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长寿村的老人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4:19 华龙网-重庆晚报

  

璧山长寿村的老人们

  杨代碧老人(中)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璧山长寿村的老人们

  94岁高龄的沈罗氏老人常常到田地里除草松土。

  

璧山长寿村的老人们

  103岁的杨代碧老人(左)一家四世同堂,有一百多口人。

  

璧山长寿村的老人们

  93岁高龄的曾昌碧老人不仅能干粗重的农活,穿针引线的细活也不在话下。

  本报记者 姜莹\文 陈启宁\摄

  故事导读

  璧山县大兴镇朝元村3921人。近十年来,这个村子出了11位百岁老人。目前健在的老人中,百岁以上的两位,90岁以上的20位,80岁以上的65位。朝元村被称为“长寿村”。

  这里的老人为何能长寿?重阳节前,记者进村探秘。

  “璧山八景天下闻,朝元灵归传美名。九井仙水人长寿,百岁老人乐悠悠。”近日,在大兴镇朝元村当了三十四年村官的王昌友赋诗一首,赞美所居住的美丽村庄。

  朝元村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朝元寺而得名,王昌友诗中的“灵归”就是指朝元寺。村里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宋末元初,一位高僧云游至此,就地修建了朝元寺,并在附近打了九口井,村民饮用井水后,都能活到百岁以上。

  雨后的朝元村空气清新,翠竹掩映座座青瓦房。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阡陌交错的村庄里,不时可以看到背着背篓、扛着锄头的老人。

  “有80斤吧——没问题,习惯了。”86岁的杨文轩挑着一担粪,轻快地往自家田里走。“孩子去打工了,地不能闲着,种点就有得吃。”老人说。

  93岁的曾昌碧

  农忙下地挖红薯

  下雨上房修屋顶

  见到曾昌碧时,她正在路边六七米高的土坡上挖红薯。那是她的自留地。手起锄头落,红薯出土,她弯腰扯起红薯藤,抖落泥块,随手一甩,红薯划过一道弧线,准确地落在身后的背篓边,动作干净利索,怎么看也不像一位已经93岁的老人!

  曾婆婆的老伴在四十多年前的饥荒中去世,五个女儿相继出嫁后,她就开始了独自生活。“她们都有自己的家,我一个孤老婆婆啥子都干不了,净给人添麻烦。”几个女儿不放心她独自生活,曾多次劝说她轮流住在女儿家,都被她以此为由拒绝了。

  曾婆婆的确有着过人的能力,对此,她一点也不谦虚。六十多斤重的两桶水,她轻松就从三十多米外的水井挑回家。她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活动一下腿脚,就到外面去捡柴禾。院子里,堆着几十捆扎得整整齐齐的柴草以及近两人高的竹竿竹枝——是她自己砍的。堂屋隔壁的小柴房里,依旧摆满了一捆捆的干柴。未雨绸缪。“怕变天或者以后走不动了,家里没柴烧。”她说。

  闲时,曾婆婆就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和同住一个院子的邻居孙辉碧一起纳鞋垫:八种颜色的碎花布,她一块块拼接,做成花色对称的一双鞋垫。看到才50来岁的孙辉碧还要戴上老花镜穿针,曾婆婆常笑话:“那么大个洞洞怎么看不见呢?”不过,也有人“揭发”她的穿针技巧:把针鼻儿紧贴左手食指的指肚上,右手拿线,也贴着食指戳,“总有蒙对头的时候。”邻居这样说,曾婆婆却不肯承认。

  妙趣横生的事还不止这些,有件事还把邻居杨秀禄吓了一跳。前天,雨刚停,杨从地里回家,路过曾婆婆门前,见房顶上有个人影在晃动。细看,被吓得不轻——房檐下,搭着原木做的梯子,曾婆婆正拿着塑料布,修补漏雨的屋顶。摆弄了几分钟,修好了,老人利索回到地上,轻松地把梯子横挎肩上,人与梯子顺当地进了屋。

  “你们还别不信,即便她背着一篓红薯,都比你们走得快。”邻居们都知道,曾婆婆爱逛街,逢三六九赶场的日子,她总要走五六里路去凑凑热闹。

  103岁的张益碧

  每天糖果不离口

  衣服脏了自己洗

  天冷了,孙女王大平不准张益碧下地活动,要她躺在床上。张益碧安静地躺着,不一会儿,就听见“悉悉嗦嗦”的声音——被子里,两只手摸索着,不知在掰啥东西。

  王大平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拿出来吧,我给你弄。”王大平哭笑不得。张益碧偷偷瞟了孙女一眼,慢悠悠从被子里拿出一块“大虾酥”递给孙女,等着剥下糖纸,满足地把糖果放进嘴里。

