长、深而宽的外市沟,犹如一条巨蟒,蜿蜒盘踞在石家庄近郊的四周,而沟外地形开阔,一马平川。

  “石家庄本来就地处平原地区,没有任何遮挡,外市沟这样的工事在当时看起来是非常壮观的。”邢老介绍说,外市沟周长约30公里,宽约6米,深约7米,沟外沿设有鹿砦、铁丝网和布雷区,沟内设有高堡、伏堡1000多个,还设有电网。外市沟的环形区内则是环城铁路,6辆铁甲列车昼夜不断地巡逻。

  周边全是农田道沟

  “当年的外市沟周边几乎全部都是村落和农田。”据一些老人介绍,当年日寇在扩展石家庄新城区面积时,将原本获鹿、正定两县所辖的65个村庄划归当时的石门市,因此,当年石家庄的外市沟其实就是处在众多村庄的包围中,外有西三教、东三教、尖岭、西三庄、东岗头等等,内有槐底、元村、范村、振头镇、城角庄等等,村与村之间都是道沟相连,并没有城市中的初级路面。

  “‘千年的道走成河’,因为外市沟内外的这些村庄很多都是自古就有的,所以村与村之间的土道本来是平的,走的年数多了,到那个时候已经都成道沟了。”槐底村的程金玉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外市沟边的这些村还都被迫在村外围建筑了围村沟,那个时候的外市沟附近,就是一片片的庄稼和村落,以及一条条的沟。

  十几个哨卡“把守”

  在邢老的记忆中,当年的外市沟是将石家庄与外界隔绝的最重要的屏障,遍布外市沟的十几个哨卡在他的记忆中尤其深刻,“休门、槐底、振头、吴家庄、义堂、花园村、范村、元村等附近都有哨卡。”邢老说,当时每个哨卡边都设有吊桥、炮楼和哨台,有士兵把守。

  所谓吊桥,其实就是在大沟沿上架3米左右宽、6米左右长的一块活动的大木板,白天横架沟上,市民可以外进里出,上面还能行大车,晚上七八个壮汉用绳索吊起,与外界隔绝。

  但是,当时即使白天吊桥放下时,外进里出的盘查也是非常严密的,尤其从里面带东西出去,必须要接受搜身、检查,盐、枪、西药等与军事和战争有关的物品绝对不允许带出。

  ■战场今朝

  10月17日,记者驱车重新走访了当年的外市沟,顺着体育大街走到槐安路,再一直往西走,从西二环走上北二环,如此一圈,大概就是当年外市沟的“雏形”。

  西北二环路“紧靠”外市沟

  “原来的外市沟西边和北边,其实就是今天的西二环和北二环附近,而东边和南边其实就是今天的体育大街和槐安路。”很多老石家庄人告诉记者,当年的外市沟其实已经大概画出了今天石家庄二环的雏形。

  今天的二环路上依然散布着很多当年的村落,柏林庄、义堂村、城角庄……很多村里的老人还能很清楚地告诉你当年外市沟的模样和在这里发生的战争场景。不过,说起今天的生活,他们也会笑着说“变化太大了”:村里的庄稼地都随着城市的拓展在慢慢减少、当年的土坯房也早已被一栋栋二层小楼代替,门前穿行而过的不再是当年的道沟,而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二环路。

  两条路延伸一座城

  如今的槐安路和体育大街在“1+4”城市组团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据了解,目前省会的城市建设正以槐安路、体育大街为主轴,槐安路东拓西进,建设连接鹿泉、藁城的快速通道;体育大街南延北跨,建设连接正定、栾城的快速通道,拉动组团城市发展。

  而如今的槐安路更是已成为横贯城市东西的最长的交通主干道,双向六车道的道路、不拥挤的车流,这一切让车子走起来显得那么从容。于2005年9月落成的华北地区第一座跨铁路线斜拉桥,更曾一度引起境内外媒体的关注。

  沟边村落变身城中村

  休门、槐底、义堂、范村、元村……这一个个原来外市沟边的敌军据点,如今早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据邢燕介绍,在石家庄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来外市沟周边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都发展成为“城中村”,通过拆迁改造,不但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还新建了许多商业设施和公共设施。

  在槐安路与平安大街附近的元村社区就是原来元村的所在地,1999年经过旧城改造,成为新的居民小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住户有6000余人,已经建设了5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和54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健身广场。

  不仅仅元村,据悉,省会从2002年开始进行改造的45个城中村中,姚栗村、元村、谈村、西里村、西焦村等已经完成了由村“入”城的转变,让众多市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剩下的40个未改造完成的城中村中,目前正在施工改造的有谈固村、休门、任栗村、东岗头村等16个项目。

  ■战争重现

  不堪一击的外市沟

  1947年11月8日,我军正式向外市沟第一道防线发动了进攻。但实际上,外市沟的战斗是从11月6日夜里就开始准备的。在很多老军人的记忆中,攻打外市沟,最关键的时刻是之前的战略部署和挖堑壕。

  把堑壕挖进外市沟

  为了在低处平原的石家庄突破国民党的外市沟,11月6日夜里,我军开始了土工作业,改造地形。各进攻部队都以第一梯队构筑进攻阵地,以第二梯队挖掘进攻阵地的交通壕,民兵、民工则挖后方交通壕。

  “听说要打石家庄了,附近解放区的老百姓们纷纷自动赶来,帮助解放军战士们构筑工事。”据邢老回忆,6日晚上,天空还下起了雨,但前线阵地上,无论是战士、民工,还是驻地的妇女、儿童,没有一个下去躲雨的,大家一直挖到了深夜12点。

  经过一天两夜的土工作业,到8日清晨,我军的交通壕已经伸展到距离外市沟百米以内,隐蔽的坑道则挖到了外市沟外沿,完成了进攻准备。当时,我军每个团都有两三条长约5公里的交通壕,这样便可以把战士和马匹转到地下,战士们在交通壕里运动自如,敌人的火力和飞机也难以发挥作用。

  极少代价占领大部村落

  11月8日下午4点多,我军正式向外市沟第一道防线发动进攻了。

  在当时的战地记者林放的记忆中,攻打外市沟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首先是炮兵向外市沟的前沿和纵深阵地发起了猛烈轰击,顿时敌人的防御工事就笼罩在硝烟和尘土之中了,突击的战士们开始在炮火的掩护下沿着挖掘的交通壕发起冲锋。

  那一刻,有的战士推着云梯逼近内市沟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后来的战士会马上补上,直到把云梯靠在了沟沿上;然后,有战士就开始像猛虎一样登梯,在敌人的扫射下,不断有战士掉下来,又不断会有人补上,直到爬到沟沿投下手榴弹、砍断电网、打开突破口。

  外市沟的攻击非常顺利,到9日早晨,敌人内市沟与外市沟之间的据点,除范村、元村、彭村、北焦村四点外,已全部被我军攻克。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