  俗话说,老小老小,老还小,岁数越长,张益碧越像小孩子。这几年,她喜欢上了吃糖,每天要吃二十来块。就算是躺在床上,衣服口袋里总要揣上一把。只要看到糖盒子里没了存货,王大平就不声不响赶紧买回补“仓”,张益碧却有点不好意思,不知是不是怕孙女批评,她经常偷偷蒙在被子里剥糖果。

  张益碧是村子里最年长者,今年103岁。自年初儿子去世后,就跟孙女和孙女婿一起住。张婆婆的大儿子王正勋,去世前瘫痪在床五年,被孙女接到家里同住,但老太太不放心,不久,自己也到了孙女家,围在儿子床前,一会儿摸摸儿子额头,一会儿抻抻儿子的被子。

  在大家眼中,百岁老人,休息是理所当然的,但张益碧却不这么想,总怕麻烦了别人。碰上孙女不在家,她就把自己换下来的衣服洗了,还给儿子打洗脚水、端饭。晚上,她上厕所时,宁愿慢慢摸索着走,也不开灯,怕惊扰了家人。

  “最近身体不行喽。”张益碧说,儿子在世时,她还替家里打柴、煮饭,每年喂两头肥猪,到了年关,吃一头,卖一头,赚的钱再买两头猪崽。

  张婆婆吃东西不挑嘴。一般老人喜欢清淡,她却没有顾忌,麻辣鲜香下肚,肠胃从不闹麻烦。但她坚决不吃黄鳝、鱼鳅、青蛙,说是“软软的,看起来怪可怜的,不忍心啊”。

  “虽然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但身体很好,一辈子几乎没吃过药。有时得点小感冒,睡一觉起来就好了。”对此,孙女很诧异。

  103岁的杨代碧

  没事总爱唱小调

  中午晚上吃干饭

  103岁的杨代碧是村里健在的两位百岁老人中的一位。

  虽然一颗牙也没有,但杨代碧却喜欢“唱歌”。她唱的都是七八十年前就流行的“劝世文”。年逾百岁,杨代碧的记性越来越差,家里曾孙也已一岁多了,她仍不大认得出来。不过,七八十年前的小调的歌词,她却记得很清楚。

  “七天七天赶一场,郎约妹来妹约郎,进田薅秧罗儿,行对行嘛罗儿。薅到鲤鱼罗儿,过端阳哟罗儿。”只要有人提起来,杨婆婆总是毫无保留地表演。来串门的邻居,总爱跟她开玩笑,先唱上一句“豌豆开花粉嘟嘟”,哪怕当时杨婆婆精神不振,但一听到小调,她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接着往下唱“对门大姐怄戳戳……”

  “就是好这个。”杨代碧现在眼睛不太好,也不经常出去走动了。邻居徐婆婆说,杨很和气,爱和人聊天。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她喜欢抱着孙辈出门走走,但每次都是有劲抱出去,没劲抱回来。在外边耍够了,就让街坊邻居带个话,让家人去接她回家。

  杨婆婆有三个儿子在身边,家里总是热热闹闹。中午和晚上每顿吃一碗干饭。

  94岁的沈罗氏

  洗衣做饭还打柴

  有空下地干农活

  村里的会计胡世明说,村民多从事种植和养殖,吃穿不愁。虽也谈不上吃得好穿得好,却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里的人为何长寿,没有人做过调查,也就没有答案。除了村民常饮那个传说中的长寿井水,恐怕常年的劳作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的确,村子里,随处可见干活的老人们。70多岁的张云志,在只有十几度的天气里,赤脚浸泡水中,修理被踩垮的田坎。他的两个儿子在重庆主城做生意,每年每人孝敬一千元,老人吃穿不愁。“我现在可是种植高手,今年六分地产了530多斤苞谷。”张说老汉他停不下来,闲着比干活累。

  94岁的沈罗氏,跟67岁的儿子住在一起,平时儿子下地干活,她就洗衣做饭打柴,有空还拿上锄头下地,白菜萝卜播种的季节,她是一定要下地帮忙的。

  昨日,天气凉,沈罗氏坐在门口择豇豆,虽然没戴老花镜,但她能准确地把坏的挑出来。令人惊叹的是,近百岁的老人,脸颊不但光滑,还透着红润!

  82岁的钟文芳,家庭条件不错,儿女们拦着不让她干活,可是哪里拦得住。只要家人没留意,她就溜达出门,转悠一圈后不忘打捆猪草回来。“少荤多素,心情舒畅,勤耕作,多运动。”也许,这就是他们长寿的秘诀。

  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